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新中國國徽是誰設計的、又是什麼時候發布的嗎

2020-12-11 齊魯壹點

新中國70周年國慶即將來臨,在這個舉世矚目的喜慶日子即將到來之際,有關新中國建國的知識成為熱門話題。

那麼,你知道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是什麼時候確定下來、什麼時候正式發布、又是誰設計的嗎?

今天(2019年9月20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正式發布69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回顧下新中國國徽的誕生過程和相關應用知識。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領銜

一群大師搞出七個方案

國徽的設計在新中國建國之初就提上議事日程,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提出總體方案,並邀請清華大學、中央美院等著名設計大師組成專家設計組對國旗進行設計。

(參與設計的大師們展示各自的方案)

清華大學營建系的林徽因、莫宗江於1949年10月23日提交了其主持設計的國徽圖案,並由鄧以蟄、王遜、高莊、梁思成提供參考意見。由大孔玉璧和五星、齒輪、嘉禾、國名組成,顏色用金、玉、紅三色,國名字體用金色漢八分書。整體圖案組織成漢鏡的樣式,象徵光明。紅綬象徵革命,紅綬穿過小瑗的結象徵「革命人民大團結」,其皺褶模仿南北朝造像。

中央美院張仃設計的天安門圖案,張光宇、周令釗提供技術意見,曹肇基協助繪畫。圖案為天安門城樓斜透視,外圈為與政協會徽類似的齒輪。

專家組共提供了7個方案供全國政協會議參考。

(清華大學最初方案)

(中央美院拿出的最初5個方案)

多次爭論和修改

最後確定天安門嘉禾方案

1950年6月10日,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這7個方案進行了討論,決定採用天安門城樓圖案。

6月11日,國徽小組會議討論了前一天政協對國徽採用天安門圖案的決定,梁思成在會上表達了反對意見,但有意見認為天安門代表五四運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故會議原則上通過天安門圖案。

6月15日,政協全委會第二次會議國徽組第一次會議決定梁思成設計組可將其方案外圈與天安門圖案合併,張仃當日提供了其方案天安門的正立面彩色修改稿。

6月17日,梁思成、林徽因帶領的清華大學營建系國徽設計小組提交了第二稿設計方案,將金色五星、天安門作為主體圖案,選擇紅、黃兩色為國徽的基本色彩。

1950年6月20日,第一屆全國政協國徽審查會議對兩設計組提供的候選方案進行審議,多數代表贊同清華大學小組的設計,並決定以該方案為基礎製成國徽。

1950年6月23日,第一屆全國政協第二次會議通過決議,同意國徽審查組報送的清華大學設計組國徽方案。

(由清華大學設計組最後完成的國徽坐標尺寸圖)

(方格圖)

(彩色定稿圖)

國徽圖案通過後,由梁思成推薦,清華大學建築系高莊規範並簡化了國徽的幾何設計圖稿,於當年8月最終完成。1950年8月18日在政務院會議室召開的關於國徽使用、國旗懸掛、國歌奏唱辦法及審查國徽圖案座談會上,高莊的修正方案被最終採用。修正後的圖案在綢帶、稻粒和形狀上有所變更。會後高莊和徐沛真對國徽進行定型,繪製了墨線圖和剖面圖上報中央政府。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布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將這一設計定為國徽。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正式確定並應用。

延伸閱讀

哪些機構場所和證件使用國徽

1991年3月2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以法律的形式進一步規範了國徽的使用,並於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對國徽的使用場合做出了詳細的規定。

其中,應當懸掛國徽的機構包括: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

中央軍事委員會

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

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

外交部

國家駐外使館、領館和其他外交代表機構

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可以懸掛國徽,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規定。

國徽應當懸掛在機關正門上方正中處。

應當懸掛國徽的場所包括:

北京天安門城樓,人民大會堂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會議廳

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庭

出境入境口岸的適當場所

應當刻有國徽圖案印章的機構包括: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工作委員會,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各直屬機構、國務院辦公廳以及國務院規定應當使用刻有國徽圖案印章的辦事機構,中央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以及中央軍事委員會規定應當使用刻有國徽圖案印章的其他機構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專門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檢察院

國家駐外使館、領館和其他外交代表機構

應當印有國徽圖案的文書、出版物等包括: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國務院頒發的榮譽證書、任命書、外交文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以職務名義對外使用的信封、信箋、請柬等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國務院公報、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報的封面

國家出版的法律、法規正式版本的封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籤發的證件,如身份證,護照。

(壹點號《節日研究》出品,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翟恆水,參考資料:國徽誕生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等。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參閱 | 新中國國徽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在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發布的《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中,明確提出了對國徽設計的要求:「(甲)中國特徵;(乙)政權特徵;(丙)形式須莊嚴富麗。」1949年8月5日,政協會議籌備會第六小組決定聘請徐悲鴻、梁思成、艾青三位專家為國旗國徽初選委員會顧問。截至8月20日,共收到應徵國徽圖案稿件112件,各種圖900餘幅。
  • 第一枚金屬國徽(新中國的「第一」)
    影像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谷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1950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籤署命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方案最終確定。國慶一周年紀念日,有關部門臨時趕製了一枚木質國徽,而鑄造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的光榮任務,交給了瀋陽第一機器廠(瀋陽第一工具機廠前身)。1951年5月1日,金屬國徽終於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至今已有68年的歷史。
  • 國慶特稿| 新中國國徽到底是誰設計的?-上遊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
    1999 年 9 月 30 日晚,中央電視臺實況轉播國慶 50 周年慶祝晚會,晚會剛開始,主持人走到一位女士面前問道:「你知道國旗是誰設計的?」,女士回答:「上海曾聯松設計的。」我看到這兒,心想,主持人馬上就會問國徽是誰設計的了。果然,主持人走到一個掛滿軍功章的軍人面前,伸過話筒問道:「您知道國徽是誰設計的?」,這位軍人回答「是清華大學的教授設計的。」(1999 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還沒有進清華大學,張仃先生還不是清華人。2001 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入清華,改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現在是一家人了。)我當時心中是一塊石頭落地,我 18 個月的「苦戰」總算有了結果。
  • 公民在莊重的場合可佩戴國徽徽章,你會佩戴嗎?
    10月13日,國旗法(修正草案)、國徽法(修正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二次審議,國旗法國徽法二審進一步規範國旗國徽使用。其中,公民在莊重的場合可以佩戴國徽徽章,表達愛國情感。那麼你知道國徽的設計由來嗎?
  • 誰設計了民國國徽?
    中國最著名的學府北京大學,延用了一百年的經典校徽,就是魯迅先生在1917年設計出來的。魯迅之所以會設計北大校徽,是受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所託。他在1917年8月7日的日記中寫道:「寄蔡先生信並所擬大學徽章。」1917年8月7日就是北大校徽問世的日子。
  • 當年林徽因帶病設計的4個國徽樣圖,感覺每一個都很好看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句飽含深情的詩句出自近代詩人林徽因之筆,不過你可能不知道這位柔情似水的女詩人還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建築家,而我國的國徽就是由她設計的。
  • 國慶節手抄報:國徽的含義及意義
    1949年7月,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為了迎接新中國的成立,在《人民日報》登出了向全國徵求國旗、國徽及國歌詞譜的啟事,明確提出對國徽設計的要求是:甲、要有中國特徵;乙、要有政權特徵;丙、形式要莊嚴富麗。 全國各界人士紛紛投身於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工作之中。同時,受中央之命,負責徵集國徽圖稿的清華大學營建系和國立北平藝專(1950年改為中央美術學院)都成立了國徽設計小組。
  • 說文解字:國徽,為什麼不能玷汙國徽?
    中國國徽國徽是國家象徵之一,也是民族的象徵。只有特定的國家重要文件才能蓋上國徽大印,正式生效,其莊嚴性可想而知。國徽上通常有來自自然的元素,如動物植物,但也可能有其他事物,用以表現該國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或意識形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國徽屬於盾徽。
  • 國徽誕生背後的故事
    (清華大學檔案館館藏)  這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1950年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向全國發布,現存於清華大學檔案館。國徽採用金、紅兩色,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麥稻穗和齒輪。如此富麗莊嚴、氣勢恢宏的設計,經歷了怎樣精彩動人的創作過程,清華大學檔案館幾件珍貴的藏品,為我們講述了國徽誕生背後的故事。
  • 民國才女林徽因,由她設計的四種國徽圖紙,覺得哪種最好看呢?
    林徽因女士國人都知道,她是民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才女加美女。她也是一位特別著名的建築設計師,同時她也為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奉獻了畢生精力!那麼又有多少人知道,林徽因女士還曾參與過我們的國徽設計呢?新中國成立前幾個月的時候,國家領導人就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大家一起研究和草擬我國國旗和國徽、還有國歌、紀年和國都等方案。
  • 當初設計的國徽方案,有沒有你喜歡的?哪個更好看
    當初設計的國徽方案,有沒有你喜歡的?哪個更好看都知道在每年的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其實在1949年為了這場國慶節,舉國人民都做了很長時間的重組的準備。在這一年的6月份的時候,國家就就召開會議,要擬定出國旗,國徽,還有國都,這其中,國徽的設計更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考驗,但是依然無法確定,最後,還請來了當時民國的第一才女「林徽因」的加入,因為在當時,林徽因可以說事專家型的人物。
  • 國慶節手抄報:國徽的來歷及含義
    它凝結著許許多多設計者的心血;飽含著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愛戴,對社會主義的嚮往,對新中國的深情。   國徽圖案的組成:   國徽中心為紅地上的金色天安門城樓,城樓正上方的4顆金色小五角星呈半弧形狀,環拱一顆大五角星。國徽四周由金色麥稻穗組成正圓形環,麥稻稈的交叉處為圓形齒輪;齒輪中心交結著紅色綬帶,分向左右結住麥稈下垂,並把齒輪分成上下兩部分。
  • 百歲周令釗:為新中國設計「國家形象」的人
    周令釗是誰?  當代著名藝術家韓美林曾為他深情一跪,著名畫家黃永玉對他更是佩服有加。  「他搞了許多重大的事情,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從不張揚。如果換成有的人,能參與其中任何一項,都可以『吹噓』一輩子了。」黃永玉說。
  • 清華大學在國名國徽國旗國歌產生中的貢獻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清華大學檔案館館藏)這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1950年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向全國發布,現存於清華大學檔案館。1949年7月,《人民日報》刊登了國徽徵集啟事,徵集到的稿件和圖案雖各具特色,但都有不足之處,均未被採納。全國政協邀請清華大學營建系和國立北平藝專(後中央美術學院)分別組織人力對國徽方案進行設計競賽,重新開啟國徽設計工作。清華大學國徽設計組由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擔任組長,成員有建築學家林徽因,營建系教師莫宗江、李宗津、朱暢中、汪國瑜、胡允敬、張昌齡、羅哲文等。
  • 民國才女林徽因,她設計的4種「國徽」樣圖,哪一種最好看?
    民國才女林徽因,她設計的4種「國徽」樣圖,哪一種最好看?提起林徽因,大家會想到什麼。首先就想到了徐志摩。林徽因家境很好,年少時跟著父親去歐洲遊玩,這趟旅行讓兩個有才氣的年輕人相識相知,他們就是林徽因和徐志摩。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1991年3月2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並於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國徽的誕生1949年6月16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了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在常委會領導下設立6個工作小組。
  • 中國憲法史上的國徽
    北洋政府時期曾制定十二章國徽,國民黨執政時期制定了青天白日徽,至今在我國臺灣地區延用,新中國建立後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國徽的憲法意義與制度國徽是國家的象徵。其憲法意義也與國旗一樣。只是它是靜態的,僅懸掛或者印製在公文證件上,不佐以一定的禮儀儀式、配以伴奏,渲染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色彩不那麼濃厚。此其一。
  • 林徽因設計的4個國徽樣圖,你覺得哪個好看?
    也就是我們現今國徽的圖樣。據說林徽因最初設計的時候,天安門是較大的,但小組有一位名叫高莊的先生,將天安門畫小後,林徽因看了覺得甚好,當即決定採用高莊設計的「小天安門」,因為她覺得天安門變小後,上方的空間更大了,更能顯示天安門的宏偉。這個方案於1950年6月17日提交,並沒有再做修改。最後審議時,雖然大家意見不一,但是周恩來還是拍板了這個方案。
  • 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是誰?不愧是大才女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我們國家的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是誰?她是一個著名的大才女,林徽因。但更為重要的是它是國徽的設計人,那當然,國徽的人也不只是林徽因一個人設計的,她是參與設計的主要成員之一。當時在清華大學設計國徽的工作都是由清華大學營建系負責的, 清華大學營建系的國徽設計工作,由梁思成擔任設計組長。小組成員有: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汪國瑜、朱暢中、胡允敬、張昌齡、羅哲文等。
  • 林徽因第一女建築師,參與國徽的設計,她的一生充滿傳奇
    林徽因第一女建築師,參與國徽的設計,她一生充滿傳奇。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只知道她有一首「你是人間四月天」,感動了無數少男少女。卻不知她是中國第一女建築師,曾帶病參與國徽的設計。你是人間四月天林徽因生於1904年,因為家境好,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是父母關係不好,父親卻對她疼愛有加,良好的教育讓她擁有出色的文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