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社
本報記者 李慧敏 北京報導
財政部針對會計師事務所的一紙「分級分類」文件,事關業務承接規則的大事,在行業引發極大關注。
6月10日晚間,財政部發布《會計師事務所質量評估和分級分類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分類辦法》)。財政部表示,此《分類辦法》系同會計師事務所從事證券服務業務備案管理相銜接,為提高審計質量提供保障。
根據《分類辦法》,財政部對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能力、業務規模、人力資源構成情況、內部管理情況、運行情況、信息化建設水平與安全水平、接受監管有關情況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分級分類。會計師事務所將劃分為A+、A、B、C、D五個類別,A+評級需得分95分以上(滿分110分),A評級得分85分以上。只有A+評級具備承接央企集團審計業務能力,A+、A評級具備承接上市公司業務能力。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對於《分類辦法》,有業內人士分析,其主要目的即為對事務所承接相應業務進行規範,防止惡性低價競爭和能不配位的情況。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分類辦法》雖然表明「自願參與」,但如果擬接上市公司業務,則必須參加,而且此舉或重走「審批」老路,原證券從業資格機構仍有天然優勢。也有人認為,《分類辦法》比審批制前進了一大步,這次政策引導是支持做大做強、促進行業發展的舉措。
自願參與 得分=評分+加分-減分
財政部表示,組織對從事證券服務業務、大中型金融機構審計業務、中央企業集團公司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質量評估和分級分類。上述範圍內的會計師事務所自願申請參加質量評估和分級分類工作。財政部組織專家團隊實施質量評估和分級分類工作。專家團隊以從財政部專家庫中隨機抽取等方式產生。
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得分=評分項得分+加分項得分-減分項扣分。評分項主要包括六項內容。
其一,會計師事務所業務及人員規模情況(20分)。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註冊會計師人數情況;會計師事務所評估期內年均審計業務收入、年均綜合業務收入(包含審計和非審計業務收入)規模等。
其二,專業勝任能力情況(20分)。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從事上市公司等證券服務業務客戶、大中型金融機構、中央企業所屬二級以上單位財務報表審計經歷;具有會計相關專業碩士以上學歷的註冊會計師人數;全國高端會計人才、財政部會計審計領域諮詢專家情況等。
其三,實質性一體化管理情況(25分)。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在人事、財務、業務等方面實質性統一管理情況。
其四,質量控制情況(15分)。包括會計師事務所統一的風險管理與質量控制體系建設情況;首席合伙人、質量控制主管合伙人、審計業務主管合伙人、項目合伙人等權責落實情況;執業責任內部落實情況等。
其五,持續穩健運行情況(15分)。包括會計師事務所是否保持相對穩定和較好的品牌意識;審計項目資源投入與客戶規模匹配情況;風險承擔能力情況等。
其六,信息安全情況(5分)。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在信息安全、工作底稿數據保護等方面採取的措施;在國際網絡中保持獨立性情況等。
五個大類 A類所可承接上市公司業務
此外,還有最多10分的加分項以及最多20分的減分項。會計師事務所將劃分為A+、A、B、C、D五個類別。
A類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得分應在85分以上,專業人才規模較為雄厚,風險承擔能力較強,質量管理體系健全,具備較強的專業勝任能力。一般具有承擔上市公司、中型金融機構、中央企業所屬二級單位審計業務的能力。其中,A+類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得分應在95分以上,一般具備較強國際服務能力,具有承擔上市公司、大型金融機構、中央企業集團公司等企業審計業務的能力。
B類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得分應在75分以上,具有一定規模和相應的風險承擔能力,建立了相應質量管理體系,具備一定的專業勝任能力,一般具有承擔新三板等非上市公司類證券服務業務、非公眾利益實體審計業務的能力。
C類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得分應在60分以上,規模較小,具有一定的風險承擔能力,質量管理體系尚不健全完善,一般具有承擔某些專項審計業務的能力。D類會計師事務所,是指評估得分60分以下的會計師事務所。
另外,還規定了「一票否決」項,即會計師事務所發生重大審計失敗案件,受到行政處罰並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不得被評為A類或A+類。
財政部:打分和分類並非強制
3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證券法》規定,證券服務機構由原來證監會及有關主管部門「雙審批」改為「雙備案」,但目前尚未出臺明確規則。鑑於此,審計市場迎來了一段時間的騷動,某些沒有證券業審計從業經驗甚至僅有幾名註冊會計師的小所,率先嘗試承接上市公司審計業務,比如深圳堂堂會計師事務所等。
而此次財政部出臺《分類辦法》,有業內人士認為主要目的即為對事務所承接相應業務進行規範,防止惡性低價競爭和能不配位的情況。
也有一部分聲音認為,《分類辦法》是在走「審批制」的老路。
「還是老套路,估計85分以上的還是那些規模大的原證券期貨資格事務所,評級到最後可能就只剩下A+和非A+兩類。」名字為雷明和悠然的網友在專業群裡如是表示。
「儘管表面上看是自願申請,但已明確表示『開展會計師事務所質量評估和分級分類,同會計師事務所從事證券服務業務備案管理相銜接』,這就表明,要想從事證券服務業務,就不能不參加該質量評估和分級分類。」一位上市公司獨董、資深註冊會計師表示,《分類辦法》分出五個類別,究竟多少家可以從事證券業務,尚不得而知。但這個數字應該大於原來有證券業務資格的40家,但本質上還是一種排序。
財政部相關人士在回復媒體疑問時表示,打分和分類只是給市場提供參考,並非強制,也不會幹預上市公司聘請什麼級別的會計師事務所。如上市公司選擇了D級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財政部也不會對其業務備案製造障礙。
但記者發現,上述解釋與《分類辦法》當中的說法似有矛盾,記者查閱《分類辦法》發現,僅有A+和A類的會計師事務所才具有勝任上市公司的審計能力。
《分類辦法》第十條明確,A類會計師事務所一般具有承擔上市公司、中型金融機構、中央企業所屬二級單位審計業務的能力。其中,A+類會計師事務所一般具備較強國際服務能力,具有承擔上市公司、大型金融機構、中央企業集團公司等企業審計業務的能力。
上述資深註冊會計師表示,《分類辦法》雖然降低了事務所的業務收入在評比得分中的權重,但其審計歷史和經驗積累是評比的重要因素,中小事務所在這方面得不了高分的,因此這種評比,對原來從事證券業務的事務所仍然非常有利。
一位網名為審計人的人士亦持同樣看法,他表示既然取消證券資格又搞出其他限制措施,可以預見未來評級將成為招投標條件之一,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不能得到公平競爭機會。
而針對質量進行評估的《分類辦法》,對於「質量」的權重和專業能力的認定爭議頗多。
「說好的質量評估分,結果只佔了15分。」一位網友如是表示。
另有諸多人士認為,用會計專業碩士人數和CPA(註冊會計師)人數來衡量專業勝任能力未免太過片面,「持證人數和會計專業碩士數量,只能說明會考試的人多,但並非所有有CPA證的人都有專業勝任能力。不如結合事務所承接業務類型,看人員的從業年限,就能一定程度反映經驗。」一位有13年審計經驗的註冊會計師表示。
質量評估 建議切實引導提高執業能力和質量
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的首席合伙人則對《分類辦法》持有肯定態度。
「《分類辦法》比審批制前進了一大步,審批制下,就是大門在哪兒,想讓誰進不想讓誰進監管說了算。《分類辦法》是把條件擺出來你自己努力。」該合伙人表示,這次政策引導是支持做大做強、促進行業發展的舉措。
上述合伙人同時表示,我國的市場環境、思維方式、文化背景與西方所謂市場經濟是有本質不同,我們國有資產在國民經濟中佔比較高,做大做強本土所是關係國家經濟信息安全的基本保障。主管部門出臺政策引導、支持、促進本土所做大做強是他們的本質工作,指導思想與方法是正確的。
但前述資深註冊會計師並不完全同意上述看法,他認為目前的評比方法仍然主要還是引導會計師事務所直接先做大,沒有真正引導事務所先做精、做專,通過做精做專做強後再做大。
「如何切實引導、鼓勵會計師事務所真正重視、提高職業道德水平,真正提高執業能力和執業質量,這才是評比的本質和目的。」該人士表示。
另一位自稱「審計老兵」人士亦認為,在註冊制下,事務所審計質量是市場規範的基礎,強化質量是必須的。事務所審計質量主要取決於收費,職業道德,勝任能力,管理水平。《分類辦法》中,對勝任能力和水平過於重視,對職業道德和收費標準重視不夠。影響質量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哪家事務所。不應當將事務所從事過上市公司類審計予以作為評分基礎,而應該以所內的註冊會計師具有多少人多少次的證券審計經歷即可,不然,從事上市公司審計的就是目前的證券資格事務所了。
業界比較一致的聲音是,職業道德是審計的根本。審計只是遵循現有既定的規則而已,註冊會計師之間的差距應該是執業經驗。因此,不能把勝任能力看得過重。
(編輯:夏欣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