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灘社區賣菜能夠取代社區實體蔬菜店?難!

2020-12-20 英武解局

家裡所在社區,幾乎到處都是宣傳某個APP,也就是社區菜團,推廣力度很大,連小區還未加裝運行的電梯上到處都是這個廣告!

看到這個廣告,我就到小區門口的菜店跟老闆聊天:你看到XX團購蔬菜了沒?有沒有壓力?那個補貼太高了!

老闆說:恩,反正這個東西跟當年的共享單車一樣,最終死得更多,留下的也是那些大廠燒錢燒出來的平臺!

蔬菜平臺

不得不說,家鄉在東北的菜店老闆,看得比較透徹。

掃碼下載這個賣蔬菜的APP,鼓搗半天發現:新人福利券是真的多!就跟當年的滴滴補貼一樣,簡直價格低到令人「發指」!

幾點個人不成熟看法:

小區門口的菜店老闆,幾乎都是凌晨1點多就起床,然後跑大老遠去蔬菜集散地去進貨,早上不到6點就到店裡,然後跟愛人一起搬運、碼貨,這個周期和時長,確實看著就難。而且這兩口子將所有的蔬菜,進店之後也會及時進行整理,並且將不新鮮的菜葉及時摘掉……總之,每次買菜及時知道他店裡的菜價格高些,但是看著新鮮的蔬菜,也非常樂意。這個就是人家的服務質量。

其實他們也可以利用附近的一個冷庫進行存儲的,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理由是:那樣的蔬菜,還是沒有每天到解散地進當日的蔬菜新鮮。

但是,這個流程裡面,除了每天辛苦出車,也會有一個成本的壓力。今天多進貨,然後存放在冷庫,這個存放價格也得出。如果每天出車,當日根據批發價格還有小區周邊每天的出貨量,適當進貨,每天的蔬菜基本上到晚上就售賣差不多了,剩下的基本上拿回家裡就吃了。

當然,也會有一部分不新鮮的,附近有幾個老人總會「按時」來「撿」。說是撿,其實就是到店裡「拿」,店老闆心腸好,幾個老人基本上不買菜,而我們也樂見這樣正能量的事情,反而我們每次購買蔬菜,明知道相對而言比周邊的店裡貴,但心裡依然樂意掏錢購買。

這就是服務質量

很難想像,所謂的社區蔬菜團購,服務質量有多高?

說實話,看到菜店老闆在聊這個事情,還是心裡有點兒虛。

英武能夠理解:面對社區團購APP的新人補貼力度,而菜店老闆每年還有付出很多攤費(租金),面對很多巨頭入局的情況下,燒錢力度不減,菜店老闆還能夠堅持多久?

再一琢磨:為何高速通道會有綠色通道?因為一個是農產品保質期的問題,另一個是利潤空間本身就比較低;還有一個就是農民群體作為穩定的根基,如果農民以及涉及農業的人不能夠掙到錢,誰還會投身農業?

既然是這個邏輯,再深一步思考:巨頭們都各種燒錢,最終是要實現盈利的!

這個就跟當年計程車行業的燒錢行為一樣的,現在不是某D抽取的佣金佔到2成以上,你還不能不掏!當年也是拉一單會有多少獎勵……這些巨頭們的資本也不是大風颳來的,即使再有錢。

如果——通過燒錢將競爭者都拖垮了,補貼大戰也就結束了,而要盈利的資本會在佔領完市場後開啟漲價模式!而那個時候,社區門口的菜店老闆們,可能已經搬離了,留下我們小區居民,唯一的選擇可能就只有社區團購蔬菜APP可以選擇了!

實體飯店不做飯只能賣外賣了,接著開始瞄準實體蔬菜店!

如果燒錢之後,這些蔬菜店老闆也放棄了,最終選擇成為團購蔬菜店APP裡面的一個商家,就失去了議價能力,甚至需要交更高的佣金費用,而更多的貧困的人怎麼辦?

破產的攤主、廣大的工薪階層、還有哪些在蔬菜店碼菜的員工、收費的員工……都沒了工作,這樣下去,這些人怎麼辦?

前幾天看到涉及退役軍人的保障法出臺,還在鼓勵各個社會組織能夠提供崗位。但是,照這個蔬菜團購燒錢模式下去,所有的人都只能被迫進入內卷了:內卷嚴重了,蔬菜漲價了,而工資購買力也就下降了。既然下降了,就只能購買一些不新鮮的蔬菜了,即使想到跟那些老人去「撿」菜葉,但是蔬菜老闆的實體店關了,沒地方「撿」了

這樣下去,我們談論內循環還能夠完成嗎?

提高就業質量,保就業的目標如何去實現?

所以,英武看著街道邊懸掛的某某工會,突然有了更多的想法。

高科技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便捷的生活,但是如果僅僅是為了壟斷某些行業,通過燒錢去補貼,最終佔領完畢,然後開始漲價,這個就不能叫做科技引領生活,而應該叫做科技增加生活成本,就不是普惠大眾!

突然想起了94歲的老人,面對不收現金的窘迫,這樣不好也不對!

最現實的想法就是:你有錢,也不能將所有的行業都做成自己的壟斷行業,甚至讓社區蔬菜團購成為高度私有化的囊中物吧?因為,「生民」問題不是小事兒!

相關焦點

  • 社區店,成為餐飲業的新藍海市場,搶灘社區生意逐漸火熱
    大家都認為是社區店,將成為餐飲業的新藍海市場,搶灘社區店生意,也變得火熱起來,社區店會成為下一個競爭的商場嗎?當城市的購物中心變得數量繁多之後,每家購物中心能夠獲取的客流量其實是有限的,整個城市的消費人口其實是恆定的,並不會因為購物中心的增多,也變得更多。
  • 社區賣菜與星辰大海
    因此對這個套路大家有些怕了,近期各大巨頭又盯上了社區賣菜,大家立刻開始打鼓。依然是那麼熟悉的補貼大戰,0.99元蔬菜重出江湖,家樂福都幹不出來的驚人低價。但這次不是要砸家樂福的飯碗,家樂福早賣了,這次是劍指街頭巷尾菜市場的小販。可以說,從價格,從服務,小販都毫無還手之力,這是一次必敗的戰局。
  • 社區團購火爆,「賣菜革命」苦了誰樂了誰?
    近來在太原許多小區,社區團購平臺迅速蔓延開來,親民價格的商品涵蓋日常生活所需的瓜果蔬菜、肉禽蛋奶等,小區居民普通消費進入了每天快樂的「薅羊毛」模式。小區周邊賣菜的商販減少了蔬菜進貨量。 本報首席記者 齊澤萍 攝1月11日,記者在北中環橋西一小區了解到,僅這個小區就有美團優選、多多買菜、橙心優選、唐久優品團等多家平臺入駐。
  • 網際網路社區團購賣菜,會擠垮菜市場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網際網路巨頭不惜「放下身段」,加入「賣菜」這麼傳統的生意?而這種「網上買菜」的方式,會擠垮實體菜市場嗎?相比於線上選菜,菜市場有哪些優勢?平臺補貼為什麼不是長久之計?菜市場的存在對一個城市意味著什麼?「羊毛」 能薅多久?
  • 社區團購火熱背後:巨頭燒錢搶灘,農產品順勢進城
    在電商巨頭搶灘社區團購的大戰場中,為了求得生存,她選擇這樣的「打法」:抓取不同人群,差異化競爭。利潤高、風險小大小農戶自建平臺殺進社區一邊是如火如荼的網際網路巨頭搶灘,一邊則是躍躍欲試的小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
  • 社區團購為什麼無法取代傳統菜市場?
    接著,12月22日下午,人民日報發布#社區團購「九不得」新規。這意思就差明文叫停了。為什麼社區團購會出現這麼多反對的聲音?菜市場,又是憑什麼不能被社區團購取代?而那些在擺攤賣菜的人,就是這6億人中的絕大多數。要是菜市場一下子沒了,你讓他們怎麼辦呢。
  • 客群不同,社區團購能否取代實體門店
    在我做超市行業市場調查的時候,我就發現了這麼一個有趣的事情:同一城市隔了一條街的距離有兩家規模差不多的超市,一家超市經營的商品檔次較高,生鮮品比較新鮮,質量較高,該低溫陳列的全部陳列在保鮮櫃裡,葉菜的柜子還是噴霧的,最大程度保證了蔬菜的新鮮感。另一家超市呢,價格平民,檔次較低,每天都有雞蛋和打折蔬菜促銷。
  • 我更擔心社區的消失
    開這樣的小店,不會賺太多錢,一個夫妻店,也許能夠養活自己一家,再能有一點積蓄,就算幸運。這兩天網上有一個話題突然很火,「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講的是阿里、騰訊、拼多多都在投資「社區電商」,也就是各種團購買菜的APP,通過團購發展客戶,在上面可以買更便宜的蔬菜。
  • 賣菜站上新風口,社區團購會砸了菜販飯碗嗎?
    為何社區團購先盯上了賣菜?因為,在網際網路流量價格日益昂貴的今天,買菜作為大眾生活的高頻場景,簡直就是網際網路流量的發動機,不但可做到導流,而且用戶習慣一旦養成,給平臺擴展至多品類甚至全品類留下極大的想像空間。部分社區團購平臺不僅限於賣菜,正在擴充品類。
  • 巨頭力拼「社區團購」 快手也要賣菜?
    社區團購為何吸引網際網路巨頭湧入?據了解,依託真實社區的區域化、小眾化、本地化的團購模式,通常的操作是居民通過社區裡的「團長」預訂生鮮食品、日用百貨等商品,次日送達或者居民自提。全新的團購模式有著明顯的優勢。
  • 親測:社區團購怎麼樣?店主:還不如自己賣
    可能還有沒用過社區團購的朋友,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社區團購。雖然叫團購,但消費者購物體驗就是直接從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等平臺網上下單,第二天到就近的便利店自提,實現蔬菜電商次日達的同時,降低了電商賣菜的損耗和物流成本。
  • 社區團購動了誰的奶酪?最難不是小菜販,有生鮮超市銷量跌20%
    近日,做社區團購的網際網路巨頭被人民日報評論公眾號文章定義為「只顧著低頭撿六便士,而不抬頭看月亮」。事實可能更殘忍,這個「六便士」不是撿來的,而是搶來的。被搶的除了賣菜、賣水果的小攤販,還有社區周邊的超市、供應鏈上的弱勢商家。
  • 社區團購低價搶市風越刮越猛——別說菜販 社區店也扛不住了
    不僅菜販,隨著社區買菜熱度的持續升溫,不少傳統實體門店也扛不住了。 昨日,導報記者調查發現,隨著社區團購的買菜風越刮越盛,市場被各種低價平臺用力撕扯,設立於各小區的「團長」忙的快要瘋掉了,可傳統生鮮門店的「蛋糕」卻越來越小,水果店、小菜攤苦不堪言,連一些超市也開不下去了。 社區團購低價搶市真的能夠長久嗎?生意日漸冷清的傳統超市會跟風降價嗎?
  • 別說菜販 社區店也扛不住了!社區團購低價搶市風越刮越猛
    [新聞頁-臺海網]臺海網12月1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孫春燕) 不僅菜販,隨著社區買菜熱度的持續升溫,不少傳統實體門店也扛不住了。昨日,導報記者調查發現,隨著社區團購的買菜風越刮越盛,市場被各種低價平臺用力撕扯,設立於各小區的「團長」忙的快要瘋掉了,可傳統生鮮門店的「蛋糕」卻越來越小,水果店、小菜攤苦不堪言,連一些超市也開不下去了。
  • 社區團購衝擊下的菜攤,他們還好嗎?
    此次社區團購的熱潮,始於2020年初疫情。微信接龍、拼團買菜,今天下單,明天送貨上門,便是比較典型的社區團購模式。家住大興的安妮,曾多次發起社區團購接龍。但隨著疫情逐漸平穩,實體商超供應充足,拼團買菜的鄰居越來越少。安妮說,團購活動現在已經停止,「疫情期間大家有囤菜的需求,現在直接買就行了。」  記者詢問了多個曾經發起過蔬菜社區團購的小區,其中多數的團購都已暫停。
  • 網際網路巨頭齊聚社區賣菜!網友:希望改進算法
    網際網路巨頭齊聚社區賣菜!網友:希望改進算法,別買一次土豆都是土豆  繼外賣、打車、共享單車之後,社區團購成為2020年最火的風頭,網際網路巨頭紛紛下場搶佔陣地。線上買菜是個萬億級別的生意。根據歐睿數據估計,2020年生鮮零售市場規模可超5萬億,同比增速近5%。
  • 從農貿市場到社區團購:生鮮零售渠道多樣化,菜販子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有人認為,菜販子生意難做,是因為新崛起的社區團購搶了他們的生意,事實上,「搶」菜販子生意的,是整個生鮮零售終端的變遷。轉載來源 | 財經十一人封圖 | 圖蟲創意菜販亮哥今年54歲,在深圳賣菜已經20年。他每天凌晨三點出發,趕往15公裡之外的布吉農貿市場進貨。
  • 平臺密集布局濟南社區團購,菜攤果蔬店們怕了嗎?
    12月9日,一家社區超市門上貼著社區團購海報,這家店店主剛成為團長不久。 20種蔬菜有7種價格低於線下美團優選、橙心優選、滴滴優選和多多買菜均為下單次日16:00提貨,十薈團也是次日送達。市民在平臺選購商品後,就近選擇提貨點,第二天到提貨點取貨,每個提貨點對應一個團長。
  • 社區團購興盛 經不起「賣菜革命」折騰的小販怎樣了
    最近,圍繞網際網路巨頭該不該進入社區團購的問題,成為一場各方積極參與的爭端。社區團購早已有之,但社區團購作為一種風氣,興盛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特別背景。巨頭們像是在一夜之間發現了社區團購的寶藏,必欲布局、爭奪為快。這種景況,似曾相識。
  • 社區團購為什麼火?平臺補貼低價不正當競爭壟斷從何說起?
    社區團購是社區居民的大實惠。就買菜而言,在家門口不用跑腿就能買到便宜、打折、價格實惠的蔬菜,生活必需品,社區居民當然開心支持了。社區團購異常火爆也引來無數非議。網際網路巨頭參與社區團購是壟斷企業資本無序擴張行為?平臺補貼導致低價傾銷是不正當競爭行為?社區團購和小商販搶地盤賣菜擠壓了小商販生存空間等等。誰在妖魔化社區團購?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