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渠通南北 潤澤千萬家!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六年 沿線居民生活迎可喜...

2020-12-14 環球網

本文轉自【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水利部發布:截止到今天(12月12日),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過394億立方米,超1.2億人直接受益。

今天(12月12日),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六周年。工程累計向北調水394億立方米,沿線京津冀魯豫江皖七省市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通水六年,累計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通水七年,累計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受水區41座大中城市、260多個縣區用上了北調的優質水,南水已經成為很多城鄉供水新的生命線。廣大北方地區、黃淮海平原的供水格局、水資源配置得到優化。

水利部南水北調司一級巡視員 李勇:

優化調整經濟結構,同時促進相關區域的環保治汙方面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目前,工程運行安全高效,水質穩定優良,綜合效益顯著,推動了沿線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綠色發展。

水利部南水北調司一級巡視員 李勇:

根據(國家)批准的南水北調的總體規劃,我們有東中西三條線,現在正在按照相關的工作部署正在推進東線的二期、中線的後續相關的前期工作。

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六年來給沿線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呢?一起來了解。

河南濮陽:喝上清甜丹江水 告別高氟水和苦鹹水

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廣大北方地區居民生活用水長期以地下水為主,水質硬度偏高,有的地方還含有高氟水和苦鹹水。位於河南省東北部的濮陽市就是這樣一座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城市,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但隨著2018年濮陽全市農村飲用水都置換上南來的新水源,目前230萬人已經徹底告別高氟水和苦鹹水。

河南省濮陽縣城關鎮紅衛街居委會村民 胡愛田:

現在換這個丹江水又甜又清,口感也好,沒有水鏽。

華北地區:生態補水超30億立方米 遏制地下水超採

「漏鬥」沉降是指一些地區因地下水被過度開採,導致地下水飽和水面以採水點為中心,四周向中心呈梯度下降的現象。這一現象存在於我國華北部分地區,不僅會導致地下水資源萎縮和枯竭,甚至還會對地面建築工程造成安全威脅。六年來,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實施補水措施,使多年下沉的地下水逐步回升。北京門頭溝的這處泉眼,在乾枯多年後今年復湧了。

水利部南水北調司一級巡視員 李勇:

從目前來看,咱們直接給華北生態補水已經超過30億(立方米)了,所以為遏制華北地下水超採的嚴峻的形勢、惡化的趨勢提供了相當多的支撐。

北京:乾涸永定河全線貫通 珍稀動物黑鸛現身

上世紀80年代,永定河北京段曾斷流20多年。今年,永定河啟動春秋季兩次生態補水,乾涸的永定河全線貫通,水面面積達到1800公頃。不久前在永定河稻田水庫,攝影愛好者趙永祥拍到了幾十年不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

攝影愛好者 趙永祥:

第一次能拍到20隻群居嬉戲在永定河上,這個確實太難見了。它(黑鸛)對環境要求非常高,然後還得有吃的有魚,所以說可以見證生態的變化。

河南淅川:特色種植帶動鄉村遊 收入穩步提高

南水北調,當飲水思源。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河南淅川曾是河南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之一,因為要保護水質,當地農戶不能再從事過去的養豬養羊,但通過種植食用菌、中藥材、軟籽石榴、杏李等成功實現產業轉型,而隨著一片片荒山變為花果山,採摘遊、鄉村遊、親水遊等也悄然興起,村民收入穩步提高。

河南淅川老城鎮下灣村村民 石記英:

收入現在是一年比一年好了,以前沒有存過錢,現在一年多少能存個幾萬塊錢。

河南淅川大石橋鄉賈窪村村民 李嬌娥:

我住上了樓房,孩子們上學也不愁了。

在南水北調移民搬遷完成後,各級政府出臺多項幫扶優惠政策,移民群眾迅速融入新環境,實現了靈活就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倍左右。在受水區的對口協作和有關中央單位的定點扶貧下,幫助水源地貧困縣如期實現脫貧。

相關焦點

  • ——寫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六周年之際
    丹水湯湯,長渠逶迤。  2014年12月12日,淅川,陶岔渠首閘門緩緩開啟,清冽的丹江水傾瀉而出,沿著千裡長渠,出南陽,跨沙河,穿黃河,奔流北去,融入首都的碧水雲天。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共和國鑄造的國之重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被譽為「人間天河」。
  • 千裡水脈潤北國——寫在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六周年之際
    丹水湯湯,長渠逶迤。2014年12月12日,淅川,陶岔渠首閘門緩緩開啟,清冽的丹江水傾瀉而出,沿著千裡長渠,出南陽,跨沙河,穿黃河,奔流北去,融入首都的碧水雲天。
  • 南水浩蕩潤天下——寫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之際
    如今,通過這一世界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長江之水源源不斷匯入淮河、黃河和海河流域,在中國版圖上勾畫出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網格局。  清泉奔流,南北情長。南水北調惠澤京津冀魯豫,甘甜的長江水滋潤著黃淮海流域40多座大中城市、超過1.2億群眾。這兩條綠色水路所到之處,一度乾涸的河湖重煥生機,綠色發展的實踐光彩奪目。
  • 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六年惠及超1.2億人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水利部今天(12月12日)發布,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惠及沿線河南
  •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周年!小編帶您一起重溫這大國...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周年!小編帶您一起重溫這大國重器的中國驕傲!這,就是中國南水北調2020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周年祝南水北調生日快樂
  • 全國各地一系列民生工程穩步推進 涉及就業、安居、養老等多方面
    央視網消息:南水北調惠及億萬民生,而在全國各地,一系列民生工程也在穩步推進,涉及就業、安居、養老等方面。   四川宜賓:促就業 教育帶動人才建設引優質企業   改善民生首先要發展教育,促就業增收入。
  • 南水北調工程通水 六年惠及超1.2億人
    近期在鄭州拍攝的南水北調穿黃隧洞進口南岸明渠(無人機照片)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六周年。規劃中的我國南水北調工程,分東線、中線、西線向北方調水,連接起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形成「四橫三縱」骨幹水網,科學調劑水資源,促進南北方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水利部12月12日發布,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惠及沿線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山東七省市,超1.2億人口直接受益。工程運行安全高效,綜合效益顯著。
  • 三名少年因救人溺亡,南水北調中幹線易縣管理處、易縣教育和體育局特別提醒......
    致南水北調中線易縣沿線中小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尊敬的中小學生家長朋友:           首先,感謝南水北調工程沿線的中小學生家長,一直以來對南水北調工程的大力支持。           長渠通南北,清水潤萬家。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是一項功在當今、惠及子孫的生命線工程。
  • 【深度觀察】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近6年,綜合效益充分發揮 1.2...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南水北調工程的管理者、權威專家、受益群眾等,帶您走進這條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甦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調水線。 「南水」水質如何? 先治汙後通水。調水全線鐵腕治汙,決不讓汙水進乾渠,中線水質優於Ⅱ類,東線水質全部達到Ⅲ類 調水水質好不好,源頭是關鍵。
  • 南水北調東、中線調水六年,帶來哪些大變化?
    人民網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餘璐)2020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六周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多少?使多少人受益?綜合效益如何?記者帶您一探究竟。南水北調東、中線六年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 1.2億人受益據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
  • 1.2億人受益 調水394億立方米...南水北調通水六年取得了這些成就
    水利部今天發布,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惠及沿線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蘇、安徽、山東七省市,超1.2億人口直接受益。工程運行安全高效,綜合效益顯著。北方部分地區地下水超採現象初步得到有效遏制,沿線河湖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 創通水六年來新高 今年河北利用引江水量超36億立方米
    到12月中旬,全省利用引江水量超過36億立方米,創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六年來新高,在工程沿線四省市中位居榜首。全省已有7個設區市、92個縣(市、區)的2500多萬城鄉居民喝上了優質的引江水,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增加。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正式通水。六年來,河北攻堅克難完成了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建設。
  • 【南水潤冀五周年】一渠通南北 江水潤燕趙
    「這個區域的人們,由於長期飲用高氟地下水,過去許多孩子長了氟斑牙,一些成年人也患有不同程度的氟骨病。」棗強縣水利局副局長趙勇告訴記者。  南水北調工程的通水,為解決水的高氟問題提供了契機。棗強縣實施了農村生活水源置換項目,讓當地群眾徹底擺脫了飲用高氟水的困擾。棗強縣家家戶戶喝上了長江水。
  • 南水北調,不只調來好水
    這一刻,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也意味著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6年來,南水一刻不停、奔流北上。東線,自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提水,沿京杭大運河及平行河道逐級翻水北送,以世界最大規模泵站群實現「水往高處流」,累計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中線,南水出陶岔、過啞口、飛渡槽、鑽暗涵,跋涉1432公裡潤澤京津冀豫,累計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394億立方米,記錄著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6年來的點滴。
  • 南水北調通水六周年 1.2億人直接受益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12月13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水利部獲悉,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
  • 守好「大水缸」 端起「金飯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綠色...
    新華社鄭州12月18日電題:守好「大水缸」 端起「金飯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綠色發展轉型記新華社記者孫清清河南省南陽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守著丹江口水庫這個「大水缸」。位於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的陶岔渠首樞紐,清澈的丹江水穿過水閘滾滾流入南水北調中線長渠,一路向北……作為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的重大基礎設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總乾渠長1432公裡,於2014年12月12日全面通水。5年來,沿線直接受益人口超過5859萬。
  • —透視南水北調中線通水一周年四個社會關注點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林暉、魏夢佳、宋曉東)2015年12月12日,歷經10餘年建設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一周年。「清水北上」一年間,給沿線城市帶來了哪些變化?水質究竟如何?水價如何變動?南水北調的預期效益實現了嗎?調了多少水?
  • 英語熱詞:南水北調工程
    【知識點】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將南方長江流域的水調到北方水資源缺乏區域。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裡,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聯接,構成我國中部地區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於2003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
  • 南水北調東、中線調水六年,帶來哪些大變化?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南水北調東、中線六年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 1.2億人受益據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五周年 探訪水源涵養地生態經濟發展之路
    2014年12月12日,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陶岔渠首閘門開啟,一渠丹江水傾瀉而出,出南陽,跨沙河,穿黃河,一路北上,跨越1432公裡抵達首都北京。如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線建成通水已有五個年頭。除了「仙草」石斛,內鄉縣還確定並推廣了構樹產業扶貧工程,選擇默河河道非行水區域作為種植實驗區,種植區域途徑沿線的4個鄉鎮17個貧困村。藥材採摘旺季,優先僱傭貧苦戶,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發展現代化蜂廠代替土窯養蜂「三山三河兩流域,八山一水一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