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所在社區,幾乎到處都是宣傳某個APP,也就是社區菜團,推廣力度很大,連小區還未加裝運行的電梯上到處都是這個廣告!
看到這個廣告,我就到小區門口的菜店跟老闆聊天:你看到XX團購蔬菜了沒?有沒有壓力?那個補貼太高了!
老闆說:恩,反正這個東西跟當年的共享單車一樣,最終死得更多,留下的也是那些大廠燒錢燒出來的平臺!
不得不說,家鄉在東北的菜店老闆,看得比較透徹。
掃碼下載這個賣蔬菜的APP,鼓搗半天發現:新人福利券是真的多!就跟當年的滴滴補貼一樣,簡直價格低到令人「發指」!
幾點個人不成熟看法:
小區門口的菜店老闆,幾乎都是凌晨1點多就起床,然後跑大老遠去蔬菜集散地去進貨,早上不到6點就到店裡,然後跟愛人一起搬運、碼貨,這個周期和時長,確實看著就難。而且這兩口子將所有的蔬菜,進店之後也會及時進行整理,並且將不新鮮的菜葉及時摘掉……總之,每次買菜及時知道他店裡的菜價格高些,但是看著新鮮的蔬菜,也非常樂意。這個就是人家的服務質量。
其實他們也可以利用附近的一個冷庫進行存儲的,但是他們沒有這樣做。理由是:那樣的蔬菜,還是沒有每天到解散地進當日的蔬菜新鮮。
但是,這個流程裡面,除了每天辛苦出車,也會有一個成本的壓力。今天多進貨,然後存放在冷庫,這個存放價格也得出。如果每天出車,當日根據批發價格還有小區周邊每天的出貨量,適當進貨,每天的蔬菜基本上到晚上就售賣差不多了,剩下的基本上拿回家裡就吃了。
當然,也會有一部分不新鮮的,附近有幾個老人總會「按時」來「撿」。說是撿,其實就是到店裡「拿」,店老闆心腸好,幾個老人基本上不買菜,而我們也樂見這樣正能量的事情,反而我們每次購買蔬菜,明知道相對而言比周邊的店裡貴,但心裡依然樂意掏錢購買。
這就是服務質量。
很難想像,所謂的社區蔬菜團購,服務質量有多高?
說實話,看到菜店老闆在聊這個事情,還是心裡有點兒虛。
英武能夠理解:面對社區團購APP的新人補貼力度,而菜店老闆每年還有付出很多攤費(租金),面對很多巨頭入局的情況下,燒錢力度不減,菜店老闆還能夠堅持多久?
再一琢磨:為何高速通道會有綠色通道?因為一個是農產品保質期的問題,另一個是利潤空間本身就比較低;還有一個就是農民群體作為穩定的根基,如果農民以及涉及農業的人不能夠掙到錢,誰還會投身農業?
既然是這個邏輯,再深一步思考:巨頭們都各種燒錢,最終是要實現盈利的!
這個就跟當年計程車行業的燒錢行為一樣的,現在不是某D抽取的佣金佔到2成以上,你還不能不掏!當年也是拉一單會有多少獎勵……這些巨頭們的資本也不是大風颳來的,即使再有錢。
如果——通過燒錢將競爭者都拖垮了,補貼大戰也就結束了,而要盈利的資本會在佔領完市場後開啟漲價模式!而那個時候,社區門口的菜店老闆們,可能已經搬離了,留下我們小區居民,唯一的選擇可能就只有社區團購蔬菜APP可以選擇了!
實體飯店不做飯只能賣外賣了,接著開始瞄準實體蔬菜店!
如果燒錢之後,這些蔬菜店老闆也放棄了,最終選擇成為團購蔬菜店APP裡面的一個商家,就失去了議價能力,甚至需要交更高的佣金費用,而更多的貧困的人怎麼辦?
破產的攤主、廣大的工薪階層、還有哪些在蔬菜店碼菜的員工、收費的員工……都沒了工作,這樣下去,這些人怎麼辦?
前幾天看到涉及退役軍人的保障法出臺,還在鼓勵各個社會組織能夠提供崗位。但是,照這個蔬菜團購燒錢模式下去,所有的人都只能被迫進入內卷了:內卷嚴重了,蔬菜漲價了,而工資購買力也就下降了。既然下降了,就只能購買一些不新鮮的蔬菜了,即使想到跟那些老人去「撿」菜葉,但是蔬菜老闆的實體店關了,沒地方「撿」了!
這樣下去,我們談論內循環還能夠完成嗎?
提高就業質量,保就業的目標如何去實現?
所以,英武看著街道邊懸掛的某某工會,突然有了更多的想法。
高科技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便捷的生活,但是如果僅僅是為了壟斷某些行業,通過燒錢去補貼,最終佔領完畢,然後開始漲價,這個就不能叫做科技引領生活,而應該叫做科技增加生活成本,就不是普惠大眾!
突然想起了94歲的老人,面對不收現金的窘迫,這樣不好也不對!
最現實的想法就是:你有錢,也不能將所有的行業都做成自己的壟斷行業,甚至讓社區蔬菜團購成為高度私有化的囊中物吧?因為,「生民」問題不是小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