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助力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
教育是個複雜過程,會受到宏觀政策的影響,也會受到微觀環境的影響。我們今天主要談學生培養的問題。當今時代,對學生培養的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學生不是只有知識就行,還應該有創新能力。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如果學生沒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就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今天的人才培養方式就需要發生與時俱進的改變。信息化社會與人工智時代的來臨,會引起教育深刻的變化。
目前,教育的生態改變了、教育的環境改變了、教育的內容也在變化,因此教育的方式、師生關係也要變化。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認識到這一變化的必然性,擁抱變化。
網際網路信息、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已經對金融界、商業界等諸多領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但是相較之下在教育領域的影響卻較小。
從當下的國內外教育來看,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還不是很充分,產生的影響有限。這並不奇怪,因為教育培養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隨著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它必然會深刻改變我們教育。
在這個漸進過程中,需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認識這些新興技術的特點(例如技術的開放性、互動性、虛擬性等)。目前,我們的教師隊伍還沒有完全認識到新技術的特點和優勢,所以在新技術的應用上,還處在淺層的應用,例如做個多媒體課件等。
如何用好新技術,使其產生更大的效果,需要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從「教師教」轉變為「學生學」。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教師需要去合理地引導學生。
信息化、智能化時代,教師角色正在發生改變
信息化時代,教師已經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也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學生可以從很多渠道獲得信息,學生獲得的信息有可能比教師還要多。所以教師不能說把自己的知識傳給了學生,教學就完成了。
教師要轉變觀念,要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來獲取更多的知識,更有益的知識。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在於引導學生,在於給學生設計一個適合個性發展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地獲得正面的信息、進而學習知識。
信息不等於是知識,知識也不等於是智慧,要把信息變成智慧,那就要教師加以引導,獲取正確的、有用的信息,摒棄無用的垃圾信息。這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現在的教師工作確實很辛苦,但是教師的社會地位還不是很高。整個社會還沒有形成信任教師、依靠教師的社會風尚。一方面,我們要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尊重教師。另一方面,教師自身也要提高水平。
有些教師雖然從學歷上已經符合了要求,但是並沒有認識到教師的崇高。他們只是把教師作為普通職業的一種,只要把課程教完就完成了教師的任務,並沒有意識到教師不同於其它職業。
教師關係到孩子一生的成長,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影響。因此,教師必須提高自身對這份職業的思想認識。在正確認識教師職業崇高性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養。懂得信息化的優勢所在,如何正確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應用信息技術。
此外,隨著新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VR/AR、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將會更廣泛地應用在教學過程中,教育場所也會發生變化,學生將迎來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時代。而學校作為教育的主要場所並不會消亡。
雖然學習的形態會變化,但是學習並非完全是個人實現的過程,學習往往還需要集體的參與和互動,是集體互相幫助、互相討論、互相參與的過程。這個過程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學校環境中,而教師在這個環境中就充當了互動組織者的角色,組織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
教育是一項仁愛的事業,它不同於一般職業。因為教育是在培養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影響到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
教育是一項複雜工作,同時也是簡單的工作。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學生,順應學生的天性,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對知識的好奇心。以前那種學生「被學習、被教育」的狀態終將被改變。
在技術與教育的融合過程中,教師、家長、技術研發人員都需要對教育事業抱有一份敬畏之心、仁愛之心,都要認識教育的規律和學生成長的規律,尊重規律。「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
— 完 —
文章來源: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