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報探秘陝西出版社系列
這是一個碎片化閱讀時代,這是一個海量信息紛至沓來的時代,
這是一個我們惶恐被潮流拋棄,「知識付費」大行其道,平心靜氣閱讀一本好書卻又顯得奢侈的時代。
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甘於寂寞,常常伏案多年,就為一套好書的誕生。
近日,華商報記者走進我們身邊的知名出版社,為您探秘編輯部的故事,探秘圖書的誕生方式。
書香致遠,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書本背後,是出版人的堅守與匠心。
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於1951年,是西北地區成立最早的一家出版社,60多年來,出版了4萬多種圖書,發行40多億冊。其位於西安市北大街十字一角,大隱隱於市,這棟大樓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精髓。
好書雲集
《西遷人》《路遙傳》等皆出自這裡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陳列館,副總編輯劉景巍向我們講述了出版社的發展歷程。原來從建社開始,陝西人民出版社就在北大街,只是不同時期的建設風格有所差異。陳列館裡保存了各個時期的照片和影像資料。記者意外發現了1960年的全社員工合影,很有年代感。
在書籍陳列區,一部極具分量的《四部文明》擺在書架上,和一面牆一般,非常震撼。全書200卷,堪稱展現中華文明前半期的集大成之作。還有一個大部頭的書《紅色檔案——延安時期文獻檔案彙編》,歷時五年,將目前能收集到的延安時期珍貴文獻檔案史料俱囊其中而予以整理、彙編、出版的大型文獻叢書,首批推出60卷。
去年出版的《梁家河》一書也陳列在展示架上,這部書的出版發行,在社會上引發了巨大的反響,銷售達數百萬冊。在這本書的引領下,陝西人民出版社又推出了一批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優秀主題出版圖書,如《論中國法的精神》《話說延安精神》《理解馬克思並不容易》《西遷人》《白浪村的中國夢》《國家至上》《索羅灣道路》等。
此外,我們耳熟能詳的《陳忠實傳》《路遙傳》《賈平凹傳》也都來自陝西人民出版社。
藝術感十足
這家的圖書設計太美了
在編輯室中,記者看到了一摞摞的書稿,書稿中被紅筆勾畫出許多修改的痕跡。編輯手頭都備著各種工具書。據悉,一本書的成型有的要經過三個多月的打磨,有的則要經過數年的推敲修改。
這次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有一個特別明顯的感受就是圖書設計太美了。藝術感十足,是這些設計給人撲面而來的感受。陝西人民出版社總編宋亞萍親自抓圖書設計,她說:「再好的內容,如果沒有好的裝幀設計,很可能失去很多讀者,這是市場經濟的規律決定的。」她要求設計人員向市場學習,從根本上更新設計理念,目前圖書一改以往舊貌,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她提到陝西人民出版社的理念是「出好書,傳播優秀文化;做精品,弘揚時代精神」。在主題出版、國家基金項目、十三五規劃項目以及國家推薦書目等方面,目前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出版了《全唐五代詩》《考古陝西》《延安曾經是天堂》《延安贏天下》《延安時期局部執政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法史通覽》等等一大批好書。同時創建了「饕書客」「延安地平線」「長安文心」等圖書品牌,大眾圖書出版蓬勃發展,市場表現力良好。推出一批有深度有溫度、有意義、有意思的圖書。主動從以往只注重宏觀中觀層面向策劃微觀層面,面向普通讀者、面向市場的主題出版物轉變。
宋亞萍說:「我從事出版工作已經20多年了,我也一直認為,從事出版工作是我一生中最好的選擇。我是一個讀書人,讀書是我一直以來的愛好。我對讀書有著強烈的渴望,越是隨著年齡和經歷的增長,讀書的願望越強烈,越是覺得需要從讀書中汲取力量,得到指引。」
大數據等網絡技術迅猛發展
給傳統出版業帶來極大挑戰
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會議廳,華商報社副總編輯李明和陝西人民出版社總編宋亞萍進行了對話,探討了出版行業的發展未來。
宋亞萍談到:「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涉足過多的出版領域已經不利於做好做精選題,出版質量和出版效益無法提高。因此我們確定了以文史出版為主體,以通俗理論讀物為支撐,以陝西地域文化為使命的戰略定位。」同時,她希望引領編輯出版的大方向,讓每個編輯室和每個編輯清楚自己的出版定位,專注於自己的專業優勢、資源優勢,在此基礎上策劃重點選題。
她也表示,目前傳統出版業還有發展的空間,但科學技術特別是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融媒體等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給傳統出版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面臨這種挑戰,我們傳統出版單位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還處在被動應付的狀態。當然,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課題,需要傳統出版業積極探索。」
對於今年在西安舉辦的書博會,宋亞萍認為這是一個出版社之間互相學習借鑑的好機會,更是和新興媒體互動的好機會。「希望在這次書博會上,我們能夠更好地展示自己。為此我們不僅在站臺布置方面突出了我們的圖書亮點,還組織了3場圖書宣介活動,包括《中國法的精神》作者俞中與讀者見面會、《無處安放》作者許子東與讀者見面會、《西遷人》讀書分享會。」
她認為本屆書博會與21年前在西安舉辦的那屆書市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時代進步了,書市也升級為書博會。書博會不僅在規模、展銷品種、圖書品相等方面發生了巨變,而且在開展各種主題交流活動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各種論壇、發布會、讀者見面會、籤售等活動豐富多彩,新書、暢銷書玲琅滿目。特別是在容納新載體、新業態、新技術等方面發生了更加深刻的變化。為出版社開闊眼界、運用新技術、開發新領域搭建了很好的平臺。」 華商報記者 劉慧 王寶紅
來源:
華商網-華商報編輯:張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