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無助絕望——年輕人難以掙脫的心理困境

2020-12-17 流光暗記

我不想無助絕望——年輕人難以掙脫的心理困境

我很喜歡廖一梅的一句話:「一張失去勇氣的臉真醜」。

但是,很多事情,真的可以用沒有勇氣來解釋嗎?

我們在疑惑為什麼一根小小的木樁可以困住大象?為什麼有些人寧願選擇等待痛苦的來臨而不願意逃避?

我們笑話這些行為傻,笑他們懦弱。只要大象輕輕甩甩脖子就可以脫離控制,那個人只要那樣做就可以避免承受痛苦。只要……

但是他們卻無動於衷,寧可忍受痛苦也絲毫不做出改變。

我們冷眼旁觀怒其不爭,哀其不幸,心裡還在想,要是我,我一定會怎麼怎麼做……

真的嗎?你會嗎?

就像是不了解抑鬱症的人永遠也體會不了那種痛苦。

清醒的感覺到自己的精神和靈魂被閹割,被痛苦籠罩到快要窒息,但是剩餘的一絲絲光亮仍然在黑暗裡苦苦掙扎。

這種掙扎絲毫不亞於深陷泥潭的人對生的渴望。

但是,往往力氣耗盡,走向絕望。

而有一個心理學效應叫做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研究動物時提出的。

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我身邊有朋友和我說過一些上學時候的事,感覺很貼切。習得性無助,經常發生在一些正值青春年少本該昂揚進取的學生身上。

她見過許多一開始充滿希望的明亮的眼神後來慢慢變得暗淡,充滿失望和無奈,她說每每看到這樣的孩子都會很心疼。

其實她說的這種情況恰巧和我認識的一個人的經歷很符合。

曾經我上學的時候,我的同桌就是一個妥妥的學霸,她個子瘦瘦小小的,不太愛說話,長相蠻清秀的。平時文文靜靜的,總愛獨來獨往。

因為那時候她成績非常好,我非常佩服她,而且她一直是我們班的第一名,作為學霸的同桌當然要處處向學霸看齊,自然地,我和她成為了好朋友。

她雖然表面上很冷漠但是相處下來就會發現她人真的很好。

我印象比較深的就是,有一次我拉著她去看優秀試卷展覽,上面分最高的那張是她的,政治全年級最高分。

看試卷展的人很多,我當時體積比較大,佔了一定空間幫她擠進前面,就聽見後面有人發出驚嘆:

這人也太厲害了!政治居然能考這麼高的分,當時我還挺驕傲的,因為她是我的好朋友兼同桌。

後來,她學數學有些吃力,數學成為了一個嚴重拉後腿的科目,老師也把她找到辦公室裡談話。

但是她太敏感了,有時候老師在班裡面會說一些批評的話,她聽起來句句都像是在說她。

原來每天下課我們還有說有笑的,後來她漸漸的悶悶不樂,有時候一個人趴在桌子上哭,我勸她也不管用,因為我自己算是班裡吊車尾的學生,估計我的話也起不了什麼作用。

後來,她的名次逐漸往下掉,漸漸地,和我一樣吊車尾,甚至好幾次都在我後面。後來她和我越來越疏離,按照成績選座位,我和她就沒有再坐到一起了。

曾經那個眼裡有光安靜有力量的女孩像是行屍走肉一樣,高考之後,我們就失去了聯繫,不知道現在怎樣。

可以說我親眼見證了她曾經的輝煌和最後的落魄(當然這話有點誇張,可是對於分數為王的學生來說,還算比較恰當吧)。

尤其是最後,她一人坐在教室的角落裡,因為畢竟做了很長時間的同桌還算是有些了解她,雖然我很心疼她,但是不敢上前,害怕我的關心被認為是嘲笑。

我並不覺得是簡簡單單的一門數學打倒了她,因為以她之前次次都是班級第一的成績,底子也不差,就算是去掉數學的150分,其他的各科加起來有可能比我所有科的總分還要高。

她的細微變化大概是從不再是班級第一開始的,一向排在第二的同學憑藉著數學的優勢終於擺脫萬年第二的名號。

後來,她更加努力的補足短板,可是事與願違,當時她就像是進入了死胡同一樣。

有時候我也不明白為什麼一個簡簡單單的題目她就是不明白,後來連她原本擅長的那些科目成績也開始下滑。

後來課上老師經常明裡暗裡的說一些同學半途而廢什麼什麼的,她又是那麼敏感好強的一個人,可想而知。

有一次我們在外面吃飯遇到了,她和我說了:

「我好難過,我感覺自己現在就像是一個廢物,什麼都不會,聽不懂,學不會,好無助,每天活得像個行屍走肉,我找不到曾經那個我了。」

她說這些話的時候,眼神黯淡而悲哀,處處透露著絕望,卻又在像說著別人,一個無關緊要的人。

所以,當我朋友和我說起習得性無助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她。

現在想來,真的好可惜啊!我很自責當時沒能幫上

什麼忙,但是依照我那時的想法,也幫不上什麼忙。

學校裡有這種心理狀態的學生應該有不少,但是說起學生,自然而然條件反射一般將學生歸類為「好學生」,「壞學生」,成績好的,成績壞的。

一提起成績差的學生,想必大家心裡的印象都不太好。

「差生」在我們的印象裡大概就是那種不學無術,惹事混日子而且破壞班級學習風氣搗亂他人學習的形象。

但是還有很大一部分是那種因為自我認知偏差,因為一兩次的小失誤而受到周圍消極評價飽受心理問題幹擾的同學,他們與人為善,很善良很上進,但是卻因為習得性無助而日日煎熬。

這裡我整理了一下習得性無助產生的原因原因,有以下方面

社會因素:1.來自身邊的消極評價,尤其是老師同學家長的消極評價,語言對人心理的殺傷力是巨大的,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但是很多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語言有什麼不妥。

2.不良的競爭環境:學校的「唯以分數論英雄」導致教師不能對學生一視同仁,學生之間也不夠團結,甚至有些「勾心鬥角」的小心思

3.自身因素:不當歸因。

就是說學生很容易在長期經歷失敗而又找不到扭轉局面的策略時,他們就會把失敗歸因為無能或低智力等穩定的不可控因素,進而產生內疚自責中,產生不必要的及其耗費心神的內耗中,導致很少有精力來分析造成失敗的客觀因素,長此以往,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喪失信心,從而產生很強烈的習得性無助感。

4.消極的角色定位和不確定的社會比較:對於學生來講,由於他們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個人獨立評價系統,對個人的認識更多的依賴於他人的評價,依賴於外界的評判。

因為學生基本上都是生活在校園裡面的,每天面對最多的就是老師同學,在家的時間基本上都很少,三觀尚未形成,受外界的影響比較大。

其實不管是學生還是成年人,都會受到習得性無助的困擾,那麼到底該怎麼辦呢?

對於學生來說,如果能遇到一個循循善誘,關心學生身心健康的老師那就再好不過了,不過重要的還是應該嘗試著肯定自己。

如果我們身邊有習得性無助的朋友,希望我們能伸出援手,給他們送去光亮和溫暖。你不知道一句肯定的話語,一句溫暖的問候,是怎麼把一個人從痛苦的泥淖裡拉出來,是怎麼點燃她們熄滅的希望燭火。

如果正在經受著習得性無助的朋友們,你們身邊暫時沒有幫助的人,也不要對自己喪失信心,要記住,你只是暫時的中了惡魔的咒語,走不出心靈迷宮。

不要怕,拿出勇氣來,在一次次面對困難,面對挫折,在與挫折次次不期而遇時,堅定不移的告訴自己:Yes,I can

借用心理暗示法來提高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礎,一個自信的人無疑是幸福的,真正的自信不是依靠外在的條件,是發自內心的對自我全盤的接納。

在心裡告訴自己:這就是我,所有的好的壞的,都是我,我愛這樣一個不完美的完整的我。

我一定可以,一定可以,一定可以!

要和無形的枷鎖抗爭到底,在一次次微小的進步中一點點瓦解習得性無助的圈套。

一鼓作氣,衝破枷鎖,衝破牢籠,讓心靈和思想自由的呼吸外面新鮮的帶著花香的空氣。

讓清爽的風徹底吹散包裹著心靈的黏膩,笑著握緊拳頭,內心更加堅定有力的喊出:

「Yes,I can!」

文/原創

圖/網絡/侵刪

往期書推:自渡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作者有話說:本文結合作者君曦言太太的親身經歷,參考百度資料認真寫成,希望能夠幫到暫時受制於習得性無助的朋友們,烏雲終將被太陽驅散,光明奔你而來!

今天沒有書推,今天先找找好書,明天推,記得要來看哦!

相關焦點

  • 「心理知識小課堂」最讓人絕望的心理學效應:習得性無助
    你經歷過絕望嗎?知道絕望的滋味是什麼嗎?塞利格曼把這種本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的行為或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在人的行為最常見情況是:一個人消極地面對生活情況,容易感到內疚、沮喪和自卑,而且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較依賴別人的意見。這種心理效應是怎麼形成的呢?
  • 習得性無助:當絕望碾碎了意志
    [2] 只要給予足夠多的摧殘,足夠多的絕望,就能讓幾乎任何人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而習得性無助又會進一步惡化當事人的身心狀態,同時會影響一個人的理性判斷能力。當我們處於習得性無助這樣的消極心理狀態時,我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沒有改變的力量,形成悲觀的認知模式。除了消極的心理狀態之外,在整個變化的過程中,還伴隨了身體激素的生理性變化。
  • 習得性無助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
  • 不要讓「習得性無助」拖垮孩子
    「我根本不是學習的料,就這樣了」「反正大家都不喜歡我,我再也不要跟任何人交流」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主動性降低,容易陷入無助、沮喪和絕望中。我們的教育,不是讓孩子一直處於順境、從不需要經歷風雨,這也是做不到的;而是讓孩子哪怕在逆境中,也有足夠強大的心理和智慧的思維,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獲得新生
  • 有一種無助,叫習得性無助.
    你聽說過「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個詞嗎?當蜂鳴器再次響起,塞利格曼沒有像之前那樣給狗電擊,而是先打開了籠門。可是,狗不但不逃避,反而在電擊到來之前就先倒地呻吟顫抖。這個時候的狗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痛苦,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種現象,被塞利格曼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 《真實的幸福》:「習得性無助」只是一種狀態,它並非難以擺脫
    可是,生活中卻時常遭遇殘酷,面對無數的困難和挫折,很多人在屢戰屢敗中,逐漸變得絕望起來。確實呀,似乎你怎樣努力都難以逾越困難的邊界,走向希望的彼岸。生活中,遭遇到的重重高山,早已經死死地堵住前方那希望的道路,使你的內心中微弱的希望的火苗,逐漸暗淡……久而久之,你就陷入了這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習得性無助」這個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早在1968年,他在賓州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和史蒂芬·梅爾,以及布魯斯·奧弗邁耶共同發現了這個令人震驚的心理現象。
  • 中國人的習得性無助
  • 「我媽走了,我也不想活了」|別怕,心理諮詢師線上馳援武漢
    黃晶,天貓「壹點靈」旗艦店心理諮詢師。疫情發生後,「壹點靈」第一時間招募了100名擅長情緒壓力疏解的心理諮詢師,為受疫情困擾的人們提供免費心理諮詢服務。「現在,我們累積已接到上千通來自武漢的求助電話。」黃晶記得,電話裡,有害怕、無助、焦慮,甚至抑鬱、癲狂。這些情緒有如調色盤,在短短十天時間裡,升溫、發酵在一個個原本歡天喜地準備迎接新年的普通人身上。
  • 孩子越不想學,家長就越暴躁,警惕: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怪圈
    ,孩子在聽網課的過程中,一邊聽網課一邊打遊戲,有些時候還和別人聊天,我也知道要多給孩子溝通,不能夠無端的批評孩子,但孩子現在已經初三了,馬上就要中考,最終還是沒有忍住,對孩子發了火,孩子索性就不學了,發火之後對我說:&34;,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為什麼孩子成現在這個樣子呢?
  • 國民黨批蔡英文:文青式空談無助解決臺灣困境
    對此,國民黨批評,當前臺灣需要領導人拿出解決問題能力,「文青式」的空談無助解決臺灣困境。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唐德明表示,當前臺灣人民的不滿當然是針對執政黨表現,對象就是蔡英文領導的執政團隊;但蔡英文不謙卑反省,卻反而好像替別人承擔罪過般宣示要「承擔改革陣痛,不滿到我為止」,說這個話要不是臉皮太厚,就是別有所指。
  • 3刷《肖申克的救贖》,我忍不住揭露「習得性無助」是如何摧毀人
    本來可以主動逃避,但是卻在絕望中被動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1975年塞裡格曼用人當受試者,結果發現人也會產生習得性無助。隨後很多實驗也證明了,這種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也會發生。當一個人發現無論他如何努力,都不會成功時,他的自信心就會瓦解,開始喪失鬥志,最後放棄所有努力,陷入絕望中。
  • 面對心理困境,親愛的朋友,請別那麼著急去"死"。
    我是熊貓君劉女士.。親愛的朋友,請別那麼著急去死。你一定會找到生活的意義,並且走出你現在的困境。你一定會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然後發現自己是個多麼值得的人。在絕望中畫地為牢。那未完成的夢想你不想去再試試麼?那未去過的美景你難道不想去再看看?那炙熱的愛情難道你不想再體驗一次?那些成功的喜悅難道你不想再品嘗品嘗?你甘心就這樣結束你人生?我想,你是想要活著的,只是也許現在的你面臨著心理的困境。想要用死亡的壯烈來逃避生活的平凡。
  • 人在迷茫無助時,試試這樣來努力,看能否覓得出路
    對於當下大多數年輕人可能面對的困境,大熊老師曾經說過:「情感孤獨,前途迷茫,對現實無能為力。」聽到這話的那一刻,我仿佛是遭了雷劈一般,因為我曾經就陷入了這樣一種迷茫、彷徨、無助甚至是絕望的心理困境,回想起當時那種不願得過且過、卻像極了迷途羔羊一樣找不到出路胡闖亂撞的生活狀態,心裡還有三分的無奈與心酸,不過更多還是熬過之後的慶幸與得意。
  • 孩子總說:「我不行」| 如何克服習得性無助
    「我不行!我彈不了這首曲子,我根本沒有彈鋼琴的天賦!」「反正我達不到學校老師的要求,我努力了也沒用!」」(learned helplessness),這是很多兒童心理及行為偏差的根源。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離,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 面對挫折,孩子在"習得性無助"掙扎,巧用逆商CORE四維提升抗逆力
    第一部分主要講述逆境中我們的認知和了解逆商三大支柱,以及懂得逆商有四個維度;第二部分重點講述如何通過LEAD工具等方式讓我們遠離困境,在逆境中提升自己的逆商。在第一部分第3章節&34;中,支柱一&34;拋出這個觀點:習得性無助是20世紀的裡程碑理論,習得性無助將&34;這一想法內化,從而削弱一個人的掌控感。今天,我重點在這一章節和大家分享怎樣提升孩子的逆商。
  • 在11月,能掙脫困境的星座,脫離低谷,直接走向人生巔峰!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話題是在11月,能掙脫困境的星座,脫離低谷,直接走向人生巔峰!人生的路從來沒有一帆風順的時候,只有經歷了很多的挫折以後,成功才會慢慢的走到自己的眼前,在面對挫折的時候不要喪氣,人生巔峰在等著你,接下來就帶大家分析11月能夠擺脫困境的三大星座。
  • 心理 | 那些深夜傾訴的年輕人,為何所困?
    連客服人員都沒想到,視頻網站客服中心的聊天埠,竟成了遭遇種種困境的年輕人的「心理諮詢室」。從「B站」客服中心點進「能量加油站」,在這裡,數個人工客服每天接待等待傾訴的用戶,從家庭困擾到情感糾紛,話題無所不包。甚至還會收到來自用戶的「自殺預告」……在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瞬間,這個年輕人聚集的網站,成了年輕人主動傾訴、尋求幫助的窗口。
  • 孩子笨並非天生的,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
    她經常十分自信地對人講:「我的小愛因斯坦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了解,他不是發呆,而是在沉思。他將來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造成的惡果。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習得性無助,認為自己面臨的困難無法逾越,自己不是學習的材料,便會放棄努力,慢慢地真的變得「愚笨」。三、如何避免習得性無助?對待實驗中遭受電擊的狗,如果我們在其不斷遭受電擊、快感到絕望時,適時為其打開一扇逃生的窗口,狗就會想方設法逃出危險境地,並增強逃生欲望和本領。
  • 職場人「習得性無助」如何自救?
    我不太樂觀。問題不在於經濟,而在於當下蔓延的「心理危機」。我說的不是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而是「眼神中逐漸消失的光」——習得性無助(Learnedhelplessness)。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某種角度講,比病毒的傷害力更強。
  • 習得性無助: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早起,持續性賴床?
    時間久了,就會自暴自棄:反正我已經這樣了,就這樣一直頹廢下去吧!你是不是對這種現象很痛苦,卻又對現狀無能為力?其實,這並不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它只是心理學上的一種效應:習得性無助,而且可以利用它來解決很多看起來很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