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風頭無兩的「黃小廚」終於把鍋給砸了。
低於電視劇版《幻城》的3分,低於《富春山居圖》的2.9分——黃磊版的《深夜食堂》以能夠買中超級大樂透的手氣,收穫豆瓣2.4超低評分,可以說爛出了華語片的新境界。
才播出不過區區幾集,就遭遇四面八方潮水般大吐槽,在這部由同名日劇改編而來的片子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慘絕人寰的故事?
舍爺把它歸結為三個字:違和感。
劇情、臺詞違和,布景違和,表演違和——而這一切的根源,其實都來自文化情境的違和。
讓網友看了很生氣的「泡麵三姐妹」
分分鐘陷入尷尬的廣告植入
吳昕的「零演技」
國產《深夜食堂》說是翻拍,其實基本上是照搬日版原著。日版《深夜食堂》是基於對日本本土文化情境的尊重,而國產《深夜食堂》呢?
布景空間假。演員假。甚至,連食物都顯得假。這一切的關鍵其實是:相對於日版《深夜食堂》,國產《深夜食堂》把片子應有的根給弄沒了。
郝建二人組下班後吃炸雞喝啤酒,感覺是來自星星的你們……
日版《深夜食堂》不僅空間場景與本國習慣保持一致,故事核心也一樣。
漫畫作者安倍夜郎總結說,深夜食堂就是「讓大家吃飽喝足,心滿意足,滿面笑容回家的治癒天堂」 。
面對無法改變的事情,沒必要痛苦掙扎,讓它歸於平淡的日常,然後安靜活下去——日版《深夜食堂》,切中了日本社會的文化和價值基調。
日版《深夜食堂》「茶泡飯」三姐妹
但國產《深夜食堂》一開始就喪失了煙火氣的可能。畢竟對於中國人而言,最具人情味的「深夜食堂」,一定是大排檔、是小酒館、是路邊攤。而讓人共鳴的美食,不是什麼魚鬆飯小香腸,而是小龍蝦、肉夾饃和烤串。
不管是吵吵嚷嚷還是深夜獨醉,數不清的中國人,將故事留在了這些地方。
比如網友@月行雲隨回憶她的「深夜食堂」見聞:
2000年左右的時候,在麥子店街一家24小時粥館。凌晨吃夜宵,竟然看見老徐和王朔對坐。老徐淚流滿面,老王相對無言。
網友@小魚嬉戲說:
「在包頭一個牛肉拉麵館,聽一個衣衫邋遢的人打電話叫人匯五千萬訂煤……」
國人走進「深夜食堂」,更多的不是希望歸於平淡,而是不管哭泣過也好,放縱過也罷,終歸要在這裡提醒自己,不忘底層逆襲的奮鬥與榮耀,不忘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這是我們面對的歷史進程,也是我們的「深夜食堂」與日版《深夜食堂》的根本不同。
而說到食物背後的文化差異,舍爺又想起另一個與中國和日本都有深刻牽連的名詞:茶道。
照搬日版《深夜食堂》的劇渣到炸裂,那照抄日本茶道呢?同樣顯得十分可笑——但現實情況是,目前這樣幹的,在國內其實相當普遍。甚至在有的人對其推崇備至,覺得這樣才是「高級」,才是「有品」。
對於這種人,舍爺只能說一句:麻煩你,要裝X之前,最好學點歷史,有點文化。
眾所周知,茶文化起源於中華,是儒釋道的融合,從唐代開始,我國的飲茶習俗開始傳入日本。此後經過一系列的演化,特別是經過最近這些年被吹得無比牛逼的千利休的總結演進,最終形成了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文化,並由此引申出強調殘缺之美的侘寂美學。
千利休這幾年快要被吹成神了
這種演變明顯帶有日本本土歷史、文化甚至地理特徵的記號。這些記號的存在,使得日本茶道在形式上表現出它特有的「繁文縟節」的一面:
每次「茶事」進行的時間、每項內容的時間、每個動作的幅度、每塊榻榻米走幾步、每碗茶喝幾口……這些,都是日本茶道規定的動作。因為非常嚴格,所以看起來缺乏寬鬆、自由的氛圍,整個過程像是在完成一套程式,喝茶只是程式的一個環節。
有人說,這些程式強調的是「古樸清寂」之感,但換個角度來看,日本茶道所謂「四規七則」,拘泥形式,打躬靜坐,喝茶品茗搞得如同出家拜神,怕是也有不少人並不能從中體驗到暢快和自然吧。
好了,日本的茶道好不好妙不妙,我們暫且不論,島國的歷史文化獨走偏鋒,大家看不懂的奇葩也出了不少,符合它自身的文化情境就好。但這些年,國內有的人崇拜日本茶道走得有點太偏了。
就在今天,有朋友告訴舍爺,現在有的茶會他都不敢去了——
「開一個茶會,先要唱頌歌,然後一堆的流程,一群人像是在做法……到最後茶喝到嘴裡,茶都冰涼了……」
對此有朋友戲言:「很多人以為聽聽禪師講故事,靜靜一坐不理世事,一杯茶弄來弄去不到冰涼不喝就是修行了,其實這是病。」
這樣的茶會,換成舍爺也是不敢去的,心情太沉重,不像喝茶,倒像在掃墓……
日本茶道流程眾多
「穿著日本的服裝、在有著日式風格的房子廚房裡、放著日本的音樂、扮演著日本人的誇張神情和動作,做著中國最不常見的不能稱之為『菜』的『中國菜』」的黃磊版《深夜食堂》已經被辛辣的網友諷刺為「深夜食翔」了,照搬日本茶道還在那兒沾沾自喜?
沒有一種文化「在場感」,沒有文化情境作根基,只是單純的去模仿,演繹的不過是又一個照貓畫虎的故事。
關鍵是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就是在耍流氓了。
且不說日本茶道的源頭在中國,更不應該忘記的是,中國本來就有自己的茶道精神,而這種精神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經源遠流長。與日本茶道形式上的不自由恰恰相反,中國茶道的核心思想恰恰是最大化的自由——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了如三舍茶空間
道家學說為中國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因為「天人合一」,古代中國人心裡充滿著對自然的熱愛,比如文徵明有詩 「寒燈新茗月同煎,淺甌吹雪試新茶」,喝茶的時候,也想著要將茶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
了如三舍茶空間,強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因為「道法自然」,所以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為美,以樸實為美。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於自然,任由心性,絕無造作——這是一種更為高級的審美,甩開拘泥於繁複程序的低階情趣120條街。
所以陸遊寫道:「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心靈得到完全解放,心境因此清靜、恬淡、無為,最終升華到「無我」的境界。這是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強調自然美學,自然與人的和諧統一,正所謂「道法自然「,是為上乘。
這才是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這才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茶道精神,這才是流淌在我們血管裡的深刻記號。我們有自己的審美理念,有自己的文化沉澱,本身有一套植根於本土的,且高級審美的東西不去研究發掘,非要模仿日本人學習咱們老祖宗後演化的那一套,最後落得矯揉造作和裝腔作勢的名聲,那也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作。
-------------------------------------------------------------------
文字為茶邊求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