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禮佛必備品信杯餅:燒香必備 伴著香火味的回憶
說起信杯餅,很多孩子會茫然地問:「那是什麼?」但對大多數老泉州而言,信杯餅是出行乾糧、美味零嘴,也是不少虔誠之人禮佛時的必備品。 素稱「泉南佛國」的泉州,飲食文化也深受宗教影響,幾乎每個宗教節日都孕育出獨有的泉州小吃,也有不少與宗教有關的食品。因外形與從太極陰陽演化而來的求佛信杯相似,「信杯餅」由此得名。
-
信杯餅,逐漸被遺忘的泉州傳統美食
首先給外地朋友普及一下,在泉州,一年當中土地公有多少個生日。 二月初二做頭牙,何謂頭牙?就是土地公一年當中的頭一個生日,那一般都得三牲祭祀,從此開始,每月初二、十六都是土地公的生日,直到臘月十六,舉行隆重的尾牙儀式。
-
香甜百年古早味:泉州金魚巷的那家元宵圓
這些老字號是如何打開知名度,令人留下深刻記憶的?它們的生存發展現狀又如何呢?近日,東南網泉州站推出獨家策劃專題,探訪泉州著名的老字號,帶泉州市民一起回味,那些年,我們記憶中的泉州老字號。>進入專題>>>老字號裡的故事·泉州東南網10月23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一碗元宵老滋味,話語千金不忘味。
-
泉州20年前的古早味零食,吃過5樣以上就說明你老了…
說起古早味零食,蒜蓉枝是大部分泉州人共同記憶裡的兒時解饞零嘴。就算各種零食日新月異地更替,也取代不了它的美味。小火慢炸,金黃酥脆的麻花裹上蒜蓉汁,晾乾後會結成白色的結晶塊。撒了椒鹽的肉粕,不愧是老泉州人的零嘴,鹹香的味道在嘴裡蔓延開,仿佛一下子回到兒時在巷子裡,追著手裡拿肉粕的大孩子到處跑。
-
泉州20年前的古早味零食,吃過5樣以上就說明你老了
說起古早味零食,蒜蓉枝是大部分泉州人共同記憶裡的兒時解饞零嘴。就算各種零食日新月異地更替,也取代不了它的美味。小火慢炸,金黃酥脆的麻花裹上蒜蓉汁,晾乾後會結成白色的結晶塊。鹹鹹甜甜的,一小包只要10元,就能買到最簡單的快樂。酷似蜂窩煤的造型,也有人叫它蜂窩餅。
-
泉州古早味「普示菜」:記憶中的古城「味素」
在如今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現代社會,談論古早味泉州菜,與其說是對清淡本真、甘醇鮮美這種簡單味道的懷念,不如說是為了追憶這座古城的民俗舊事。泉州文化研究者、閩南語作家洪泓目前正在用閩南方言寫一本關於泉州的書,他採用一半文史,一半文學,一半白讀,一半文讀的獨特寫作方式,其中就有不少關於古早味泉州菜的記憶。從他的視角出發,古早味泉州菜無論從味道、做法、習俗上,其實都別有另一番趣味。
-
記憶中的僑鄉「古早味」:美味在口中 家鄉在心間
中國僑網11月25日電 題:記憶中的僑鄉「古早味」:美味在口中 家鄉在心間 「古早味」,是閩南人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的詞,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 早年間福建臺灣等地的化工食品產業不發達,料理做法比較單純,以手工料理食物為主,料好實在,就是早期的「古早味美食」。位於福建泉州的古早味美食店鋪。
-
古早味·歷久彌香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耳熟能詳、曾經伴隨大家長大的「古早味」老店,不可避免地漸漸沒落並消失。打鐵店、打麵店、彈花店……如今,大家已經很難看到這些和「潮流」有著鮮明對比的老店了。但有一些保存下來的老店,不僅充滿著老城的煙火氣息,而且生命力極強,作為古城復興和發展的原動力,一直活躍在大家的視線裡。近幾年,它們在新一代傳承人手裡生機復發。
-
泉州古早味:漂洋過海的鄉愁(組圖)
原標題:泉州「味素」 漂洋過海的鄉愁 泉州的古早味,不僅只是滿足於口腹之慾,更有一種喚醒記憶的力量。它的每一種食材,每一絲味道,每一滴湯汁中,都記載著當地厚重的歷史人文,飽含著泉州百姓對故土家園的深愛。
-
深藏在坊間街巷的泉州古早味美食,讓人回味無窮!
吳華明 攝 引言:一個海港,在潮起潮落中,記錄了千帆競渡的「海絲」記憶;幾條古街,在人來人往中,留存了訴說不盡的精彩故事;舊巷裡的古早味,
-
泉州行:閩南古早味 面線糊
去泉州,沒怎麼做攻略,想著走哪裡算哪裡吧!即使不去找資料,泉州滿眼的美食還是撲面而來,尤其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面線糊就這麼進入了我的午餐。 春風十裡不如你
-
鬧元宵吃元宵圓 泉州「古早味」這樣製成
在金魚巷,元宵圓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林金魚介紹,其經營的元宵圓店因所製作的元宵圓質量穩定,老顧客非常多,遍及海內外,很多人都來買。滾元宵圓以往,老泉州人基本都會製作元宵圓,但因製作工序繁瑣、生活節奏加快等因素,現在很多人選擇購買現成的。那麼,泉州元宵圓是如何做的呢?
-
除了「古早味」,泉州還有這些……
對於漂洋過海的泉州人而言,承載鄉愁的不僅僅是那一封封僑批,還有家鄉的古早味。「古早味」石花膏可以搭配各式各樣的食品,深受不同年齡層次的消費者喜愛。 陳龍山 攝「古早」這個地道的閩南詞,主要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
-
泉州錫雕第六代傳承人楊婉紅:匠心獨運 專注技藝
泉州錫雕第六代傳承人楊婉紅:匠心獨運 專注技藝 2017年07月27日 16:00 來源:東南早報
-
晉江後坑傳統手工線面:記憶中的「古早味」(圖)
閩南傳統麵食 傳承中的「古早味」 說起閩南人喜愛的早餐,面線糊絕對位列榜首。據現年74歲的線面製作師傅洪祖天回憶,他是從堂親洪我河那裡學的手藝,而洪我河則是從洪元砵學的手藝。 民國時期閩南流傳的民謠就有「後坑面幹箠」的說法。到了20世紀60年代,線面製作手藝已經在全村普及,村上能製作線面的師傅有100多人,組織了專業隊,為龍海、東石、金井等各地糧站、僑供公司加工線面;也曾往石獅永寧、青蓮溪前為當地糧站加工,並傳藝給永寧當地人高國、高祥等人。
-
閩南傳統美食,泉州的古早味帶給你濃濃的情感
泉州,這座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因海上貿易而盛極一時。400年前,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造就了一座兼容開放的古城,也由此誕生了一體多元的閩南文化和飲食風俗。古早味,是閩南人口中的古舊味道,這些取材與大地,製作方法簡潔的傳統美味,深深根植於泉州人的味覺記憶之中。如今人們懷念的古早味,往往意味著近乎苛刻的精選食材和精雕細琢的手工製作。在這個標榜改良創新的時代,還原真正的閩南古早味,也變得愈加困難。閩南豆腐控,是傳統的古早味之一。
-
僑鄉福建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僑鄉福建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吳冠標 攝中新網泉州11月27日電 (吳冠標)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
百年春秋源和堂,屬於泉州人記憶深處的甜蜜和溫暖
時光如果回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你在泉州能吃到最好的零食是什麼?那個時代,鯉城人的味覺記憶中,源和堂是絕不能被替代的。物資較匱乏之下,一包用層層油紙包裹著的蜜餞,香味撲鼻,鹹甜適口,不舍的吞下。百年磨一餞遵循古法製作,還原記憶中的閩南古早味源和堂蜜餞分為草製品、蜜製品和醬類品三大類生產工藝流程各異,但也有共同點遵循古法製作,在工序上較為繁瑣
-
泉州超好吃的8家老字號,你吃過幾家?
泉州,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小吃自然也是非常贊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一些泉州必吃的美食。這些美食,已經傳承了幾十、上百年,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和改良,依舊是泉州人最愛的古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