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明 攝
引言:一個海港,在潮起潮落中,記錄了千帆競渡的「海絲」記憶;幾條古街,在人來人往中,留存了訴說不盡的精彩故事;舊巷裡的古早味,勾起了無數遊子對家鄉的眷念……
說起帶有「深滬」烙印的地道小吃,很容易讓人想到深滬的漁港,想到深滬赫赫有名的「魚丸」。可事實上,深滬還有許多與魚肉無關的古早味。
深滬壺仔飯
壺中滿飯香
對於熟悉深滬美食的老饕來說,壺仔飯是這個古港小鎮不得不提的一道「古早味」。別看壺仔飯只有小小一碗,裡面的配料卻十分講究:精選糯米、深滬海產蝦米、香菇、本地土豬肉,缺一不可。
一碗好吃的壺仔飯要同時滿足「飯粒晶瑩、油而不膩、汁液滋潤、甘潤可口」多重要求。這就需要壺仔飯的製作者遵循「耳聽煙水聲,大中小火分別燃,浸炒蒸燉跟著走」的環節來烹飪。
深滬古街工字街上的壺仔飯老店
在深滬當地人的推薦下,我們得知鎮上有兩家壺仔飯老店。店老闆非常念舊,店址幾十年都未曾變過。
早上九點,我們來到其中一家已經傳承三代人的老店。此時的店面還顯得格外安靜,但是店鋪的第三代傳人王冬勇已經忙碌了三四個鐘頭。
王冬勇為《晉江鄉訊》記者介紹壺仔飯製作
王冬勇一邊介紹,手一邊不停地進行操作。
「放蝦米,再放香菇,接著是放滷肉。滷肉是我們自己做的,滷三層肉比較香,吃起來也比較甘甜。緊接著放剛炒好的糯米,大概放七成。最後是放上熬過第二遍的大骨湯。」
滷肉、香菇、大骨湯等原材料的香味撲鼻而來,讓人隱隱期待這一碗壺仔飯的製成,而後大飽口福。
《晉江鄉訊》記者拍攝剛出爐的壺仔飯
追溯壺仔飯的產生,和廚師無關,卻和拳師有關。
據介紹,清朝末年,名拳師蔡玉鳴到深滬開館教授武藝,張昌樅和王冬勇的爺爺王謀怣找他學武。蔡玉鳴不僅教他們武藝,還教廚藝。師徒三人汲取深滬傳統的油飯、卷煎及八寶飯的烹調精髓,經過反覆調試,終於做出了壺仔飯。
以容器命名的美食並不多見,這也是深滬壺仔飯不同於其他地方美食的顯著特色。原本以為壺仔就是普通的陶壺,與市面上眾多陶器並無二致。不曾想,這個壺需要特別定製。
磁灶鎮嶺畔村的制陶手藝人吳連生說,壺仔飯所用的容器是以前常用的蒸飯用具,能夠保溫,材料環保無毒,並且還不會影響米飯的味道。只是大家現在追求簡便,才讓這種容器的使用頻率變得越來越低。
王冬勇也說,現在還會做這種陶壺的作坊,主要集中在磁灶和安海一帶,做的人也並不多。因此,王冬勇一次得訂幾百上千個,等上十天半個月的時間,才有商家接單。
每到飯點,王冬勇的店面就坐滿食客
在王冬勇的店面,我們遇到了從孩提時候吃到不惑之年的老顧客,他甚至經歷過兩代老闆;遇到了外地的旅客,因為不斷想起壺仔飯的味道,在一個月後又來到了深滬;遇到了旅居在外的遊子,一回到家鄉,馬上就來吃一碗壺仔飯……
不同的食客,帶著各式各樣的思緒來到這座古港小鎮,在一碗飯裡尋找到飽足和鄉愁記憶的歡欣。
深滬拳頭母
「拳頭」家鄉味
拳頭一握,讓你猜一樣美食,相信海內外晉江人都會說出「拳頭母」三個字!而提到「拳頭母」,大家想到的一定是「深滬拳頭母」。
因為「深滬魚丸」的聲名在外,理所當然會有很多人認為拳頭母也是用魚肉做成的。
其實不然。
家裡五代人都在和魚丸、拳頭母打交道的深滬人張於煥說,以前魚肉不好儲存,颱風天又沒辦法出海捕魚,後來就有人開始製作豬肉丸。但由於做肉丸要選用沒有筋頭的純瘦肉,有筋頭的肉就只能被拋棄。扔掉浪費,自己又吃不完,愛惜的深滬人又將這些有筋頭的肉攪碎捏成團。沒想到居然有了意外的發現,這種用有筋頭的肉捏制而成的「肉丸」大受歡迎,因而得名「筋頭」。
但在閩南地區,許多傳統美食都講究以形命名,比如傳統節日常用到的龜粿,祭拜時常見的信杯餅,傳統小吃虎咬草等因為形狀如拳頭,而拳頭在閩南語中被稱為「拳頭母」,所以「筋頭」這一俗稱很快就被「拳頭母」取代。
做拳頭母需要耗費大力氣。以前兩斤肉要4個成年小夥子捶打45分鐘才能完成。現在有了機器,便捷許多,但機打不好控制,也需要製作者守在一旁隨時觀察肉的狀態。
除此之外,還需要在一定時機精準地放入地瓜粉、豬油、五香粉和蒜蓉等七八種調料。由此看來,拳頭母的製作工序也不簡單!
張於煥一邊製作「筋頭」一邊接受《晉江鄉訊》記者採訪
深滬街頭處處可見賣拳頭母的店家,每一家的味道雖然略微有些差異,但都很正宗。有的人守在家鄉的土地上傳承最傳統的味道,也有的人致力於將家鄉傳統的味道帶到更多的遊子身邊。
如今,隨著時代進步,這一道來自深滬漁港的傳統小吃,逐漸從沿海一隅走向更開闊的天地。入選晉江伴手禮是深滬拳頭母走出去的新形式,但無論簡單包裝,還是加入晉江伴手禮裹上精美外包裝,「深滬」二字都被印在不同的包裝上,印在海內外晉江人的心中。
這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道來自深滬漁港的拳頭母美食,能讓在外的遊子品嘗到來自家鄉的味道、在心中泛起鄉愁的漣漪。
深滬古街庵宮口的拳頭母老店
一道古早味,留下一段老故事,也留住一段與鄉愁有關的記憶。深滬古港的古早味還有許多,或許這道古早味是你的家鄉味,是家鄉的代名詞;又或許這道古早味所代表的只是一個小角落、小街巷,但它也承載著一代代人的情感和對家鄉的嚮往。
記者:張春媚 顏銘 蔡蓉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