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顧明遠:教育信息化改變人才培養方式

2020-12-25 大洋網

日前,以「教育未來 因A.I.而能」為主題的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表示,今年春天,一場突然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降臨,使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受到損失,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但抗疫期間居家學習,也給教育改革帶來了契機,促進了教育信息化。許多教師在網上教學,創造了許多經驗,學校在教育管理上也創造了新的經驗。居家學習促進了教育信息化、個性化,是教育信息化一次大演習。

「疫情後的學校,要以新的面貌出現,要以更加高昂的士氣迎接學生返校,要改變對學生的評價制度,克服唯分數、唯升學的頑瘴固疾,重視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顧明遠說,要加強教育信息化,促進人才培養方式的改變。

顧明遠表示,人工智慧+教育會改變教育的生態和環境,但是有一樣不變的就是,立德樹人不會變,教育的本質不會變,人還是要人來培養。所以,考慮未來教育的時候,要把技術把人文結合起來,培養有創新精神的時代新人。


文/圖/視頻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謝綺珊

相關焦點

  • 【觀點】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
    【觀點】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 2020-09-21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思維,培養思維的最好場所是課堂
    儘管從基礎教育發展規模上看,我們基本上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我國教育事業在新時代中面臨新挑戰和新要求,當前的問題主要是如何提高教育質量。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顧明遠認為,教育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而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最好場所。
  • 顧明遠:第二個教育100年,全社會要轉變教育觀念,培養現代化的新人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整個社會既定的發展軌道,也給教育帶來了極大的衝擊。為應對疫情,教育部出臺「停課不停學」系列文件,在線教育迎來蓬勃發展。新變化,為教育提出了新挑戰、新問題,也創造了新趨勢、新機遇,創新火花持續迸發,於變局中開新局成為2020教育發展的著力點。
  • 顧明遠:科技與教育融合會引起怎樣的深刻變化?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如果學生沒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就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今天的人才培養方式就需要發生與時俱進的改變。信息化社會與人工智時代的來臨,會引起教育深刻的變化。 目前,教育的生態改變了、教育的環境改變了、教育的內容也在變化,因此教育的方式、師生關係也要變化。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認識到這一變化的必然性,擁抱變化。
  • 顧明遠:未來可能實現「現實教師+虛擬教師」的「雙教師」制度
    但抗疫期間的居家學習,也給教育改革帶來了契機,促進了教育信息化。  居家學習促進了教育信息化、個性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次大演習。遠程教育促進了課程的整合,推動教師改變教學的方式、方法。許多地方的教育部門也開發了線上課程,把課程輸送到農村地區,幫助那裡提高教育質量。  與此同時,疫情期間居家學習,也更突顯了教師的重要。
  • 顧明遠:學習沒有邊界,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
    更交互、更平等、更個性化、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會開啟嗎?打破界限之後,我們面臨哪些挑戰?顧明遠教授表示,在教育技術界早已有一個名詞,叫「泛學習」,即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的結合,這是終身教育的理念。回顧自己的學生時代,那個年代沒有網絡,所謂的打破學習邊界只有把圖書館作為課外知識的汲取源頭。顧明遠讓自己沉浸在圖書館的書海之中,如饑似渴地閱讀,增加課外閱讀量來充裕自己的知識寶庫。
  • 著名教育學家顧明遠:「我把一生獻給教育」
    顧明遠:1981年我在《江蘇教育》發表的文章中提出,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也是教育的主體,這一觀念當時有很多爭論,現在已被普遍認同了。學習要靠學生自己學,學生不是留聲機、照相機,感興趣的才會記下思考,學生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應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我們培養的目標、對象也是學生,所以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也是教育的主體。
  • 顧明遠:「無界」學習,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
    更交互、更平等、更個性化、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會開啟嗎?打破界限之後,我們面臨哪些挑戰?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學術顧問、北京明遠教育書院名譽院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的看法吧。
  • 顧明遠:教育現代化的八個基本特徵
    人民網北京12月9日電(記者董洪亮)在近日舉行的「首屆京師教育論壇——區域教育現代化暨全國教育局長峰會」上,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顧明遠把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徵歸納為八個方面。
  • 生態教育 | 對教育的四個觀點
    我們要培養創新人才,首先需要培養學生的興趣,自己不願意學習,光靠強迫是成不了才的。所以減負除了減少課業負擔外,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興趣,不要形成心理壓力,有空餘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讓學生學習他喜愛的課程和課外活動。所以我認為,給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把選擇權還給學生,讓他們選擇喜歡的東西。
  • 顧明遠:中國教育發展新時期,仍需轉變應試教育觀念|新中國70周年...
    界面新聞:在建國之初,我們的教育模式主要是藉助蘇聯教育的經驗,這是否存在弊端?顧明遠:當時,西方國家封鎖我們,我們只有向蘇聯學習。而且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基礎教育領域,我國學習蘇聯的方式之一是大量翻譯出版蘇聯教育著作和教科書。
  • 郭永福:關注創新人才培養,重視教育信息化發展
    但是也應該看到,這些地區的教育仍然存在許多現實困難,比如說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觀念落後、師資匱乏、人才培養模式錯位等等。如果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得不到高質量的發展,整個國家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就很難建成。
  • 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其核心在於教育理念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我對生命教育沒有研究,但是我覺得,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教育。教育是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社會活動,是人類生存發展、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徑。
  • 【觀點】顧明遠:為什麼教育改革越深入,我們越要「溫習」蘇霍姆林...
    顧明遠: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他說:「 所謂和諧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使兩者得到平衡:一種職能就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職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現,自己的內在本質的表現,自己的世界觀、觀點、信念、性格在積極的勞動中和創造中,以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和顯示。」他還提出:「和諧的教育就是發現蘊藏在每個人內心的財富。…… 就是使每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思維,培養思維最好的場所是課堂
    儘管從基礎教育發展規模上看,我們基本上已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我國教育事業在新時代中面臨新挑戰和新要求,當前的問題主要是如何提高教育質量。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顧明遠認為,教育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而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最好場所。
  •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思維,培養思維的最好場所是課堂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顧明遠認為,教育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而課堂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最好場所。從2015年到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教育領域的關鍵詞一直是「公平」和「質量」。這意味著當前的問題主要是如何提高教育質量。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鮮事物層出不窮,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生產力的變革必然會影響上層建築,教育信息化成為教育現代化的顯著特徵。
  •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內容與意義
    信息社會的高度發展要求教育必須改革以滿足培養面向信息化社會創新人才的要求,同時,信息社會的發展也為這種改革提供了環境和條件。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必將有效地促使教育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會的要求和必然結果。
  • 網際網路+教育:融合信息技術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重構
    針對傳統人才培養體系相較於網際網路+背景下的諸多不適應,教育信息化戰略推進的基本策略應該是:不只是利用信息技術改變某些教育教學環節或內容,更是致力於通過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從整體上系統重構學校人才培養體系,以培養符合21世紀人才質量觀的全面、個性化、自主發展的學生。
  • 五舟與廣州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為智能信息化輸送人才
    ,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建設全面開放的研究生教育創新體系,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範基地(以下簡稱「示範基地」)充分利用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優質資源,共同打造培養創新型、複合型高層次人才的示範平臺,實現產、學、研良性互動,為廣東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術支撐。
  • 觀點||劉和平:政產學研 :語言服務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究
    談及翻譯教育,學校一直是培養人才的主體。隨著信息化的到來,隨著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學校作為唯一教育主體的時代已經宣告結束。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合作已經成為不可繞開且必須回答的問題。而在用人單位與學校之間,中國翻譯協會或各地翻譯協會或許可以扮演重要的橋梁作用,即將社會需求整合後根據各校特點建立三方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