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三國60多所高校學者廈門探討東亞社會福利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中日韓三國60多所高校學者廈門探討東亞社會福利

2017-11-20 10:23:0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吉翔

  中新網廈門11月20日電 (記者 楊伏山)來自中國、日本、韓國60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150餘人,匯聚廈門參加17日至19日在廈門大學舉辦的「東亞社會福利論壇暨中國社會學會社會福利專業委員會第九屆學術年會」,探討東亞社會福利問題。

  由中國社會學會社會福利專業委員會、日本社會福祉學會、韓國社會福祉學會和廈門大學聯合舉辦的本次論壇,當天閉幕。韓國慶北大學李明鉉教授、中國中山大學劉俊強教授、日本廣島國際大學包敏教授以及東道主廈門大學高和榮教授,分別作了題為《韓國國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中無意識能力者給付管理的現狀分析》、《福利改革與風險個體化》、《日本護理保險中的社區緊密結合型服務對中國開展社區老年服務的啟示》和《福利政治化:社會福利建設何時迷途知返》的主旨演講,引起與會專家學者的熱烈討論。

  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社會福利體制建設、老年福利發展、殘疾人福利、兒童福利、就業福利、教育福利、扶貧開發、社區與養老、社會服務和社區治理等十個議題,總結東亞國家社會福利制度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及其面臨的新議題,並就新時代中國社會福利建設的理論基礎、面臨挑戰及未來發展進行深入探討,提出許多新的議題、新的方法和新的結論。

  本次論壇以「共享發展的社會福利理論與實踐」為主題,相繼召開了中日韓三國社會福利協會負責人圓桌會議、中國社會學會社會福利研究專業委員會換屆大會以及新一屆青年理事會等會議。

  在18日舉行的年會開幕式上,廈門大學校長助理趙鐵教授、南京大學社會建設與社工研究院院長彭華民教授、韓國社會福祉學會會長李奉柱教授、日本社會福祉學會副會長黑木保博教授、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朱仁顯教授先後致辭。

  彭華民在開幕式之後作了題為《中國組合式普惠社會福利四城市+四群體福利責任研究》的主旨演講,從宏觀層面介紹了中國「四城市、四群體」特徵,指出「應首先將農民工納入國家適度普惠式社會福利框架中,加大殘疾人和老年人適度普惠政策推進力度,繼續強化兒童社會福利政策措施」。

  李奉柱教授的主旨演講則基於韓國低出生率的時代特徵,提出利用包容性增長消除社會不平等問題,使受惠者能夠提高工作能力進而實現自立,並營造一種願意生育的社會環境。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潘屹提出構建中國適度普惠福利制度體系,就要從自身獨特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特徵出發。黑木保博教授對日本長照保險制度的年齡準入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並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議。(完)

相關焦點

  • 專家學者:開展中日韓文化研究利在三國、惠及東亞
    新華網首爾10月27日電(記者田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東亞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東亞文化交流與互鑑」座談會日前以線上、線下會議的形式召開。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開展中日韓文化研究利在三國、惠及東亞,有助於開闢三國合作研究新空間,推動東亞文化交流,增強東亞文化影響力。
  • 「內卷大戶」中日韓,東亞三國的歷史論述
    在最近關於「內卷」的討論中,有人認為「東亞三國」中日韓在工作和教育中的競爭最為激烈,進而引發了對於「東亞三國」這一說法的關注。由於文化與現代化進程上的相似性,「東亞」作為一種範疇也進入了學界的視野。
  • 歐盟擁有世界500強企業114家,那東亞中日韓三國有多少家?
    而東亞地區中日韓三國正在加緊推進自貿區談判,一旦達成協議,一個經濟規模比歐盟還要大的經濟合作組織就將誕生。根據2018年的數據,中日韓三國的GDP總量將達20.19萬億美元。中日韓分別是全球第2,第3,第12大經濟體;而歐盟國家在世界十大經濟體中,則分別佔據了第4,5,6,8名的位置,那麼在反映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數量方面,兩大區域組織表現如何?
  • 「近代東亞國際關係論壇」在京召開
    論壇具體組織工作主要由中日韓三國共同歷史研究中方委員會承擔,近代史所對此次論壇也非常支持。中日韓三國共同歷史研究從步平先生開始,持續了十幾年,現在由李細珠研究員主持中方委員會的工作。他們主要從事召集歷史認識與東亞和平論壇、編撰歷史教科書、組織中學生歷史體驗夏令營三項工作,得到有關部門的支持。我在此向他們長期不間斷的工作表示敬意。從此次論壇的論文來看,也令人非常振奮。
  • 中日韓聯合編撰的歷史讀本《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中文版首發式
    這次中文版的出版表明三國學者共同合作的成果,也是三個文本同時在中國北京,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進行發布,我想作為出版者本身也是非常高興的。下面有請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何秉孟教授講話。但是戰後60年來,日本統治集團並沒有抓好這一機遇,沒有利用正確的歷史觀反映歷史,也沒有利用正確的歷史觀加強對青年學子的教育,導致日本某些集團在歷史認識問題上總是與包括中、韓在內的亞洲人民格格不入。由三國有正義感的學者共同編纂的三國近現代發展歷史,在中、日、韓三國均已出版,不僅加強了三國的交流,而且對加強三國的歷史教育,推動三國的共同歷史觀具有重要的作用。
  • 察哈爾國際青年論壇第一期:中日韓三國青年共論疫情下三邊關係
    其中,東亞尤其是中日韓三國在這次抗擊疫情過程中,運用不同的方法和模式,效果明顯,短期內基本抑制了新冠肺炎病毒的大範圍蔓延,攜手抗疫的成功既讓三國更加緊密地站到一起,也為世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樹立了典範。6月9日,為從不同角度傾聽更多聲音,察哈爾學會組織中日韓三國青年開展線上沙龍,傾聽三國留學生如何看疫情時期及疫情後的三邊關係。
  • 山東財經大學中日韓研究院揭牌!
    乘RCEP籤署之東風,11月18日,2020年魯日韓經濟合作研討會暨山東財經大學中日韓研究院成立揭牌儀式在我校燕山校區隆重舉行,有關方面領導、專家學者、師生代表60餘人見證揭牌儀式。開幕式由校長趙忠秀主持。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重啟
    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中斷三年後將再度恢復。分析人士認為,日本政府右傾舉動增加了東亞不確定因素,致使這一定期會議機制中斷,此次重啟將有助於推動中日韓在多邊框架下展開溝通與協商,探討如何通過對話減少分歧。  會議為何中斷  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在首爾舉行會晤,是今年東北亞最重要的外交活動之一。  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是推動東北亞合作的重要平臺。
  • 山東大學成立中日韓合作研究中心 將打造東亞「智庫」
    中國山東網6月26日訊(記者 孫杰)6月26日,中日韓合作研究高端論壇暨山東大學中日韓合作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行。據介紹,該中心成立後,將為國家制定對日、對韓外交政策、促進東亞區域合作提供智力支持,並努力打造成為東亞地區研究領域有國際影響力的智庫。
  • 「中日韓常用共同漢字表」將促進東亞繁榮
    其實,這「808常用共同漢字表」便是2013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紀寶成牽頭編訂的,希望通過這些中日韓三國公用常見漢字的普及教育,擴大中日韓三國漢字文化圈的交流,促進東亞的和平與繁榮。中日韓三國漢字文化淵源本就深遠,文化都有其相似之處,如今共同漢字表的公布和推廣是不是將進一步搭建三國共同發展的平臺?
  • 第二屆東亞宏觀經濟國際論壇在廈門大學召開
    來自包括美國、德國、英國、日本、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等地的十餘所知名高校及研究機構的百餘名學者應邀參加。    在11日上午舉行的開幕式上,廈門大學社科處處長陳武元教授首先代表廈門大學致辭。他表示,近年來廈門大學高度重視與國際接軌,主動走出去,積極引進來,探索與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國際化。
  • 韓國首爾大學教授鄭在浩:和諧東亞需要預警系統
    環球在線消息:東亞合作論壇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東亞研究中心開幕,來自中日韓三國的七十餘位專家濟濟一堂,針對東亞地區局勢和面臨的問題各抒己見,氣氛十分熱烈。以下為韓國首爾大學教授、中國研究所副所長鄭在浩教授講話。  主持人黃大慧:下面請韓國首爾大學教授、中國研究所副所長鄭在浩教授演講。
  • 中日韓+X是什麼意思 「中日韓+X」合作概念文件(全文)
    「中日韓+X」合作概念文件(全文)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中日韓+X」合作概念文件  一、背景  自1999年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在馬尼拉舉行首次中日韓領導人會晤以來,三國在政治、經濟、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推進合作。
  • 中日韓專家探討後疫情時代中日韓合作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中日韓專家探討後疫情時代中日韓合作。人民網韓國濟州11月7日電 (記者馬菲) 11月6日,在韓國濟州島舉行的第15屆濟州論壇期間,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舉辦主題為「疫情期間及後疫情時代的中日韓人類安全合作」分論壇。秘書處副秘書長曹靜致開幕辭並介紹三國合作進展及中日韓合作秘書處情況。線上線下共計120餘人參加。
  • 中日韓三國「求法修行」、相向而行
    孔子奉行的哲學和價值觀,為東亞有識之士所服膺。千百年來,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的中日韓,也在不斷上演「三人行」。合作,是音符,是律動,也是最大公約數。12月23日,人民大會堂。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會見接踵抵京的韓國總統文在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這是自2017年5月文在寅就任韓國總統以來中韓兩國元首的第六次會見。
  • 中日韓領導人聚首成都 三國如何尋求合作最大公約數?
    站在中日韓合作20周年這一歷史方位,中國學者分析,透過歷史鏡頭,三國領導人將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下釐清合作路徑,在互動中「解難題」「破困局」「妥處分歧」,為三方下一個20年尋求合作最大公約數。蓉城成都,依照東道主精心設置的會議議題,或為三國種下共贏種子,為地區合作提供參考範本。
  • 公共外交助陣 中日韓合作再添正能量
    2015年,三國間人員往來已經達到2400萬人次,每周往來三國的航班近兩千架次。三國締結的友好城市達六百多對。 中日韓山水相連,文化根基一脈相承。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在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從文化的視角點明三國合作的基因。「中日韓三國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三國人民最渴望的,還是在文化上相通、心靈上相連,渴望和平相處。」
  • 韓國產業經濟與貿易研究院原院長金道燻:中日韓攜手加強東亞產業...
    以下為韓國產業經濟與貿易研究院原院長金道燻在「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的中日韓產業合作」專家線上座談會上的發言全文:東亞產業生態體系運行良好。對於東亞產業生態體系中的某些製造業領域,例如汽車、電子設備、電信設備、數據處理機器以及造船、鋼鐵和石化產品,我們通常看到的表面景象是中日韓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
  • 中日韓共用漢字辭典出版 涵蓋600多個中日韓常用漢字
    《中日韓共用漢字辭典》以「東北亞名人會」2014年發布的《中日韓共同常用八百漢字表》為基礎,由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組建的專家團隊歷時近2年編撰,涵蓋600多個中日韓常用漢字,注釋了這些漢字在三國語言中相似或不同的發音及涵義。
  • 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舉辦中日韓共用漢字辭典論壇
    19日,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在我市舉辦中日韓共用漢字辭典論壇。來自中日韓三國的語言學家和相關人士等約20人與會。  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副秘書長韓梅出席論壇並致辭。她表示,中日韓三國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漢字既是三國共通的語言工具,也是三國文化交流的天然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