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教育現代化的八個基本特徵

2020-12-11 搜狐網

  人民網北京12月9日電(記者董洪亮)在近日舉行的「首屆京師教育論壇——區域教育現代化暨全國教育局長峰會」上,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顧明遠把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徵歸納為八個方面。他的主要觀點如下——

  把區域教育辦出特色,促進教育現代化,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教育現代化,我把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徵歸納為八個方面。

  第一,廣泛性和平等性。現在,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23.3%,高中階段教育也已經達到70%,但是,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9.2年,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現代教育必須滿足不同群體的不同教育要求,也就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人民滿意,包括了教育的公平和教育的質量。公平包含教育機會的公平、過程的公平、結果的公平。教育機會的公平需要增加投入,教育過程的公平需要合理支配教育資源,教育結果的公平主要表現在每一個學生的潛力都能得到充分發揮,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

  第二,終身性和全民性。終身教育思潮是逐步發展的,開始僅僅是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每一個人都能學習,都學會生存。今天,終身教育已經不僅僅限於成人謀生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現在已經進入了學習型的社會,我理解學習型的社會就是以學習求發展的社會,也就是創新的社會,也就是全民素質高水平的社會。教育不限於學校,也沒有年齡限制,而是全民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

  第三,生產性和社會性。教育與勞動相結合、與社會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的普遍規律。我們要培養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才,那就要把教育和科學技術、先進的生產結合起來,與社會的生活結合起來,尤其是信息社會更是如此。現代教育必須打開大門,與企業、社會、各種團體聯繫,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第四,個體性和創造性。人的發展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共性更多的體現在社會的要求,個性更多體現在個體的要求。工業社會強調標準化、統一化,個性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信息社會強調個體性,多樣性,信息網絡化為個別學習提供了可能,為個性發展提供了條件。個性的核心就是創造性,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要求教育培養具有創造能力的人才,同時社會上激烈競爭需要人才有個性,有創造精神和開拓精神。怎麼樣培養個性、創造性?首先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每個學生都不一樣。現在基礎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注意到發展兒童的興趣、天賦、愛好,我認為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現在的學生都在苦學,老師在苦教,家長在苦熬,這不是現代化教育的特徵。

  第五,多樣性和差異性。既然教育有個體性,那麼社會的多樣性必然要求教育有多樣性,有差異性。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的階段,當然和精英教育階段不同,但是大眾教育並不是不要精英,我們仍然要培養精英,培養一批傑出人才。所以教育要多樣性、要差異性。

  第六,信息化和創新性。信息技術應用引起了一場教育革命,引起了教育觀念、教育過程、教育模式,師生關係、師生角色一系列的變革。教育已經衝出學校範圍,學生可以隨時獲得信息。教師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只是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路線和策略,使他們在信息的海洋中不至於迷失方向。社會在變革,教育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信息社會要求學校成為信息的策源地。

  第七,國際性與開放性。隨著國際間交流越來越頻繁,信息交流越來越快,地球變得小了,教育的開放性、國際性越來越強。教育不能不納入到全球化的軌道,教育只有加強開放的力度,才能夠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為我所用。國際化另一個內涵,是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了解國際形勢、掌握國際交往能力的人才。

  第八,科學性和法制性。現代教育建立在高度理智性的基礎上,不是憑經驗,而是依靠科學決策。教育科學性包含教育法制性,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教育科學性要與法制結合起來,教育行為要由國家立法規範。

  他認為,教育現代化內容很廣泛,包括教育觀念、制度、內容、設備和手段、方法、管理的現代化,但是教育觀念也就是教育思想現代化是關鍵,是靈魂,因為教育現代化是靠有現代教育理念的人去貫徹執行的。

  「首屆京師教育論壇——區域教育現代化暨全國教育局長峰會」由中國教育學會、北京師範大學聯合主辦,北師大教育學部、北師大教育培訓中心共同承辦。教育部師範教育司司長管培俊、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楊念魯、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申繼亮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鍾秉林教授致開幕辭。來自全國各地的300餘位教育局長、知名中學校長參加了本屆大會,會議以「區域教育規劃與區域教育現代化」為主題,與會者分別就加強區域教育規劃、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推進素質教育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相關焦點

  • 顧明遠:第二個教育100年,全社會要轉變教育觀念,培養現代化的新人
    作為中國教育界最具影響力的年度盛典之一,第12屆網易教育金翼獎頒獎典禮將於12月1日在京舉辦。本屆金翼獎以「守正破局·創贏未來」為主題,在新的機遇與挑戰中,守正篤實,突破困局,探索以創新贏未來的教育發展之道。以下為: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顧明遠的演講內容。
  • 著名教育學家顧明遠:「我把一生獻給教育」
    我的文章很少晦澀,教育問題本就是簡單的問題,每個人都受過教育,所以我的文章一般都通俗易懂,接地氣(笑)。為人最重要的,我覺得是對事認真,對人誠信。我常常說,教育孩子要學會四個對待,即正確對待自己,要認清自己的優缺點;正確對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價值觀;正確對待社會,要對社會有責任心;正確對待自然,要善待自然。
  • 顧明遠:中國教育發展新時期,仍需轉變應試教育觀念|新中國70周年...
    從模仿蘇聯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系界面新聞:新中國教育發展70年可以劃分為哪幾個階段?顧明遠:大致可以分為3個時期: 「文革」前、「文革」10年和「文革」以後40餘年。儘管1993年,國家就提出要實現教育現代化,但直到2010年國家發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才正式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把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作為工作重點。所以2010年召開的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
  • 【觀點】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
    【觀點】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 2020-09-21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 中國夢 」的八個基本特徵
    深刻領會「中國夢」的基本特徵,對於引導人們準確理解「中國夢」的科學內涵並為之努力奮鬥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科學內涵。其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夢」的目標指向和核心內容,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本質內涵和主要體現。
  • 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思維,培養思維的最好場所是課堂
    儘管從基礎教育發展規模上看,我們基本上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我國教育事業在新時代中面臨新挑戰和新要求,當前的問題主要是如何提高教育質量。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顧明遠認為,教育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而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最好場所。
  • 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其核心在於教育理念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我對生命教育沒有研究,但是我覺得,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教育。教育是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社會活動,是人類生存發展、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徑。
  • 顧明遠:課程綜合化,就是要讓兒童看見完整的世界
    合肥市包河區教育體育局副局長、合肥市屯溪路小學校長陳罡正陪同顧明遠參觀校園,並向顧明遠介紹該校的校園文化和課程改革合肥市屯溪路小學博雅課程研究院教師王義妹正結合課堂實例向顧明遠教授介紹如何在一堂課中滲透多學科教學新安晚報 安徽網(www.ahwang.cn)訊  今天,合肥市包河區舉行「
  • 顧明遠:中國教育的八個悖論
    但在人們的口中,教育的發展仍然不是完美的。在教育家顧明遠眼中,在當前教育當中,仍然存在著8個悖論。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報》 文| 顧明遠 編 | Mina 教育對一個國家民族來講,關係到國家的興衰、民族的未來;對一個家庭來講,關係到一家的幸福;對學生個人來講,關係到一生的前途。儘管大家都希望教育越辦越好,但教育領域還存在許多悖論。
  • 孤獨症最基本的八個特徵
    你知道孤獨症最基本的八個特徵是什麼嗎?第一:從小懂得很多道理。本該無憂無慮的年紀卻莫名懂得了很多道理,做什麼事都變得小心翼翼怕一不小心就惹得別人生氣。一切的小心翼翼只是想多一點關懷,可以得到認可。也能半天或者幾天不說幾個字,或許是累了不想說話,也許厭惡了逢場作戲,就想安靜的做一下自己。第五:時不時很神經但多數時候很正經。偶爾你能看見她沙雕的一面,瘋起來像個孩子。但大部分時間她都很安靜,安靜的做著自己的事,安靜的思考。孤僻症患者,正經的做著那個正經的你。第六:總能安慰生病的人,但自己需要時卻沒人注意。
  •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教育評價改革,關鍵在落實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教育評價改革,關鍵在落實 顧明遠/人民日報 2020-10-21 06:35
  • 顧明遠:教師要達到「三個境界」,需要「五項修煉」
    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國家教委原副主任、教育部原總督學柳斌,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顧明遠,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中國網副總裁李富根,中國網資訊中心總監詹海濤,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原副院長、教授李文長出席會議。
  • 廣東縣域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背景、基本原則及其實施
    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和大中城市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2015年全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2008年8月廣東省委又頒布了《 廣東省科學發展考核指標體系》,全省分為四類發展區域:都市發展區、優先發展區、重點發展區、生態發展區,前兩類地區教育主要考核教育現代化發展指數。正是隨著廣東教育事業的發展,廣東才適時的提出了不同歷史階段的教育發展目標。
  • 如何理解教育現代化2035?如何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美育如何剛性...
    如何落實黨和國家對教育現代化提出的新要求?「中國教育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何在?願景落地,需要我們在理念更新、體制機制建設以及路徑探索上做哪些努力?這些問題是否您也在關注?   教育現代化的中國方案(李帆 冀曉萍 程路)   「教育現代化」是縈繞於中國幾代人心中的矢志追求。
  • 觀點|顧明遠:教育信息化改變人才培養方式
    日前,以「教育未來因A.I.而能」為主題的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表示,今年春天,一場突然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降臨,使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受到損失,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但抗疫期間居家學習,也給教育改革帶來了契機,促進了教育信息化。許多教師在網上教學,創造了許多經驗,學校在教育管理上也創造了新的經驗。居家學習促進了教育信息化、個性化,是教育信息化一次大演習。
  • 顧明遠:對教育本質和教育價值觀的再認識
    2020年4月22日下午,明遠教育書院名譽院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在杭州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舉辦的第一期「太炎教育雲端講堂」上做了題為「對教育本質和教育價值觀的再認識」的學術報告。顧先生在梳理歷史上的各種教育本質觀之後指出:長期以來,人們重視教育的功能性,忽略教育的本體性。教育的本體性體現在教育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教育要使人的生命得到發展。基於對教育本體性的闡釋,顧先生認為,提高生命的質量和提升生命的價值就是教育的本質。
  • 顧明遠: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對於教育者來說,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日漸凸顯,我們應該如何通過教育,提高生命的質量和提升生命的價值?一起來聽聽北京明遠教育書院名譽院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的看法。 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健康是生命的基礎。一個人沒有健康,還能做什麼?建國之初,毛澤東主席就說:「健康第一。」以後又說了許多次。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再一次提出「健康第一」的號召,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但是今天,我們孩子們的健康狀況值得我們擔憂。
  • 第二章第四節 文化現代化的基本原理
    >個基本原理:進程不同步、分布不均衡、結構穩定性、地位可變遷、路徑可選擇、行為可預期、需求遞進、效用遞減、狀態不重複和中軸轉變原理;現代化理論具有多層複合結構,大致包括一般理論、分支理論和相關理論三個部分;其中,一般理論包括現代化的定義、過程、結果、動力和模式等五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圖2-7),以及五個方面的事實、特點、原理和模型等;分支理論包括分階段理論
  • 如何破解教育現代化「迷局」
    所以,教育現代化的本質是人,即我們要為孩子提供優質的、公平的、多樣的、終身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才是我們教育現代化所追求的目標。當然,教育中必然會涉及一些可監測、可測量的指標,但這些可測量的指標並不能代表現代化的全部。在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我們還要處理好現代化與本土化、全球化的關係。首先,現代化不等於西方化,更不等於美國化,現代化之路是多元的。
  • 哲學教育的六大基本特徵
    哲學教育是一個根本性的、源頭性的教育。 很多人的學習成績並不差,但做人的水平並不高,沒有格局,沒有擔當,也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利他無我,無法進入一種空靈的境界。守中,清靜無為,等等,他都做不到。為什麼?根脈打不通。 教育是個母盤,其中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是本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