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孩子的眼光解讀藝術大師名作,漸進式認知彌補童年缺失

2020-12-13 芸淡風傾愛讀書

最近的我,解鎖了很多愛好——不是特長,只是喜歡——所以平凡人生的一地雞毛,似乎也沒有過去那麼窒息。

各種形式的舞蹈,水彩,從書評的角度去解讀影視劇綜藝節目的娛樂向,都能讓我由衷感受到沉浸式的快樂。

畢竟心情因為現實生活工作超級不好的時候,又要保證不開心情緒,絕對不過夜,刷劇看小哥哥跳舞,真的可以短暫逃離負面情緒。

除了娛樂向的消遣外,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學習,為我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緩解疲憊的大腦,最好的方式,不見得是完全放空,更可以是換換腦,接觸一些全新的思維方式,左右腦切換開發。

本著彌補童年缺失(誰還不是個寶寶),我接觸了很多面向孩子的優秀科普類作品,其中就包括這本——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

作者為法國資深藝術史學者,羅浮宮學院當代藝術課程教師,曾在多所法國大學擔任過藝術史講師。多次受邀擔任俄羅斯、美國等諸多博物館的顧問,並被邀請至世界各地多所學校舉辦講座。在法國藝術界頗受認可。

捫心而問,我曾經也閱讀過不少藝術類書籍,靠著自學認知去解讀藝術作品。

面向成人愛好者的書籍,大多數都是密集輸出型,告訴我們一幅作品的前世今生,價值意義,藝術特點,寓意思想。

但是我從來沒系統地接受基礎的啟蒙,如何一步一步,漸進式地提升認知,學會如何看懂一幅畫,學會不同的年齡閱歷認知,去欣賞適合我水平的閃光點,而不是死記硬背那些知識點。

01 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美,無需焦慮,無需超前

這本書,精美印刷,收錄涉及繪畫、雕塑、攝影等多門類29件藝術大作:

文藝復興、印象派、當代藝術,畢卡索、透納、康定斯基……,按照時間順序排列。

一方面希望用整體的秩序感,通過可以感受到的具體細微變化,向讀者傳遞藝術發展趨勢;

另一方面,詳細介紹每件藝術品中包含的社會歷史、背後故事,還有創作者經歷等精彩豐富的信息。

以書中透納為例,我曾經寫過這位年初被印在新版20英鎊鈔票上的天才:

天才透納的藝術人生:勤奮不屈,超前時代,命運坎坷,手握永恆

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1775-1851),最偉大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家,西方藝術史上無可置疑地位,最傑出的風景畫家,英國水彩畫的巨匠,19世紀上半葉英國學院派畫家代表,英國自然派的先驅,著名印象畫派的「遠祖」,莫奈的啟蒙者和重要影響者。

我曾經靠著密集輸入,輸出了我對透納代表作的認知:

幾乎所有人對他1839年創作的《被拖去解體的「無畏號」戰艦,最後一次航行》溢美之詞泛濫於言表。這幅畫成為當時乃至近期民意投票中,英國人最喜歡的作品。

透納善於描繪光與空氣的微妙關係,尤其對水氣瀰漫的掌握有獨到之處。他崇尚運用自然光色表達主觀情感,認為承載情感的最好載體莫過於自然界的光塵氤氳。

他打破嚴格的門類界定,用本應該是最柔順寧靜的水彩,去嘗試畫出當時油畫無法表現的效果:

1.他實驗性的淡彩畫法和著色方式使得各種顏色能夠同時綻放,用對比強烈的色調,共同形成一種氛圍。2.他把含意豐富的敘事引入風景畫中,賦予獨特的氣氛和戲劇性效果,發展了自成一派的歷史風景繪畫。3.創作尺寸超大的水彩畫。相形之下,原本盛大奢華的學院派油畫變得沉悶,暗淡,透納以一己之力發展了水彩畫,更將風景畫與歷史畫、肖像畫擺到了同等的地位,為藝術史做出了特殊貢獻,更使他自己一鳴驚人。

這已經是,我這個非專業人士,用自己的認知,對硬核美術專業知識的言簡意賅,通俗再解讀,

但如果不是愛好者,大概不會有興趣認真閱讀,何況是孩子?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是怎麼做的呢?

5-7歲:從顯而易見的問題入手,讓孩子學會觀察和思考。

主題可以有別的解讀嗎——船就一定代表戰爭嗎?

觀察船的外觀,可以推論些什麼信息——船的顏色,重量,有多少人

8-10歲:要相信孩子們,已經可以理解表象以外,深層次的內容。

他為什麼要畫「無畏號」?為什麼主體不在畫面中心?觀察其他事物和主體的位置,大小關係,能感受到哪些點?

靜止中的「流動感」是如何產生的?

11-13歲:學會提問,質疑和推翻顯而易見,人云亦云的刻板印象。

是歷史畫嗎?是抽象畫嗎?會受到大家喜歡嗎?為什麼?

這本書以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提問為引導,由淺至深剖析時代、風格、主題給藝術作品帶來的不同影響。

希望孩子能通過不同年紀的不同解讀,從看懂一件藝術品,到觸類旁通,逐漸具備與更多藝術品心靈交互的能力。

就比如,孩子如果真的有興趣,就可以引導他去觀察,透納另一幅飽受爭議批評的作品《奴隸船》

別說是孩子,我也掌握了一些觀賞藝術作品的思路和角度。因為書裡還特別增加了「藝術家別冊」,幫助大人更好把握29位藝術家人生經歷與其藝術風格的關聯。

在沒有教科書式的答案輔助的時候,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要如何看懂一副作品,感知一些內容,得出屬於自己的觀點。

也許不專業,不客觀,不正確,但確實是我主動獨立思考的結晶,再結合硬核知識,一定是事半功倍。

02 藝術,不止高大上,更不是奢侈品

我父母的童年,只圖溫飽健康,他們為生存而活;

我的童年,沒有意識追尋藝術,一個沒有天賦的小孩,普通家庭是不會去負擔巨額的成本,更多作為一種可有可無的興趣,不如做些更加腳踏實地有希望的投入;我們這一代,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奮鬥,在愛好面前,先追求現實。

而現在,我特別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可以有更多孩子,是在為熱愛而活

就是可以早早去接觸世界上豐富有趣的一切,堅定追尋自己心之所向,在自己最喜歡最適合的領域,呈現出最大的創造性。

就拿藝術來說。

走專業藝術道路,依然很貴很難,只有天賦異稟的少數人能成功登頂。

可是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紅利,接觸藝術,欣賞藝術,感受藝術,真的不再是奢侈品了。

不會畫畫,沒有條件去看保存在各地博物館的真跡,數字博物館,包括這許許多多價格不貴的藝術書籍,都可以做到很好的啟蒙。

不會跳舞,也可以去欣賞音樂,觀看舞劇;

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要喜歡藝術,但至少,要給更多人一個平等接觸可能性的機會。

你也許不是不喜歡,只是不知道自己喜歡它們呢?

也許我曾經有機會,成為能親自創作藝術的一員,受限於童年,這輩子最多就是個愛好者;

但現在的我,既然可以自我選擇,那就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去接觸,去延續這份愛好。

就如《舞蹈風暴》冠軍胡沈員說的:

「藝術不應該是天上觸不可及的繁星,而是埋藏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種子,靜待發芽」。

我周圍的年輕父母,都開始了教育焦慮,每個周末頻繁陷入培養小小藝術家的繁忙日程中。

是真的希望他們作為一技之長當藝術家,還是希望他們可以有個疲憊之餘可以自我慰藉的愛好?

是不是更加希望,他們辛苦的小小身影,是真的投入其中,快樂地艱辛學習,而不是痛苦脆弱的成功?

那就不要只是填鴨式強制他們,先試試,讓他們可以真的喜歡和熱愛,任何商業邏輯,成功邏輯都是抵不過人生邏輯的,尤其是孩子。

直觀的體會與日常化的溝通是培養孩子藝術愛好的理想途徑。

好的書籍,親子閱讀是最具性價比的投資,專業的指導靠老師,興趣的發掘靠家庭,

這也是這本《如何給孩子講藝術》想要傳遞的理念:

施以真正適合的指導,孩子將通過藝術具備更敏銳的觀察力、更自發的好奇心,並獲得系統的藝術欣賞能力。

大人也會同步獲得藝術上的啟發,並與孩子建立更好的對話。

作者:小冒,讀書帳號「芸淡風愛讀書」,影視劇評帳號「芸淡風傾」。

年讀110+本書,兩大視頻網站入駐作者。

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臺10w+,用愛發電。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

願意寫深度思考劇評+書評的娛樂生活雜博。

相關焦點

  • 用孩子的眼光解讀藝術,漸進式認知彌補童年缺失,為熱愛而活
    本著彌補童年缺失(誰還不是個寶寶),我接觸了很多面向孩子的優秀科普類作品,其中就包括這本——《如何給孩子講藝術》捫心而問,我曾經也閱讀過不少藝術類書籍,靠著自學認知去解讀藝術作品。面向成人愛好者的書籍,大多數都是密集輸出型,告訴我們一幅作品的前世今生,價值意義,藝術特點,寓意思想。但是我從來沒系統地接受基礎的啟蒙,如何一步一步,漸進式地提升認知,學會如何看懂一幅畫,學會不同的年齡閱歷認知,去欣賞適合我水平的閃光點,而不是死記硬背那些知識點。
  • 來肯德基集齊4款大師名作,讓孩子的童年更溫馨
    圖書,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窗口,也是連接孩子與他人的橋梁。繪本,是文字與藝術的完美融合,培養孩子的美感、想像力和思維能力,為孩子灌輸積極向上的成長動力。大師,指造詣深、享有盛譽的名家。向大師學習,體驗大師的作品,為孩子樹立一個值得追逐的標杆。
  • 孩子可以不學畫畫,但藝術啟蒙一定不能少了這一環
    所以,孩子即使不擅長畫畫也沒關係,但在藝術啟蒙,家長卻有必要做好審美力的引導。那麼,要怎麼培養孩子對繪畫的鑑賞能力呢?之前我們在介紹博洛尼亞插畫展的帖子裡面提過一個觀點:「圖畫書是孩子的第一間美術館。」「美術館」的實質不是那一棟建築,而是策展人用專業的眼光為我們陳列某個領域裡最出眾的作品。
  • 跟隨大師學畫畫,讓孩子從藝術大家的名作中吸取靈感!
    我想說的是,以上這些作品都是藝術大師的作品,你相信嗎? 你沒有看錯,這些都不是兒童畫,從上到下分別是畢卡索、夏加爾、米羅、杜布菲、克利幾位藝術大師的繪畫作品。 畢卡索:我用盡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
  • 童年閱讀的缺失,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或者換句話說,孩子們小時候多讀書、愛讀書,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頗顯得多餘,但其實未必。一件事情往往是這樣,你認為它有多麼重要,便會願意為之付出多少努力。或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童年閱讀的缺失。
  • 童書愛馬仕|讀小庫《大師名作》奠定6歲以上孩子的閱讀格局
    」,用平視尊重的眼光,歷史、發展地看待成長中的兒童。市面上的其它「名家名作」,大多是簡單地選擇大眾最熟悉的那些文學大師,以及他們的最「有名」的作品。但讀小庫這套《大師名作》出現了一些可能很多人從未想過,會出現在「兒童閱讀書單」上的作品和題材,但又不得不讚嘆它們的精彩。
  • 隨意塗鴉的孩子是在瞎畫嗎?藝術大師揭開美育誤區
    現在,家長們已經越來越重視孩子的藝術培養,興趣班一籮筐,但是,在培養孩子藝術素養的時候,一些家長誤認為,懂藝術的孩子是畫啥像啥、鋼琴八級,過分注重「術」的訓練,卻忽視了培養孩子品味美好的能力,還會燃燒殆盡孩子對藝術的興趣。
  • 《你好藝術》大師級藝術繪本,不容錯過的啟蒙讀物
    很多家庭教育研究專家指出藝術啟蒙,可以促進孩子的藝術思維為其帶來精神上的充實,提高幸福感《你好藝術》這套繪本在‬日本暢銷27‮的年‬藝術啟蒙繪本,‮共一‬13冊,介紹了‮高梵‬、莫奈、畢卡索‮高、‬更、米羅等13‮藝位‬術大師的‮典經‬畫作,匯集全球13‮大位‬師畫家,165‮傳幅‬世巨,語言‮俗通‬易懂,不失‮真童‬,向孩子講‮這述‬些名作的‮事故‬,帶孩子暢遊全球50座藝術博物館
  • 「大師名作經典繪本」肯德基項目圓滿收官
    2020年6月起,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與肯德基首次合作推出的小書迷王國「大師名作經典繪本」系列圖書在全國肯德基餐廳上市。本套圖書共4冊,分別是中國首位國際安徒生獎得主曹文軒的經典繪本《夏天》《鳥和冰山的故事》,國際繪本大師麥克·格雷涅茨的口碑名作《彩虹色的花》《緋兒》。
  • 《童年》56個孩子的故事:童年的紙飛機,最終會飛回到你的手裡
    這本《童年》是克勞德·旁帝和妻子法國的兒童文學巨匠瑪麗·克勞德夫婦聯手完成的,《童年》用56個孩子的童年軼事,照出每個人心底最真實的自己,照亮的是孩子,治癒的是大人。封面插畫中,最深邃的孩子腳下那些無法明確的「路」,亦或是「脈絡」,亦或是「樹根」,一條條四面散開,又似乎都匯聚通往樹梢。
  • 我們用什麼建設孩子的童年家園?——解讀繪本《童年的家》
    到目前為止,我對藝術作品的涉獵不足以看明白都是什麼畫,我只知道賈科莫家牆上有畫作有照片,家裡還有各種雕像,不知道這些畫和雕像裡面是否有名畫或名作,留給這方面的行家發現。單說賈科莫家出現的幾張臉,一眼望去的這些臉,表情如出一轍,雜糅了稍微的沉重、不屑還有無奈和悲傷,即使那個無臉的雕像,仔細看看面部的樣子,都忍不住腦補出她的表情。
  • 用藝術大師的作品給孩子做啟蒙
    最近,我入手了一套非常好玩的藝術啟蒙套裝,叫做《費頓藝術啟蒙認知》,全書共四冊,分別是《顏色》《形狀》《數字》和《反義詞》。這套《費頓藝術啟蒙認知》就做到了這一點,徹底打破了我們和藝術的距離,讓孩子開始玩藝術。我們不再是正襟危坐地欣賞和解讀一幅藝術作品,而是將大師們的作品串起來,為孩子的認知服務。這套書總共有四冊,分別是《形狀》《顏色》《數字》和《反義詞》。
  • 學會高質量地陪伴孩子:童年最高級的炫富,是父愛的不缺失
    當孩子還在幼年時,如果你已經缺席了他的成長,那麼他長大了,與你關係疏離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對於孩子來說,在童年時期,父愛的缺失不僅僅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而且還會影響到他智力的發育。
  • 美術教育 | 現代藝術大師與兒童畫的共通之處,您知道嗎?
    許多現代藝術大師們的作品與兒童畫一樣,都嚮往自由情感的宣洩,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對一些技法「熟視無睹」,對一些形象 「隨意塗鴉」,他們之間存在著一種共性--那就是一種天真與純粹的呈現。美術教育 | 現代藝術大師與兒童畫的共通之處,您知道嗎?
  • 讓孩子在繪本中與藝術大師相遇
    為兒童選擇藝術欣賞作品時,必須遵循高度的藝術性與兒童可接受性相結合的原則。要用名人名作,或者是為社會公認的、有藝術欣賞價值的作品。同時,又要考慮兒童的興趣和理解能力,使之符合兒童的生活經驗。 上一次我給大家介紹了一位繪本大師-安東尼布朗的書,今天我為大家介紹三本(套)我們熟知的國際藝術大師的書。
  • 故宮出版社推出「跟著藝術大師」系列 一本書讀懂一個大師
    「跟著藝術大師」系列《跟著王希孟遊千裡江山》《跟著惲壽平去寫生》兩本新書。作者們以輕鬆的筆調探討一個有趣的話題,從一位藝術巨匠談起,談及繪畫史上的名作,談及諸多繪畫題材,聊聊歷史、聊聊藝術、聊聊藝術家的故事,帶領大家走進繪畫藝術的殿堂。  「跟著藝術大師」系列叢書是結合藝術大師簡略生平、藝術特點、同類繪畫題材的衍變過程、相關作品及其背後有趣故事的藝術普及類讀物。力求通過輕鬆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讓大眾感受到藝術之美、之趣,讓藝術走進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 看藝術大師的「兒童畫」 欣賞藝術中可愛的風景線
    【編者按】又一年兒童節到了,孩子們忙著用水彩蠟筆繪製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陪孩子的大人們一邊為他們的成長欣慰,一邊為自己已逝的童年感慨。為了再現兒童時代純真無邪的美好世界,康定斯基、盧梭、畢卡索、齊白石等藝術大師們紛紛與兒童親密接觸,一起生活,一起作畫,甚至直接向兒童學習,從兒童畫裡吸取營養進行創作,這些用童心繪製的平凡生活,則成了現代藝術中最「可愛的」一道風景線。 盧梭:一個童心未泯的大孩子繪畫是自己的玩具
  • 測出你童年所缺失的東西
    作者:九霄雲客我國著名心理學學著畢淑敏說,即便是在一個非常完美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也難免會受到心靈的傷害,造成童年時期某些東西的缺失。對孩子所採取的任何的行為或者沒有採取任何的行為,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也因此有人說,我們的一生似乎都在追尋童年所缺失的部分。這種說法雖然感性,但不得不說童年的缺失,對我們的成長影響是很深遠的。那麼,就根據下面的測試,來看看你童年所缺失的是什麼吧!測試開始:題目:觀察下面的圖片,你第一眼看到的細節是什麼?
  • 看照片,看什麼——薩考斯基解讀名作
    30多年,對美國攝影的影響非常大,二是他在任期間,挖掘了大量的攝影家,甚至包括黛安·阿勃絲、李·弗裡德蘭德等攝影大師。《看照片——100幅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藏品賞析》這些內容來自於薩考斯基著作《看照片——100幅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藏品賞析》,他在前言中寫道,本書的首要目的是為讀者提供簡單的娛樂談資。除此之外,希望能夠透露出一點本博物館藏品的特點和收藏目的,還有攝影研究涉及到更加廣泛的現代藝術和現代藝術鑑賞力方方面面的問題。
  • 非人哉:觀音決定彌補哪吒缺失的母愛!「女裝大佬」是觀音本音!
    非人哉:觀音決定彌補哪吒缺失的母愛!」女裝大佬「是觀音本音!小編我又來啦!今天要給大家帶來的漫畫是一汪空氣的《非人哉》,這是一部人氣超高的爆笑四格漫畫,講述建國以後與時俱進的歡脫妖怪們的日常!那麼大家一起來看作者對古代妖怪腦洞大開的解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