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說的是西方政治價值觀,別扯偏了

2021-01-08 環球網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29日的一席講話又捅了網際網路輿論場的「馬蜂窩」。他在教育部學習貫徹《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精神座談會上談到「三個決不」:決不允許各種攻擊誹謗黨的領導、抹黑社會主義的言論在大學課堂出現;決不允許各種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言論在大學課堂蔓延;決不允許教師在課堂上發牢騷、洩怨氣,把各種不良情緒傳導給學生。

袁貴仁的講話「果然」遭到一些人曲解和攻擊。這位教育部長批評了西方價值觀在高校的傳播,而對這個話題做尖銳爭議,輿論場上像是有使不完的勁。

需要指出,官方反對宣揚西方價值觀,這裡指的主要是西方政治價值觀,不是西方社會的日常哲學。西方的這一價值觀無法對應中國政治現實,它如果大規模滲透進中國社會,必將對中國的政治根基造成侵蝕,最終導致中國政治穩定方面的嚴重不確定性。

西方政治價值觀對中國網際網路的影響可謂一目了然,中國大學講壇顯然也非未受其任何影響的淨土。圍繞這個問題強調大學宣傳思想工作的紀律,探索更契合這個時代的工作方法,的確很有必要。

一些人至今強調大學講壇的絕對「言論自由」,與這種論調既要堅決鬥爭,又要努力化解。不僅要讓高校教師理解,也要讓全國輿論看清一個事實,那就是全世界的學校裡可以把不同價值觀作為知識來講授,但都只會忠於自己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西方決不會允許它們的大學講壇服務於中國的復興,成為宣揚西方制度正走向沒落、西方應接受世界性權力轉移的思想堡壘。

開創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新局面是系統工程,它的目的是什麼很清楚,不針對大學裡的正常學術活動和課堂上教師正常範圍的個性表現。一些人對這項工作做荒誕化想像或描述,有的真是誤解,是基於過去某些經驗的條件反射。還有些就是成心,想要在這項工作還沒鋪開之前,就把它搞臭。

應當看到,宣傳思想工作是中國難度最高的領域之一,如何在高校越來越活躍的思想環境中開展它,這是一項長期挑戰。我們需要正視一個現實:宣傳思想工作搞好了就是正效果,搞不好就容易出現負效果,甚至搞成客觀上損害黨和國家形象的「高級黑」。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不斷強調宣傳思想工作,但這個領域的教訓也很多。由於這是與西方價值觀滲透「短兵相接」的領域,西方的軟實力又總體上高於我們,這使得每次主張加強宣傳思想工作,都會遭到輿論場的一些不理解甚至反對。袁貴仁講話報導出來後,網際網路上再現反對聲,反映的恰是這個局面。

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既需要首先樹正氣,營造理直氣壯開展這項工作的氛圍,又要有大量細緻、生動工作的迅速跟進。切不可把加強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變成對上級指示的官僚主義式貫徹過程,打很多響雷,但沒幾滴解渴的雨點。

樹正氣,離不開對歪風邪氣的打擊。在爭議較多的時候,這種打擊要打得準,確保得到大多數輿論和教師、學生的支持,避免極端聯想。有一次這樣的打擊,需要有多得多、且令人信服的正面工作推進。沒有勇氣,這項工作無法開展。但如果低估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難度,以為傳達了《意見》,開了動員會,調調課,叮囑幾個人「注意些」,就算完成了任務,也將是糟糕的。

相關焦點

  • [俠客島]「從西方來的」未必等於「西方價值觀」
    經過提問的記者來自華爾街日報,問題這樣問:「你去年說西方價值觀的教材不適合課堂,希望你可以解釋一下,西方價值觀具體是指什麼?因為馬克思主義本身好像是西方的一個概念吧?另外,教育部對這些有西方價值觀的教材如何處理?」所以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去年1月的那件事。
  • 社評:中美不是價值觀衝突,而是利益之爭
    一些西方領導人喜歡使用「價值觀」這個概念,把他們與中國的摩擦定義成「價值觀衝突」,強調他們極力構建的反華統一戰線是「價值觀同盟」。中國人要小心不落入這當中的話語陷阱,好像中國的價值體系真的與西方社會格格不入一樣。北京反覆強調「人類共同價值」,這與一些西方人所說的普世價值的含義是很接近的。
  • 英國老報竊聽醜聞發酵 西方新聞價值觀遭質疑
    連日來,隨著《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事件的持續發酵,世界各國媒體紛紛表態,在批評該事件的同時,也在質疑西方新聞價值觀。  英國《金融時報》21日發表題為「卡梅倫、判斷力及媒體」的社評指出,連日來電話竊聽醜聞的擴展,已經使首相卡梅倫處於遭受實質性打擊的威脅中。
  • 越過道德和法律紅線 西方新聞價值觀遭遇尷尬
    越過道德和法律紅線 利益最大化成為主導  連日來,隨著《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事件的持續發酵,世界各國媒體紛紛表態,在批評該事件的同時,也在質疑西方新聞價值觀。    英國《金融時報》21日發表題為「卡梅倫、判斷力及媒體」的社評指出,連日來電話竊聽醜聞的擴展,已經使首相卡梅倫處於遭受實質性打擊的威脅中。在任用庫爾森為新聞助理及他與新聞國際高層關係這兩個問題上,首相的判斷力與權威遭遇質疑。儘管卡梅倫在聽證會上竭力辯解,但在上述兩方面都缺乏說服力。卡梅倫仍然拒絕就任用庫爾森的錯誤明確道歉,很令人費解。
  • 環球時報刊評:中美不是價值觀衝突 而是利益之爭
    (原標題:社評:中美不是價值觀衝突,而是利益之爭)
  • 環球社評:實話實說世人眼中的鄧小平
    原標題:社評:實話實說世人眼中的鄧小平   明天是鄧小平110年誕辰,是評論這位偉人的最佳時間點。隨著《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電視劇在央視熱播,這樣的評論的確大量出現。它們匯入評價鄧小平的輿論長河,對此做些梳理,同樣是有價值的一件事。   鄧小平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這是全球輿論一個相當罕見的共識。
  • 別讓「網紅」把社會價值觀帶偏
    能在光天化日下做出這樣衝動、不理智、甚至可稱惡劣的行為,筆者只能說,這位「網紅」真是既可恨,又可悲。近年來,隨著網絡社交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可以在網絡空間得到「上鏡」的機會,也因此造就了一大批「網紅」。不過,筆者不得不說,隨著網絡社交的普遍化,「網紅」的門檻也是越來越低,這一群體的素質更是良莠不齊。
  • 環球社評:中國的民族主義真比周邊厲害嗎
    原標題:社評:中國的民族主義真比周邊厲害嗎   一段時間以來,西方輿論越來越經常用「民族主義」描述中國,這讓人很難理解西方這樣做的奧秘。在中國也有少數人學著西方口氣這樣說話,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加怪怪的。   民族主義是個政治詞彙,很多政治詞彙的含義都在歷史上不斷變化,不同國家和力量對它們的使用也未必一樣。
  • 大報社評!!!是否能喚起國人的驚醒?
    該文稱——  新冠肺炎引發的危機很可能剛剛開個頭,接下來還會有從疫情到國際政治領域更多也更嚴峻的挑戰。  該社評除了作出「新冠病毒很可能會對人類社會反覆衝擊,短時間裡無法消滅」的判斷外,更是「露骨」地指出,歐美國家不像中國這樣保護每一個公民的生命,他們進行的是「群體防疫」,「如果疫情長期流行,這一輪感染比例和死亡人數高的歐美社會就可能形成一定的適應性,那時的抗疫格局亦可能出現新變化」。  這一新變化是什麼呢?
  • 環球時報:從英國發配囚犯開始,澳大利亞的價值觀才形成多少年?
    好大的口氣》的社評,文章對日前澳大利亞一位極右翼政客漢森呼籲抵制中國製造的聖誕商品進行了批駁。文章公開指出,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女政客連"紙老虎"都算不上,其毫無分量的說辭不過是"紙貓式的狂妄"。
  • 新華社英文社評:美國的敵意將朝鮮推向一意孤行
    新華社於27日刊發英文社評,反駁了這一觀點。社評在標題裡,便直指克裡此次訪華的「核心要務」——「克裡訪華是美國重估朝核問題的良好契機」。文章更是指出,朝鮮在核問題上的「一意孤行」,恰恰是因為美國長期以來的「深深敵意」。 只是問題來了,新華社社評中的話,克裡到底能不能聽進去呢?】
  • 基督教對西方文化的影響甚重,甚至可以說西方文化就是基督文化
    方文化的發展演進與基督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基督教構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根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基督教與希臘文化、希伯來文化有著深刻的淵源關係,並且與羅馬文化和日耳曼蠻族文化有著極其複雜的互動交融關係。
  • 社評:國際社會需打破對美國明搶TikTok的沉默
    社評:國際社會需打破對美國明搶TikTok的沉默 2020-09-25 16:59:00來源:環球時報
  • 「美女」「謝頂」不能說!西方「政治正確」已走火入魔
    西方經常用言論自由來攻擊中國,而張教授又特別喜歡和西方學者討論、辯論言論自由。他經常問對方,你們講的言論自由到底指什麼?他們一般這樣回答:「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張教授就回答稱,這樣的言論自由肯定比中國人的言論自由要少很多很多。因為西方今天的社會是「政治正確」的社會,英文是「politically correct」,講什麼話都要考慮它是不是「政治正確」。
  • 西方價值觀並不等於人類價值全部
    西方是自己將自己置於世界的中心的。西方價值觀是人類價值嗎?西方的價值觀等同於人類價值觀嗎?我們怎麼說都沒有人認同,看一看西方哲學家自己怎麼說。德希達說:西方被置於世界的中心,使人聯想到理性,進步,自由,正義等價值。而西方以外的世界,則被視為不同程度地與這些價值有距離。與西方價值相反的則是迷信,專制,非理性。這種對立的邏輯一直可以追溯到人類認同哲學的實體的最基本的方面,可以在最不明顯的人類價值中和我們用於表達價值的語言的結構中找到。
  • 西方「硬政治」的回歸與現實主義的復興(上)
    進一步說,因為政治分歧程度高低的不同,大家容易理解的是,軟政治往往對應著政治衝突程度比較低,硬政治往往對應著政治衝突程度比較高。由於政治分歧程度高低的不同,軟政治與硬政治條件下的政治博弈規則也有很大差異。簡而言之,在軟政治條件下,政治家與普通民眾更有可能尊重憲法、尊重基本的政治規則,或者說存在著較為明確的規則共識。
  • 孤煙暮蟬:虛偽的西方「政治正確」
    @抖森真愛一生推:因為西方的「民主」意思是「讓人民的錢做主」,當然誰有錢誰說了算,川普一路紅到現在除了他大嘴巴敢說戳到了某些美利堅屁民們的g點之外,還不是因為他有錢能自己為競選買單放宣傳麼。原文:一、西方的「政治正確」與「政治種族歧視」永遠比人權、民生重要。就在上周,加拿大華裔廳長陳國治因為肯定中國人權進步遭到「圍攻」,最後只逼得他發表聲明重申對加拿大效忠。陳國治僅僅是強調對中國人權要「從民生的角度去看」,應「秉承開放、善意和發展的眼光去看。」
  • 西方世界的價值觀是個啥東西?
    人權,一直是西方世界引以為豪的價值觀之一。也是西方世界攻擊甚至是顛覆他國內政的工具。然而,澳大利亞士兵槍殺阿富汗平民百姓和戰俘一事曝光,則徹底顛覆了對西方人權觀的認知。而面對中國的批評,澳大利亞和西方世界的一致反應,則更是顛覆了對西方人權觀的認知。
  • 明星寫進教材是否有意義,會不會帶偏學生的價值觀?
    明星是一個泛指概念詞,在我們國家很多領域裡都有明星,如果真要將明星寫進教材,必須要加以區別,就拿演藝娛樂界明星來說,絕不能寫進教材,因為確實會帶偏學生的價值觀。
  • 環球社評:無批評無進步,建設性助批評遠行
    原標題:社評:無批評無進步,建設性助批評遠行   如何對待批判,這個問題在中國並沒有根本解決,甚至在理論上也是模糊不清的。批評是受到肯定的,因為批評這個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建設性。批判的情況則比較複雜,有一部分同樣具有傳統意義上的建設性,還有一部分的出發點就是對抗,甚至政治對抗。如何對待這一部分聲音和力量,中國社會非常缺少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