新中國成立初期,陝西人民出版社在三秦大地成立,七十年風雨徵程,七十年碩果纍纍。幾代出版人為了陝西的出版事業嘔心瀝血默默奉獻,幾代出版人為了神聖的出版事業兢兢業業努力付出,推出一批又一批的精品佳作。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來稿請發送至sxrmcbs70@126.com。
《懷念胡海》特約編輯感言
文/張海潮
"
題記:前年,陝西人民出版社原總編輯胡海的女兒胡夢文找到我,說要給已故父親編輯出版一個紀念文集,要我主編。主編我謝絕了,因為我認為主編的身份應是子女們;幫忙編纂我答應了,因為胡海同志是我敬佩的編輯出版老前輩。當我比較系統地了解了胡海同志的生平事跡,尤其是任總編期間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量優秀圖書,令我對胡海同志及其同時代曾給我幫助教誨的林理明、楊青、劉善繼、南崗、鄭文宣、劉忠堯、趙彥平、陳策賢、李巧玲、楊永奎、魏克忠等老一輩編輯出版家的敬仰之情有加,欣然寫下了如下感言。胡海同志是我敬仰的老總編。
"
在他的領導下學做編輯的日子裡,耳濡目染他的人格風採,聆聽他的諄諄教誨,感受他的悉心指導幫助,對我奠定熱愛編輯出版事業的初心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助推作用。而當我協助編纂他的紀念文集,閱讀和見證了他在擔任陝西人民出版社總編輯期間出版的大量圖書資料後,對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愈益加深。雖然由於年代久遠,搜集的材料殘缺不全,或者說只是冰山一角,即使如此,用「卓越」二字對其成就進行概括評價毫不過分。
胡海在辦公室工作
縱觀胡海同志任職陝西人民出版社總編輯30多年期間出版的眾多有影響力的圖書可見,堅持出版工作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針,是其從新中國成立初期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任職,到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離休離開總編輯崗位一以貫之、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不僅充分反映了胡海同志作為一個從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走過來的老黨員、老幹部堅定的政治信念和對出版文化事業的執著與擔當,同時也突出體現了陝西人民出版社的「黨性宗旨」身份內涵。
當新中國的航船剛剛起航,急需新的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領航,1951年應運而生的陝西人民出版社,理所當然地要擔當起滿足走上新社會的廣大人民群眾如饑似渴的思想文化滋養的需要。在胡海同志任總編的30年間,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著作《馬克思主義基礎知識問答》發行20萬冊,《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總發行量達到百萬餘冊,《思想政治工作概論》發行24萬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叢書》(4冊)發行18萬冊,《黨的十三大報告學習輔導》發行18萬冊;配合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讀物有《土地改革地區農村政治教材》《組織起來的王莽村》《過渡時期總路線教材》《目前我國的社會是什麼性質》《自覺培養共產主義道德品質》《以共產主義道德對待戀愛和家庭生活》《中國共產黨歷史學習提要》等一大批通俗講解黨的歷史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教育讀物先後出版。其中《中國共產黨歷史學習提要》總印數達65萬冊;大眾通俗讀物有「可愛的祖國叢書」「革命先輩的故事叢書」和《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工人學習課本》《工人政治教材》《農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教育參考材料》《給青年同志的信》《農村婦女積極分子教材》《共青團農村基層幹部訓練教材》《黨的好女兒趙夢桃》《向先進婦女學習》《在農業生產高潮中青年團的活動經驗》等等,為提高工人、農民、婦女、青年的社會主義覺悟,宣揚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的先進事跡,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起到了積極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胡海在職期間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部分圖書
胡海在職期間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部分圖書
經過長期革命鬥爭考驗和鍛鍊的老黨員、老幹部胡海同志,深諳毛澤東主席關於「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的偉大真理,幹部思想改造與群眾總路線的工作方法類圖書出版,是胡海同志任總編時期的又一重要出版特色。如《幹部參加勞動的革命意義》《社會主義制度下一件帶根本性的大事——吳堡縣幹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調查》《怎樣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怎樣做群眾才滿意》《鄉幹部怎樣布置和檢查工作》《工作方法講話》《基層選舉通俗講話》《怎樣做農村調解工作》等幹部讀物的出版,對廣大幹部保持在生產實踐中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自覺性,錘鍊貫徹群眾路線的思想和方法,克服官僚主義作風,拒腐防變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力。這一出版優良傳統,對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黨員幹部工作的檢驗標準的思想,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1979年,胡海(右三)與邊春光、李英才、張石秋、林理明、楊青、何其昌
為積極配合新中國掃盲運動,迅速提高人民群眾文化水平,陝西人民出版社陸續組織出版了大量文化和科學普及類讀物。其中1956年出版的《農村掃盲課本》(一、二冊)發行總數達310萬冊;1958年出版的《兒童模範作文》《兒童模範日記》發行200萬冊;1961年出版的《成語歷史故事》發行20餘萬冊;1964年出版的《農村看圖識字》發行200多萬冊。
今天被人們推崇的文學陝軍,是陝西文學創作界在全國文學界獨樹一幟的標杆。它的形成,不是幾個作家的幾部作品的一蹴而就,而是幾代人的努力、長期積澱發展的必然結果。也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長期關注和出版推動,特別是作為文學行家裡手的胡海總編輯的關注與推動是分不開的。在《創業史》《保衛延安》《在和平的日子裡》《烽火春秋》《王老九詩選》這些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優秀作品先後隆重出版,以柳青、杜鵬程、王汶石等一大批陝西作家群相繼推出的同時,一大批中外文藝理論研究的力作也陸續出版,代表性的作品有「中國古代作家研究叢書」「中國現代作家研究叢書」「秦嶺文學叢書」「美學研究叢書」「魯迅研究叢書(共4卷)」和《唐宋文學欣賞》《柳青創作論》《新詩漫談》《試論中國戲曲舞臺藝術的表演程式》《文藝學概論》《論孫犁的文學道路》《楚辭論文集》《高爾基美學思想論稿》等等。這些都為文學陝軍的「成軍」,從理論武裝到實踐引領奠定了堅實根基。
胡海(右)與晉綏時期戰友林鵬
此外,大批為工農業生產服務,為人民群眾生活服務的教育類、文史類、醫藥類、科普類等品類繁多的通俗普及讀物陸續出版,為促進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水平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上舉例可見,陝西人民出版社從上世紀50年代初成立,到80年代的30年曆程中,出版了眾多具有良好社會效益的好書,模範地履行了其使命與職責。對擔任長達30餘年的老總編胡海同志,無論先輩和時賢,對其人品、業務水平和領導能力,無不交口稱讚。所以,夢文徵求我對書名的意見時,我建議用《懷念胡海》。
其實,與胡海同志同時代的陝人社編輯出版先賢們,是一個人員不斷吐故納新、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的優秀團隊,包括題記中提到的和沒提到的名字。正是他們不斷革故創新、團結奮鬥,才為陝人社一步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70年大慶的日子裡,我們不能忘記他們為陝人社付出的艱辛和貢獻。在這裡,我想建議陝人社未來的決策者們,如果能組織編纂一套「懷念叢書」,為給陝西人民出版社作出重要貢獻的一代代編輯出版家樹碑立傳,而且形成不忘先賢、啟迪後世的優良傳統,也許陝西人民出版社人才輩出、好書不斷的出版局面會更加興旺!
張海潮,編審,從事編輯工作40餘年,曾任陝西人民出版社政治理論編輯部主任,編輯出版圖書千餘種,獲優秀圖書獎80餘項,撰寫的編輯出版論文獲第三、四、五屆全國出版科研優秀論文獎和首屆中華優秀出版物(論文)獎;首屆全國優秀中青年編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陝西省跨世紀「三五人才」;現任陝西省出版協會編校質量專業委員會主任、三秦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掃碼立即下載文化頭條APP
責 編 | 張瑞琪
審 核 | 梁飛燕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原標題:《「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張海潮 : 《懷念胡海》特約編輯感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