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坊間街巷的泉州古早味美食,讓人回味無窮!

2020-12-20 騰訊網

吳華明 攝

引言:一個海港,在潮起潮落中,記錄了千帆競渡的「海絲」記憶;幾條古街,在人來人往中,留存了訴說不盡的精彩故事;舊巷裡的古早味,勾起了無數遊子對家鄉的眷念……

說起帶有「深滬」烙印的地道小吃,很容易讓人想到深滬的漁港,想到深滬赫赫有名的「魚丸」。可事實上,深滬還有許多與魚肉無關的古早味。

深滬壺仔飯

壺中滿飯香

對於熟悉深滬美食的老饕來說,壺仔飯是這個古港小鎮不得不提的一道「古早味」。別看壺仔飯只有小小一碗,裡面的配料卻十分講究:精選糯米、深滬海產蝦米、香菇、本地土豬肉,缺一不可。

一碗好吃的壺仔飯要同時滿足「飯粒晶瑩、油而不膩、汁液滋潤、甘潤可口」多重要求。這就需要壺仔飯的製作者遵循「耳聽煙水聲,大中小火分別燃,浸炒蒸燉跟著走」的環節來烹飪。

深滬古街工字街上的壺仔飯老店

在深滬當地人的推薦下,我們得知鎮上有兩家壺仔飯老店。店老闆非常念舊,店址幾十年都未曾變過。

早上九點,我們來到其中一家已經傳承三代人的老店。此時的店面還顯得格外安靜,但是店鋪的第三代傳人王冬勇已經忙碌了三四個鐘頭。

王冬勇為《晉江鄉訊》記者介紹壺仔飯製作

王冬勇一邊介紹,手一邊不停地進行操作。

「放蝦米,再放香菇,接著是放滷肉。滷肉是我們自己做的,滷三層肉比較香,吃起來也比較甘甜。緊接著放剛炒好的糯米,大概放七成。最後是放上熬過第二遍的大骨湯。」

滷肉、香菇、大骨湯等原材料的香味撲鼻而來,讓人隱隱期待這一碗壺仔飯的製成,而後大飽口福。

《晉江鄉訊》記者拍攝剛出爐的壺仔飯

追溯壺仔飯的產生,和廚師無關,卻和拳師有關。

據介紹,清朝末年,名拳師蔡玉鳴到深滬開館教授武藝,張昌樅和王冬勇的爺爺王謀怣找他學武。蔡玉鳴不僅教他們武藝,還教廚藝。師徒三人汲取深滬傳統的油飯、卷煎及八寶飯的烹調精髓,經過反覆調試,終於做出了壺仔飯。

以容器命名的美食並不多見,這也是深滬壺仔飯不同於其他地方美食的顯著特色。原本以為壺仔就是普通的陶壺,與市面上眾多陶器並無二致。不曾想,這個壺需要特別定製。

磁灶鎮嶺畔村的制陶手藝人吳連生說,壺仔飯所用的容器是以前常用的蒸飯用具,能夠保溫,材料環保無毒,並且還不會影響米飯的味道。只是大家現在追求簡便,才讓這種容器的使用頻率變得越來越低。

王冬勇也說,現在還會做這種陶壺的作坊,主要集中在磁灶和安海一帶,做的人也並不多。因此,王冬勇一次得訂幾百上千個,等上十天半個月的時間,才有商家接單。

每到飯點,王冬勇的店面就坐滿食客

在王冬勇的店面,我們遇到了從孩提時候吃到不惑之年的老顧客,他甚至經歷過兩代老闆;遇到了外地的旅客,因為不斷想起壺仔飯的味道,在一個月後又來到了深滬;遇到了旅居在外的遊子,一回到家鄉,馬上就來吃一碗壺仔飯……

不同的食客,帶著各式各樣的思緒來到這座古港小鎮,在一碗飯裡尋找到飽足和鄉愁記憶的歡欣。

深滬拳頭母

「拳頭」家鄉味

拳頭一握,讓你猜一樣美食,相信海內外晉江人都會說出「拳頭母」三個字!而提到「拳頭母」,大家想到的一定是「深滬拳頭母」。

因為「深滬魚丸」的聲名在外,理所當然會有很多人認為拳頭母也是用魚肉做成的。

其實不然。

家裡五代人都在和魚丸、拳頭母打交道的深滬人張於煥說,以前魚肉不好儲存,颱風天又沒辦法出海捕魚,後來就有人開始製作豬肉丸。但由於做肉丸要選用沒有筋頭的純瘦肉,有筋頭的肉就只能被拋棄。扔掉浪費,自己又吃不完,愛惜的深滬人又將這些有筋頭的肉攪碎捏成團。沒想到居然有了意外的發現,這種用有筋頭的肉捏制而成的「肉丸」大受歡迎,因而得名「筋頭」。

但在閩南地區,許多傳統美食都講究以形命名,比如傳統節日常用到的龜粿,祭拜時常見的信杯餅,傳統小吃虎咬草等因為形狀如拳頭,而拳頭在閩南語中被稱為「拳頭母」,所以「筋頭」這一俗稱很快就被「拳頭母」取代。

做拳頭母需要耗費大力氣。以前兩斤肉要4個成年小夥子捶打45分鐘才能完成。現在有了機器,便捷許多,但機打不好控制,也需要製作者守在一旁隨時觀察肉的狀態。

除此之外,還需要在一定時機精準地放入地瓜粉、豬油、五香粉和蒜蓉等七八種調料。由此看來,拳頭母的製作工序也不簡單!

張於煥一邊製作「筋頭」一邊接受《晉江鄉訊》記者採訪

深滬街頭處處可見賣拳頭母的店家,每一家的味道雖然略微有些差異,但都很正宗。有的人守在家鄉的土地上傳承最傳統的味道,也有的人致力於將家鄉傳統的味道帶到更多的遊子身邊。

如今,隨著時代進步,這一道來自深滬漁港的傳統小吃,逐漸從沿海一隅走向更開闊的天地。入選晉江伴手禮是深滬拳頭母走出去的新形式,但無論簡單包裝,還是加入晉江伴手禮裹上精美外包裝,「深滬」二字都被印在不同的包裝上,印在海內外晉江人的心中。

這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道來自深滬漁港的拳頭母美食,能讓在外的遊子品嘗到來自家鄉的味道、在心中泛起鄉愁的漣漪。

深滬古街庵宮口的拳頭母老店

一道古早味,留下一段老故事,也留住一段與鄉愁有關的記憶。深滬古港的古早味還有許多,或許這道古早味是你的家鄉味,是家鄉的代名詞;又或許這道古早味所代表的只是一個小角落、小街巷,但它也承載著一代代人的情感和對家鄉的嚮往。

記者:張春媚 顏銘 蔡蓉蓉

END

相關焦點

  • 泉州古早味:漂洋過海的鄉愁(組圖)
    泉州市新海路閩南文化保護中心主任、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常務副會長龔勤勤說,美食可以讓人以最簡單的方式體會到幸福感,每道美食的各個細節、各種食材和它們特殊的滋味所蘊藏的故事更是讓人回味無窮。一種品味,一種心境;一種感官享受,一種感同身受。吃在閩南、味在泉州。口味和鄉音能喚起泉州遊子的濃濃鄉愁。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吳冠標 攝中新網泉州11月27日電 (吳冠標)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 留住閩南「古早味」
    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在這裡,遊客不僅能夠體驗閩南婚喜慶民俗文化、品嘗閩南古早味美食,還可以與手藝人一起親手製作僑鄉手工面線等傳統美食。傳統手工藝人在戶外製作、晾曬手工面線。吳冠標 攝在來旺良品堂創辦者洪一博看來,「古早味」是閩南民俗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更能喚醒海外遊子們的鄉情。
  • 蘿蔔飯,是閩南沿海一帶所特有的美食,是泉州人心中的古早味!
    福建泉州人把家鄉的味道稱為「古早味」,泉州蘿蔔飯就是古早味的代表。蘿蔔飯,是閩南沿海一帶所特有的美食,是泉州人心中的古早味!在閩南一帶,每家每戶基本都會做蘿蔔飯,為什麼用大米配白蘿蔔呢?是因為原先物資匱乏的年代,大米貴而白蘿蔔便宜,兩者相搭配,省錢又能填飽肚子。
  • 舌尖上的中國之「古早味」的泉州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了,在第二集的後半段部分出現了石花膏,四果湯,面線糊等泉州大街小巷都可吃到的三樣美食。是每一個出門在外的泉州人記憶中家鄉的味道。除了節目中介紹的美食外,還有許多「古早味」的泉州美食是每一個出門在外的泉州人念念不忘的味道。首當其衝的應該是花生仁湯,這道在泉州的宴席中幾乎是頭牌,無論什麼宴席中幾乎都是第一道被端上來的菜。花生仁湯中的花生仁酥爛不碎,入口即化,湯色乳白,甘甜爽口,清甜爽口,滋補潤肺。
  • 泉州「古早味」美食——你和它有個不期而遇的約會
    泉州「古早味」美食——你和它有個不期而遇的約會泉州,簡稱「鯉」,是個有趣味的閩南文化古城。最近,抖音帶火了泉州,更帶火了泉州美食,白小松說過:「泉州,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的一次城市」。她沒有風情多異的民房特色,卻有著多姿多彩的閩南文化風情,她的美食讓多少遊客流連忘返,她的獨特味道讓多少人駐足心中。美食的精髓,往往藏在大街小巷之中。到了泉州,一定要去西街,這裡能讓你從頭吃到尾,吃出了美食的境界。俗話說得好,要想吃出最有特色的美食,就必須各種試吃。
  • 泉州古早味「普示菜」:記憶中的古城「味素」
    泉州文化研究者、閩南語作家洪泓目前正在用閩南方言寫一本關於泉州的書,他採用一半文史,一半文學,一半白讀,一半文讀的獨特寫作方式,其中就有不少關於古早味泉州菜的記憶。從他的視角出發,古早味泉州菜無論從味道、做法、習俗上,其實都別有另一番趣味。  自古文人愛美食  「文人的參與,令飲食從一門『粗糙』的手藝變為一門精細的『藝術』。」
  • 閩南傳統美食,泉州的古早味帶給你濃濃的情感
    泉州,這座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因海上貿易而盛極一時。400年前,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造就了一座兼容開放的古城,也由此誕生了一體多元的閩南文化和飲食風俗。古早味,是閩南人口中的古舊味道,這些取材與大地,製作方法簡潔的傳統美味,深深根植於泉州人的味覺記憶之中。如今人們懷念的古早味,往往意味著近乎苛刻的精選食材和精雕細琢的手工製作。在這個標榜改良創新的時代,還原真正的閩南古早味,也變得愈加困難。閩南豆腐控,是傳統的古早味之一。
  • 美味古早味,來泉州這家小店打卡吧
    福建泉州是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這裡的美食也是琳琅滿目,今天就和大家來打卡這裡的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禾和古早味,古早味,是閩南人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的一個詞,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
  • 僑鄉福建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僑鄉福建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 除了「古早味」,泉州還有這些……
    泉州經過數千年的洗禮,閩人以船為車、以楫為馬,秉著「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向更廣闊的海洋探索。對於漂洋過海的泉州人而言,承載鄉愁的不僅僅是那一封封僑批,還有家鄉的古早味。「古早味」石花膏可以搭配各式各樣的食品,深受不同年齡層次的消費者喜愛。 陳龍山 攝「古早」這個地道的閩南詞,主要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也可以理解為「懷念的味道」。
  • 讓古城留住古早味 福建泉州編制古建築修繕導則
    人民網泉州11月20日電(劉燕婷)宋元時期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城,有著千年歷史,境內古建築星羅棋布。有關數據顯示,福建泉州市共有1.3萬餘棟歷史建築普查線索,正式公布1199棟,掛牌保護的傳統歷史建築669幢。
  • 到了廈門玩,吃什麼美食好呢?這3種古早味美食,老廈門人才知道
    本文由蘿媽原創分享,歡迎關注、留言,蘿媽教你創意的美食創作,品味各地的美食風採。本期蘿媽分享的內容是:到了廈門玩,吃什麼美食好呢?這3種古早味美食,老廈門人才知道!
  • 泉州,值得專程前往的福建美食之都!
    泉州肉粽泉州肉粽品相好,富有引人品嘗的魅力,餡料式樣多,色澤紅黃閃亮,味道香甜而且油潤不膩,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製作好的肉粽,往往要趁熱食用,吃時配上沙茶醬、蒜茸、紅辣醬等調料,美味可口,回味無窮。泉州的海蠣煎比較軟糯,滿滿的海蠣,加上地瓜粉和小蒜或韭菜,加不加蛋都可以。蘸上泉州本地特製的辣醬,甜中帶鹹、鹹中帶辣,吃上一次就能讓人終生難忘。
  • 泉州行:閩南古早味 面線糊
    去泉州,沒怎麼做攻略,想著走哪裡算哪裡吧!即使不去找資料,泉州滿眼的美食還是撲面而來,尤其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面線糊就這麼進入了我的午餐。 春風十裡不如你
  • 泉州20年前的古早味零食,吃過5樣以上就說明你老了…
    嗜糖如命的泉州人,連冬瓜都可以做成糖。甜絲絲的涼意掠過唇齒,讓人沉醉在糖分的世界。撒了椒鹽的肉粕,不愧是老泉州人的零嘴,鹹香的味道在嘴裡蔓延開,仿佛一下子回到兒時在巷子裡,追著手裡拿肉粕的大孩子到處跑。
  • 泉州20年前的古早味零食,吃過5樣以上就說明你老了
    說起古早味零食,蒜蓉枝是大部分泉州人共同記憶裡的兒時解饞零嘴。就算各種零食日新月異地更替,也取代不了它的美味。小火慢炸,金黃酥脆的麻花裹上蒜蓉汁,晾乾後會結成白色的結晶塊。鹹鹹甜甜的,一小包只要10元,就能買到最簡單的快樂。酷似蜂窩煤的造型,也有人叫它蜂窩餅。
  • 舌尖上的泉州——美食受熱捧 遊客尋味來
    [新聞頁-臺海網]臺海網10月3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這兩天,泉州各類網紅美食店一到飯點,都排起了長隊。這其中,既有古早味十足的泉州本地美食,也有「賢合莊」「姜虎東」等外地美食,拿著手機穿梭在這些網紅美食點的美食主播們更成為常見的風景,成為泉州美食的線上宣傳大使。
  • 被廈門搶了風頭的泉州,滿城都是古早味
    保留最完整的西街,到處是市井生活的本真,旁支的小巷裡更是小吃一家挨著一家,很少踩雷,簡直就是吃貨的天堂~滿城的古早味隨便找一家都能喚醒你的胃在泉州,早起根本不是什麼難事,從老城區擴散開來的古早味比鬧鐘還準時
  • 把古早味一網打盡,泉州老城逛吃指南,這兒的美食足以撐爆你的胃
    泉州,不僅僅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以及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這裡的古早味氛圍和美食也同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去打卡,比如我,一早就對泉州美食種了草。早上在面線糊的香氣中醒來,午夜兩三點鐘大排檔依舊燈火通明、人聲鼎沸,而且泉州美食老店的位置都相對集中,往往步行都可以到達,面線糊、燒肉粽、潤餅、滿煎糕、薑母鴨、菜頭酸、土筍凍、醋肉、牛排、石花膏...保準你去一趟胖三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