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後明白4件事:享受孤獨,無需朋友,拒絕社交,找回自我

2020-12-16 心理蘇庸子

一個人沒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沒有機會獨處,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可能更加孤獨。 ——羅茲

首卷語:

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最終我們也會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就聽人說過,人生本來就是孤獨的,現在想來也確實如此。

雖然我們一生會遇到很多人,有很多的陪伴,但是更多時候我們是獨處的。年輕的時候,我們身邊有很多朋友。遇到事情的時候怕父母擔心,會先尋求朋友的幫助。我們一起學習,一起工作,一起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個時候的人生是充實的。

但是當身邊的朋友陸續結婚了之後,我們發現和他們的交流越來越少,大家都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家庭上面。如果有了寶寶,就更加沒有相處的時間了。

四十歲以後,我們會發現可以陪伴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而這個時候孩子也大多走進了大學。生活的瑣事和經濟的壓力讓人喘不過氣來。每天都是自顧不暇,完全沒有了和朋友相處的時間。

而到了五十歲,雖然工作漸漸變少,也快到了退休的年紀,卻發現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這時候已經不想要社交,更多的時候喜歡待在自己的空間裡,這會讓我們覺得很踏實。所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分析,五十歲以後朋友就沒那麼重要了。

01享受孤獨

莊子說:

「獨來獨往,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所以說,會享受孤獨,才能夠變得出眾。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歐文亞隆認為,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即使我們身邊有多人圍繞,當夜幕到來的時候,我們還是會覺得孤獨。而孤獨的最高層次則是,躺在他人的懷中仍然感到孤獨。

其實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別人沒有經歷過我們的人生,所以並不能體諒我們的情緒。

年輕的時候我們身邊有很多的朋友,即使關係再好,也不能對我們的心情感同身受。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邊的朋友也越來越少,這個時候能陪伴我們的只有孤獨。獨處的時間是寶貴的,我們應該享受這樣的時光。

很多人覺得孤獨是很可怕的事情,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是最舒服的狀態,這個時候我們有更多的思考能力。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和自己聊聊天,聽從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心理學家認為,孤獨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如果你已經學會享受孤獨,那你會成為一個真正幸福的人。這樣的人,更有能力主宰自己的人生。

02拒絕無用的社交

既然孤獨並不可怕,那麼我們就應該留更多時間給自己。很多人因為不想獨處會盡力的和身邊每個人成為朋友。其實高質量的朋友才會對我們生活帶來積極的影響,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數量。

即使身邊圍繞著很多人,但是卻沒有一個真正懂你的,那麼這樣的朋友存在也是毫無意義的。與其浪費時間在這些人身上,不如靜下心來和自己好好相處。

03時間留給真正值得的人

人都了五十歲之後,人生已過了大半。每一天的時間都是珍貴的,除了留給家人之外,要留給有用的朋友。我們交朋友並不完全為了陪伴,更多的時候是希望可以相互扶持和理解。兩個人在一個相對平等的關係中,付出同樣能得到回報,這樣才可以維持一段穩定的關係。

如果在一段關係中只一味的付出,時間長了會覺得很累。同時感情需要我們經營,好的友誼是因為對方的出現而變得更好。

04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表示,人類的最高需要就是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如果我們一生中得到幾位真正朋友的陪伴,那麼我們無疑是幸福的,這樣的人生也更加美好。

如果運氣不好,沒能有一個朋友相伴到老。那麼我們在五十歲以後就不再需要重新去尋找朋友,把時間留給自己,和自己成為朋友,這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所以如果沒有朋友也不要慌張,學會和自己相處,你會找到不一樣的人生。

後記:

綜上所述,孤獨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相反它能讓我們內心踏實。如果你能做到享受孤獨, 那麼你就能真正的主導自己的人生,真正理解自己的情緒。

所以即使現在身邊的朋友漸行漸遠也不要覺得悲傷,時間會篩選出真正適合我們的人。即使最終沒有相伴到老,那麼到了五十歲之後我們也不再需要新的朋友。學會和自己相處,和自己分享快樂,依然可以過得幸福又充實。

作者|陶庸子編輯|陶庸子圖片|來源網絡參考資料|Psychological science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五十歲以後,你就不需要什麼朋友了
    40歲,中年危機來臨,面對新人同事的崛起愁白了頭,面對父母的養老問題束手無策,面對孩子的就業問題憂心忡忡。50歲,即將退休的你有了一點樂趣,但似乎高血壓高血脂找上了你,美食不能吃、美酒不能喝,終於有了閒暇卻無所事事。
  • 現代人的社交:朋友不見面感覺孤獨,朋友來家玩想讓他走
    然後何炅問,那你為什麼要邀請朋友來呢,就自己待著不好嗎?郭麒麟說,但是那樣我又覺得,好孤獨啊。感覺非常真實了,這一代的年輕人就是這樣,微信有人聊天特別不想回,同事邀請出去玩果斷拒絕,朋友說周末約但到了周末大家心照不宣就當沒有約過。可是又時常說自己總是一個人好孤獨。我們真的是很矛盾的現代人。01現代人的社交其實很自私。
  • 到了50歲,才發現自己似乎不需要什麼真正的朋友了
    提到孤獨,這是大多數人都不願意面對的,誰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可以有親人或朋友相伴,讓自己的生活可以更加豐富,但仔細想想,或許人從生下來時就一直處於孤獨當中。在20歲時根本不懂什麼是孤獨,只知道每天吃喝玩樂,生活中充滿了煩惱和快樂。30歲時為了事業而拼搏,並面對著結婚生子的困難,這個年齡的人每天都累得喘不過來氣。
  •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五十歲以後,你就不再需要朋友了
    到了30歲左右。以往的朋友都開始了結婚生子,為事業拼搏廝殺而工作。因為不在同一個工作地點,每天面臨的事和人也不一樣,大家漸漸的越走越遠,交往開始變得少。而到了40歲後,中年危機來臨,許多人面對父母感到愧疚,自己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讓他們頤養天年;而面對子女,高額的學費生活費讓他們喘不過氣來,變得憂心忡忡。
  • 孤獨,其實是一種享受
    當你一個人的時候,什麼都不去想,什麼都可以不用做,只是安安靜靜的,把孤獨當成一種享受,在孤獨中找回自由的靈魂。把現實生活的瑣事全部拋到腦後,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旅遊,享受孤獨寂寞,或者是一個人靜靜的看書,沒人叨擾。
  • 6個孤獨症兒童在社交方面的關鍵因素
    普通兒童開始使用自我發起互動技能是在非常小的時候。在語言前期,兒童與他們的父母產生互動是通過指、看向物品,然後再看看他們的父母,類似這樣的行為。但孤獨症兒童很少有這樣的互動。孩子要在真正意義上和其他小朋友玩到一起,首先受到他的語言和認知能力的影響,孩子需要具備的能力包括:①能和夥伴進行雙向的互動溝通;②在適當的時候說適當的話、做適當的事;③與小朋友分享(包括玩具、朋友、想法以及情感);④有足夠的變通能力,接受遊戲的不同玩法以及在活動中各種的變化;⑤能暫時捨棄自己的特殊習慣和愛好(比如,孩子只喜歡藍色,
  • 想讓孩子走出自我,家長做這三件事,孩子社交能力強
    想讓孩子走出自我,家長做這三件事,孩子社交能力強相信很多的人都有過同樣的體會,就是自己的孩子見到人總是會害羞,和別人一說話就臉紅,社交能力非常差,但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的家長還不知道從何下手,那麼今天這篇文章,希望能夠給你帶來一定的幫助。
  • 拒絕不擅長的交際,享受獨處的樂趣
    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每一次讀到周國平先生的這段話,我都深感共鳴,同時,也在生活中學會了拒絕不擅長的交際,享受獨處的樂趣。自工作以後,生活中就多了很多社交場合,作為一個入職不久的新人,前輩出於照顧邀請出席,自己沒有特殊情況的時候也變應聲前往。
  • 人生有6件事:2件事不能等,2件事不能怕,2件事不能選
    孔子曾經說「三十而立」,一個人到了30歲,需要有安身立命的本事,不管是事業還是婚姻,都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易經也曾說「見龍在田」,如果說20歲我們學習專業知識是打基礎的話,正好和「潛龍勿用」很相似,而到了30歲,就應該利用以前學習到的知識去開創出一片天地。
  • 【好文推薦】為什麼30歲以後很難再結交朋友
    30歲後,人們為何很難結交親密朋友?1)你開始覺得人生有限,不能過多用在與陌生人交流;2)結交好友的三個外部條件很難滿足:近距離接觸、反覆見面、計劃外的互動;3)社會地位和收入差異;4)對方配偶的介入;5)子女限制了你的社交圈;6)你對好友的標準比年輕時嚴格得多。
  • 《十一種孤獨》——孤獨這件事,從沒放過任何人
    ……世間悲喜有千萬種,孤獨也是。無論長相如何,經濟條件多好,無論是皇家貴族,還是街邊乞丐,孤獨這件事,從來都不會缺席任何人的人生。今天給大家分享宿羽陽的《十一種孤獨》。那種感覺也很孤獨。網際網路、時代病,當有些現象成為常態,我們也就習慣地見怪不怪了。比如一個人也可以逛街,一個人也可以吃火鍋,一個人也可以去遊樂場……看起來很孤單的事,如果你享受這個事情本身,也許你就能暫時忘了孤單這回事。
  •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五十歲之後,你就不再需要什麼朋友了
    顯然,對於孤獨這件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坦然接受,習慣了熱鬧的人又怎會甘於寂寞。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朋友源自個體對歸屬感的需要。沒有人喜歡孤獨,我們都是群居的社會人群。所以,人這一生雖然有社交的需求,但未必是濫交的需求。自我認同感人越年長時,會將過往的所求看得越來越淡,將在意他人的評價變為關注自身。
  • 大學裡被室友排擠,選擇孤獨也是一條自我求索的路
    你說我活得很累,對不起,我活的感覺比你們當下的任何事更有意義。我喪失的處理好人際關係的能力了嗎?並不是,而是我選擇孤獨。大學是即將踏入社會的一扇門,它對於新生來說,熟悉而陌生,珍貴或平常,它的價值僅取決於學生自我的認知,選擇和求索。
  • 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五十歲以後,你就不需要什麼朋友了
    人的一生是漫長而孤獨的,在我們漫長的一生中,我們享受過喧囂的快樂,也感受過孤獨的寂寞,但是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五十歲以後,你就不需要什麼朋友了。在二十歲的時候,你青春洋溢。在黑夜中,你因為朋友的一句話捧腹大笑,那是你最無憂無慮的時光。在三十歲的時候,你已經工作幾年了。在工作上,你兢兢業業。在生活中,你開始享受和另一半一起在家裡做點美食,享受二人世界。坐在沙發,兩人一起看著電視,看到某個有趣的情節,你兩很有默契地對視一笑,就懂了對方的想法。在四十歲的時候,你生兒育女了。
  • 心理學:不會拒絕他人,源於你深度的自卑,4個方法幫你找回自信
    儘管如此,我卻在「不會拒絕」的人生旋渦裡不能自拔,感覺自己像一具木偶,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主見,更感覺有一層厚厚的「盔甲」裹遍我的全身,使我不能動彈,不能思考,不能呼吸……我不知道我到底怎麼了,只感到無盡的痛苦和焦慮。直到有一天,我有幸接觸到了鄭州一位知名的心理學教授,並跟她學完了一年的心理學課程,我最終明白:我不會拒絕他人,源於我內心處極度的自卑,源於我童年的一些經歷。
  • 50歲以後,學會哄自己開心!
    人活在這個喧囂複雜的世上,艱難困苦、煩事爛事少不了,若要計較要煩惱,生活會過得很窩囊,很苦澀,很艱辛。人啊,有時候得認命,努力了,付出了,就好,該有的自然會有,不該有的不必強求,懂得生活的真諦是平安健康、開心快樂,很重要!
  • 《群體性孤獨》:網絡社交讓我們更喧囂還是更孤獨?
    ③研究人與技術關係的世界權威她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社會學教授,職業臨床心理學家,科技與自我創新中心主任,也是移動技術、社交網絡、社交機器人領域的著名學者,被《女性》雜誌評選為「年度女性」,被《時尚先生》評為「40歲以下的40人之一」。
  • 《孤獨的價值》:孤獨,並不是你不合群,而是不隨波逐流
    文 |晴風圖 |網絡不知道有沒有一些時刻,你覺得孤獨不已呢?覺得好像自己沒有別人快樂,看著很多人和朋友出去吃飯,和朋友聚會,總覺得自己老是一個人,與人格格不入。有時候我們就在想,是不是很可憐,過得很悲慘,甚至會抑鬱。但其實孤獨並沒有那麼可怕,孤獨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孤獨對我們來說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
  • 除了學業,6-12歲孩子最重要的16件事
    孩子在6-12歲的年齡階段,特別是10歲以後,開始需要一個精神上的引領者,陪伴孩子長大,和孩子和他一起探討未來,探詢自己想要什麼,為什麼,該如何做,給孩子建議或提示。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這件事包含了兩層含義:① 孩子需要有喜歡看的體育項目,不一定要能做無論是奧運會、亞運會,還是其他各項賽事……在觀看比賽的時候,都會讓孩子熱血沸騰,體會到精神上的愉悅,對生活更有期盼。這樣的愛好,需要從小培養。
  • 看看她30歲前明白的30件事吧!
    要知道一部分的我仍然以為自己才18歲,不過也有一部分的我已經以為自己活到了283歲了。」——黴黴其實在今年年中,三十歲生日之前,黴黴曾接受過《ELLE》的專訪。即將到三十歲的黴黴收到了很多祝福,大部分都是祝願她的三十歲會更加完美,但是黴黴更多的卻是困惑,於是黴黴決定梳理並分享自己三十歲前明白的三十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