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我,解鎖了很多愛好——不是特長,只是喜歡——所以平凡人生的一地雞毛,似乎也沒有過去那麼窒息。
各種形式的舞蹈,水彩,從書評的角度去解讀影視劇綜藝節目的娛樂向,都能讓我由衷感受到沉浸式的快樂。
畢竟心情因為現實生活工作超級不好的時候,又要保證不開心情緒,絕對不過夜,刷劇看小哥哥跳舞,真的可以短暫逃離負面情緒。
除了娛樂向的消遣外,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學習,為我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緩解疲憊的大腦,最好的方式,不見得是完全放空,更可以是換換腦,接觸一些全新的思維方式,左右腦切換開發。
本著彌補童年缺失(誰還不是個寶寶),我接觸了很多面向孩子的優秀科普類作品,其中就包括這本——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
作者為法國資深藝術史學者,羅浮宮學院當代藝術課程教師,曾在多所法國大學擔任過藝術史講師。多次受邀擔任俄羅斯、美國等諸多博物館的顧問,並被邀請至世界各地多所學校舉辦講座。在法國藝術界頗受認可。
捫心而問,我曾經也閱讀過不少藝術類書籍,靠著自學認知去解讀藝術作品。
面向成人愛好者的書籍,大多數都是密集輸出型,告訴我們一幅作品的前世今生,價值意義,藝術特點,寓意思想。
但是我從來沒系統地接受基礎的啟蒙,如何一步一步,漸進式地提升認知,學會如何看懂一幅畫,學會不同的年齡閱歷認知,去欣賞適合我水平的閃光點,而不是死記硬背那些知識點。
01 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美,無需焦慮,無需超前
這本書,精美印刷,收錄涉及繪畫、雕塑、攝影等多門類29件藝術大作:
文藝復興、印象派、當代藝術,畢卡索、透納、康定斯基……,按照時間順序排列。
一方面希望用整體的秩序感,通過可以感受到的具體細微變化,向讀者傳遞藝術發展趨勢;
另一方面,詳細介紹每件藝術品中包含的社會歷史、背後故事,還有創作者經歷等精彩豐富的信息。
以書中透納為例,我曾經寫過這位年初被印在新版20英鎊鈔票上的天才:
天才透納的藝術人生:勤奮不屈,超前時代,命運坎坷,手握永恆
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1775-1851),最偉大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家,西方藝術史上無可置疑地位,最傑出的風景畫家,英國水彩畫的巨匠,19世紀上半葉英國學院派畫家代表,英國自然派的先驅,著名印象畫派的「遠祖」,莫奈的啟蒙者和重要影響者。
我曾經靠著密集輸入,輸出了我對透納代表作的認知:
幾乎所有人對他1839年創作的《被拖去解體的「無畏號」戰艦,最後一次航行》溢美之詞泛濫於言表。這幅畫成為當時乃至近期民意投票中,英國人最喜歡的作品。
透納善於描繪光與空氣的微妙關係,尤其對水氣瀰漫的掌握有獨到之處。他崇尚運用自然光色表達主觀情感,認為承載情感的最好載體莫過於自然界的光塵氤氳。
他打破嚴格的門類界定,用本應該是最柔順寧靜的水彩,去嘗試畫出當時油畫無法表現的效果:
1.他實驗性的淡彩畫法和著色方式使得各種顏色能夠同時綻放,用對比強烈的色調,共同形成一種氛圍。2.他把含意豐富的敘事引入風景畫中,賦予獨特的氣氛和戲劇性效果,發展了自成一派的歷史風景繪畫。3.創作尺寸超大的水彩畫。相形之下,原本盛大奢華的學院派油畫變得沉悶,暗淡,透納以一己之力發展了水彩畫,更將風景畫與歷史畫、肖像畫擺到了同等的地位,為藝術史做出了特殊貢獻,更使他自己一鳴驚人。
這已經是,我這個非專業人士,用自己的認知,對硬核美術專業知識的言簡意賅,通俗再解讀,
但如果不是愛好者,大概不會有興趣認真閱讀,何況是孩子?
《如何給孩子講藝術》是怎麼做的呢?
5-7歲:從顯而易見的問題入手,讓孩子學會觀察和思考。
主題可以有別的解讀嗎——船就一定代表戰爭嗎?
觀察船的外觀,可以推論些什麼信息——船的顏色,重量,有多少人
8-10歲:要相信孩子們,已經可以理解表象以外,深層次的內容。
他為什麼要畫「無畏號」?為什麼主體不在畫面中心?觀察其他事物和主體的位置,大小關係,能感受到哪些點?
靜止中的「流動感」是如何產生的?
11-13歲:學會提問,質疑和推翻顯而易見,人云亦云的刻板印象。
是歷史畫嗎?是抽象畫嗎?會受到大家喜歡嗎?為什麼?
這本書以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提問為引導,由淺至深剖析時代、風格、主題給藝術作品帶來的不同影響。
希望孩子能通過不同年紀的不同解讀,從看懂一件藝術品,到觸類旁通,逐漸具備與更多藝術品心靈交互的能力。
就比如,孩子如果真的有興趣,就可以引導他去觀察,透納另一幅飽受爭議批評的作品《奴隸船》
別說是孩子,我也掌握了一些觀賞藝術作品的思路和角度。因為書裡還特別增加了「藝術家別冊」,幫助大人更好把握29位藝術家人生經歷與其藝術風格的關聯。
在沒有教科書式的答案輔助的時候,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要如何看懂一副作品,感知一些內容,得出屬於自己的觀點。
也許不專業,不客觀,不正確,但確實是我主動獨立思考的結晶,再結合硬核知識,一定是事半功倍。
02 藝術,不止高大上,更不是奢侈品
我父母的童年,只圖溫飽健康,他們為生存而活;
我的童年,沒有意識追尋藝術,一個沒有天賦的小孩,普通家庭是不會去負擔巨額的成本,更多作為一種可有可無的興趣,不如做些更加腳踏實地有希望的投入;我們這一代,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奮鬥,在愛好面前,先追求現實。
而現在,我特別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可以有更多孩子,是在為熱愛而活。
就是可以早早去接觸世界上豐富有趣的一切,堅定追尋自己心之所向,在自己最喜歡最適合的領域,呈現出最大的創造性。
就拿藝術來說。
走專業藝術道路,依然很貴很難,只有天賦異稟的少數人能成功登頂。
可是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紅利,接觸藝術,欣賞藝術,感受藝術,真的不再是奢侈品了。
不會畫畫,沒有條件去看保存在各地博物館的真跡,數字博物館,包括這許許多多價格不貴的藝術書籍,都可以做到很好的啟蒙。
不會跳舞,也可以去欣賞音樂,觀看舞劇;
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要喜歡藝術,但至少,要給更多人一個平等接觸可能性的機會。
你也許不是不喜歡,只是不知道自己喜歡它們呢?
也許我曾經有機會,成為能親自創作藝術的一員,受限於童年,這輩子最多就是個愛好者;
但現在的我,既然可以自我選擇,那就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去接觸,去延續這份愛好。
就如《舞蹈風暴》冠軍胡沈員說的:
「藝術不應該是天上觸不可及的繁星,而是埋藏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種子,靜待發芽」。
我周圍的年輕父母,都開始了教育焦慮,每個周末頻繁陷入培養小小藝術家的繁忙日程中。
是真的希望他們作為一技之長當藝術家,還是希望他們可以有個疲憊之餘可以自我慰藉的愛好?
是不是更加希望,他們辛苦的小小身影,是真的投入其中,快樂地艱辛學習,而不是痛苦脆弱的成功?
那就不要只是填鴨式強制他們,先試試,讓他們可以真的喜歡和熱愛,任何商業邏輯,成功邏輯都是抵不過人生邏輯的,尤其是孩子。
直觀的體會與日常化的溝通是培養孩子藝術愛好的理想途徑。
好的書籍,親子閱讀是最具性價比的投資,專業的指導靠老師,興趣的發掘靠家庭,
這也是這本《如何給孩子講藝術》想要傳遞的理念:
施以真正適合的指導,孩子將通過藝術具備更敏銳的觀察力、更自發的好奇心,並獲得系統的藝術欣賞能力。
大人也會同步獲得藝術上的啟發,並與孩子建立更好的對話。
作者:小冒,讀書帳號「芸淡風愛讀書」,影視劇評帳號「芸淡風傾」。
年讀110+本書,兩大視頻網站入駐作者。
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臺10w+,用愛發電。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
願意寫深度思考劇評+書評的娛樂生活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