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從城裡回老家了,聽說村裡又添了個小妹妹,比我家寶寶小6個月,我家孩子現在一歲了,小妹妹現在6個多月。我跟小天沐開玩說,寶寶,以後牛又有新的夥伴了一起玩了。
我們住在離老家一百多公裡的城市,小天沐跟我們兩口子一起生活,為了方便爺爺奶奶看孫子,我和天沐爸爸會隔段時間就帶小天沐回家看看。
傍晚的時候帶著小天沐去村口的大樹底下乘涼,讓小天沐和村裡的其他小朋友廝混一下,拓展拓展一下他的小朋友交際圈,小妹妹的爺爺剛好抱著她在樹下坐著,妹妹穿著尿溼了的開襠褲盤腿坐在爺爺的前面,腰杆子挺硬了,就是坐著搖搖晃晃的,孩子的爺爺時不時扶一下他的腰,我看了一下妹妹的PP已經被尿溼的泥沙糊了一屁股,有點於心不忍,於是就提醒了一下她爺爺,還是抱起來吧,橫抱豎抱都行,放在地上不太乾淨,孩子嬌嫩的皮膚直接接觸粗糙的地面容易被劃傷。
孩子的爺爺笑了笑,有點得意地問我,我家孩子會走路了沒有?我說,孩子跌跌撞撞能走幾步了,他自己也在努力學。小妹妹的爺爺說,你看我家孫子,現在腰杆子和腳都挺硬了,雙手扶著她的腋窩下,能帶她走挺遠了,然後站起來給我示範了一下。
天哪!我當時真的太震驚了,才6個月大的孩子,你現在教她學走路,孩子容易得O型腿或者X型腿的,腿部發育不正常的。我趕緊制止了孩子爺爺的行為,不僅如此,爺爺還說,他們家孫女出院回家的第三天就開始餵迷糊了,因為怕孩子半夜醒來,餓,所以,他們都會在晚飯的時候餵小半碗米糊,為此,我很正經地跟小妹妹的爺爺上了一課。
老人帶孩子最容易出現的誤區,一歲以下的孩子需要注意幾點:
一、輔食添加過早,孩子消化不良
有些老人認為孩子只喝母乳補營養,認為孩子喝了母乳就像喝水一樣,尿一泡尿就沒有了,這樣孩子容易餓,所以他們會早早就給孩子添加了輔食,為了讓孩子有飽腹感。其實這個最錯誤的,剛出生的寶寶,胃很小,只有小拇指那麼大,而且孩子的胃功能完全沒有發育,而母乳是蘊含了所有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營養,蛋白質還有各種微量元素,易吸收,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而且在孩子6個月以前,都是按需餵養,也就是孩子餓了,你們隨時要給他哺乳,這樣就不怕孩子被餓著了,媽媽不要怕辛苦,哺乳本身就是孩子和媽媽的一種交流互動,多吸食才能多產奶。6個月以前,不建議添加輔食,容易造成消化不良,食物堆積,孩子不吸奶頭,甚至有嚴重的會直接影響孩子的體質。
二、為了讓孩子早點學會走路很多人選擇使用學步車
有的老人認為早點教孩子走路,那孩子很快就可以走路了,甚至有的老人在孩子剛會翻身,腰杆子有點硬的時候就開始雙手扶著腋窩讓孩子踩下地慢慢走路,孩子的膝蓋以下完全是被老人拖著走的。有的老人為了解放雙手,美名曰是為了孩子早點走路,把孩子放到學步車裡,孩子腿一蹬就出溜出去了,孩子還會嘎嘎笑。其實這樣的學習不方法不但幫不到孩子,還有可能讓孩子早期形成嚴重O型腿或者X型腿的風險,學步車的便捷使用讓孩子失去了學會自我調節平衡。試想一下,會騎帶有輔助輪的自行車並不是真正會騎自行車,當你把輔助輪卸掉,你跨上車的那一刻,你連基本的平衡都不會把握,摔跤是難免的。正常孩子學走路一般在10到12月左右開始,這個時候的寶寶有很強的走路欲望,能獨立做蹲下和起立的動作,會很利索的爬行,大運動發育已經很完善的寶寶,這個時候讓孩子學習走路會更加安全,走路更加穩,當然還是要看孩子的意願,如果他喜歡爬,建議還是讓孩子多爬行,鍛鍊孩子的平衡能力。
三、老人認為6個月以後要斷奶,母乳沒有營養了
聽過很多的老人跟我說,孩子到了6個月,要及時把母乳斷掉,因為這個時候媽媽的母乳已經沒有任何營養了,要讓孩子吃粗糧穀物。
其實6個月不一定要強制斷奶,因為母乳本身所帶的各種免疫是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可以等同的,如果說6個月的孩子母乳不夠喝,我們可以在添加輔食的基礎上用奶粉代替母乳,因為這個時候的寶寶主食還是以奶為主,輔食只是作為一種輔助完善奶粉或者母乳對孩子攝入量不夠的情況下添加的,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希望母乳繼續餵養。
以上三點是超人媽媽對小妹妹爺爺的科普,希望老人帶孩子不要再以舊觀念來看待,畢竟以前是因為沒有條件,現在條件好了,我們更要精緻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