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9日電(記者董洪亮)在近日舉行的「首屆京師教育論壇——區域教育現代化暨全國教育局長峰會」上,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顧明遠把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徵歸納為八個方面。他的主要觀點如下——
把區域教育辦出特色,促進教育現代化,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教育現代化,我把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徵歸納為八個方面。
第一,廣泛性和平等性。現在,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23.3%,高中階段教育也已經達到70%,但是,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9.2年,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現代教育必須滿足不同群體的不同教育要求,也就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人民滿意,包括了教育的公平和教育的質量。公平包含教育機會的公平、過程的公平、結果的公平。教育機會的公平需要增加投入,教育過程的公平需要合理支配教育資源,教育結果的公平主要表現在每一個學生的潛力都能得到充分發揮,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
第二,終身性和全民性。終身教育思潮是逐步發展的,開始僅僅是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每一個人都能學習,都學會生存。今天,終身教育已經不僅僅限於成人謀生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現在已經進入了學習型的社會,我理解學習型的社會就是以學習求發展的社會,也就是創新的社會,也就是全民素質高水平的社會。教育不限於學校,也沒有年齡限制,而是全民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
第三,生產性和社會性。教育與勞動相結合、與社會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的普遍規律。我們要培養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才,那就要把教育和科學技術、先進的生產結合起來,與社會的生活結合起來,尤其是信息社會更是如此。現代教育必須打開大門,與企業、社會、各種團體聯繫,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第四,個體性和創造性。人的發展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共性更多的體現在社會的要求,個性更多體現在個體的要求。工業社會強調標準化、統一化,個性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信息社會強調個體性,多樣性,信息網絡化為個別學習提供了可能,為個性發展提供了條件。個性的核心就是創造性,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要求教育培養具有創造能力的人才,同時社會上激烈競爭需要人才有個性,有創造精神和開拓精神。怎麼樣培養個性、創造性?首先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每個學生都不一樣。現在基礎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注意到發展兒童的興趣、天賦、愛好,我認為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現在的學生都在苦學,老師在苦教,家長在苦熬,這不是現代化教育的特徵。
第五,多樣性和差異性。既然教育有個體性,那麼社會的多樣性必然要求教育有多樣性,有差異性。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的階段,當然和精英教育階段不同,但是大眾教育並不是不要精英,我們仍然要培養精英,培養一批傑出人才。所以教育要多樣性、要差異性。
第六,信息化和創新性。信息技術應用引起了一場教育革命,引起了教育觀念、教育過程、教育模式,師生關係、師生角色一系列的變革。教育已經衝出學校範圍,學生可以隨時獲得信息。教師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只是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路線和策略,使他們在信息的海洋中不至於迷失方向。社會在變革,教育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信息社會要求學校成為信息的策源地。
第七,國際性與開放性。隨著國際間交流越來越頻繁,信息交流越來越快,地球變得小了,教育的開放性、國際性越來越強。教育不能不納入到全球化的軌道,教育只有加強開放的力度,才能夠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為我所用。國際化另一個內涵,是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了解國際形勢、掌握國際交往能力的人才。
第八,科學性和法制性。現代教育建立在高度理智性的基礎上,不是憑經驗,而是依靠科學決策。教育科學性包含教育法制性,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教育科學性要與法制結合起來,教育行為要由國家立法規範。
他認為,教育現代化內容很廣泛,包括教育觀念、制度、內容、設備和手段、方法、管理的現代化,但是教育觀念也就是教育思想現代化是關鍵,是靈魂,因為教育現代化是靠有現代教育理念的人去貫徹執行的。
「首屆京師教育論壇——區域教育現代化暨全國教育局長峰會」由中國教育學會、北京師範大學聯合主辦,北師大教育學部、北師大教育培訓中心共同承辦。教育部師範教育司司長管培俊、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楊念魯、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申繼亮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鍾秉林教授致開幕辭。來自全國各地的300餘位教育局長、知名中學校長參加了本屆大會,會議以「區域教育規劃與區域教育現代化」為主題,與會者分別就加強區域教育規劃、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推進素質教育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