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廈門11月20日電 (記者 楊伏山)來自中國、日本、韓國60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150餘人,匯聚廈門參加17日至19日在廈門大學舉辦的「東亞社會福利論壇暨中國社會學會社會福利專業委員會第九屆學術年會」,探討東亞社會福利問題。
由中國社會學會社會福利專業委員會、日本社會福祉學會、韓國社會福祉學會和廈門大學聯合舉辦的本次論壇,當天閉幕。韓國慶北大學李明鉉教授、中國中山大學劉俊強教授、日本廣島國際大學包敏教授以及東道主廈門大學高和榮教授,分別作了題為《韓國國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中無意識能力者給付管理的現狀分析》、《福利改革與風險個體化》、《日本護理保險中的社區緊密結合型服務對中國開展社區老年服務的啟示》和《福利政治化:社會福利建設何時迷途知返》的主旨演講,引起與會專家學者的熱烈討論。
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社會福利體制建設、老年福利發展、殘疾人福利、兒童福利、就業福利、教育福利、扶貧開發、社區與養老、社會服務和社區治理等十個議題,總結東亞國家社會福利制度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及其面臨的新議題,並就新時代中國社會福利建設的理論基礎、面臨挑戰及未來發展進行深入探討,提出許多新的議題、新的方法和新的結論。
本次論壇以「共享發展的社會福利理論與實踐」為主題,相繼召開了中日韓三國社會福利協會負責人圓桌會議、中國社會學會社會福利研究專業委員會換屆大會以及新一屆青年理事會等會議。
在18日舉行的年會開幕式上,廈門大學校長助理趙鐵教授、南京大學社會建設與社工研究院院長彭華民教授、韓國社會福祉學會會長李奉柱教授、日本社會福祉學會副會長黑木保博教授、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朱仁顯教授先後致辭。
彭華民在開幕式之後作了題為《中國組合式普惠社會福利四城市+四群體福利責任研究》的主旨演講,從宏觀層面介紹了中國「四城市、四群體」特徵,指出「應首先將農民工納入國家適度普惠式社會福利框架中,加大殘疾人和老年人適度普惠政策推進力度,繼續強化兒童社會福利政策措施」。
李奉柱教授的主旨演講則基於韓國低出生率的時代特徵,提出利用包容性增長消除社會不平等問題,使受惠者能夠提高工作能力進而實現自立,並營造一種願意生育的社會環境。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潘屹提出構建中國適度普惠福利制度體系,就要從自身獨特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特徵出發。黑木保博教授對日本長照保險制度的年齡準入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並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