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職場,我們都無法避免要向別人提出問題,向領導詢問正確的意圖,以免會錯了意,工作白做了,有的時候能向領導提出一個比較有意義的問題,甚至有可能得到領導的賞識;向其他部門的同事提問,涉及到工作的對接,提起問來也是十分複雜的,提問得好了,也會給周圍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提問這件事看起來其實挺簡單的,但是做起來卻未必。有的時候回答問題都比提問題簡單,那麼到底怎樣的提問方式才是正確的呢?
1. 在提出問題之前要先思考這個問題是否合理。如果你提出的問題毫無意義,直接通過其他方式,比如查閱書籍、上網搜索或者直接諮詢同事就可以解決的事情,就不要去麻煩領導了,這樣反而會起到反作用。小麗是個大學剛畢業的實習生,平時倒也是個勤學好問的好姑娘,但是她部門的直屬領導卻經常跟人抱怨,因為小麗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向領導請教,明明很簡單的事情,自己動動手就可以解決的事情,非要去問領導,弄得領導見了她都想躲著走。有的時候,提出的問題太過簡單沒有意義,不僅不會讓你的領導覺得你聰明好學,反而會覺得你的學習能力不足,無法獨自解決問題。
2.在提問之前先想好問題的答案。很多員工抱著問倒領導的心態去提問題,這樣的員工一般很難得到領導的青睞,提問歸提問,讓領導下不來臺的員工也很難再有什麼提拔的必要了。在想好問題之後,先自己想好幾套解決的方案,然後再去問領導,如果領導真的無法回答的時候,把自己的備選方案給領導看看,讓領導選擇一個比較好的,在給出點補充,如果領導覺得都不可以就會自己給出答案了,這樣不僅會讓領導覺得你是在為她著想,還會覺得你準備充分,是帶著腦子在提問的。
3.提問的時候注意語言的使用方式。比如提的問題很尖銳,就把不合適的詞語換掉。比如蔡康永在想要提問一個教授關於他的論文被抄襲的事情。如果直接貿然提問,說「請問你的論文是抄襲的嗎?」那這個問題就會讓人很難回答,而蔡康永就選擇了一個比較「規避式」的方法,省掉「抄襲」二字。「教授您好,我們找到的這份學術期刊上的論文,與您上個月發表的一篇文章有重合的部分,您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省去了那些看起來很尖銳的詞彙,給回答的人留有餘地,也是修養的一種體現。如果提問的問題很敏感,試著換一種方式提問。
假如你想要跟其他部門的一個領導談一件事情,但是你想事先了解一下這個領導,於是你想要通過這個領導手下呢小職員去打聽,如果你開門見山的直接提問:小劉,你感覺你們部門的領導人怎麼樣啊?如果直接這麼問,我想任何人都不會回答你,因為在辦公室裡議論他人本就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更何況對方還是領導,而且對方跟你又不熟,肯定不會把這種事情碎嘴的跟你討論,這個時候,如果換個對方不易察覺你目的的方式,結果就不一樣了。比如你可以從側面打聽:小劉,我之前聽說你們部門領導人超級好啊,在他手底下工作是不是非常輕鬆啊?這個時候用反向思維去提問,小劉很容易放鬆警惕,透露一些你想要的信息:其實他們部門的領導沒有其他人說的那麼好,有的時候也是很挑剔的,比如…無形之中就把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問出來了。
也許你可能初出茅廬,在提問題這方面也是個新手,但是凡事都是需要磨練的,沒有什麼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別看著提問題是個簡單的事,就不把它當回事,等到你吃了虧的時候在後悔就為時太晚了。總的來說,在職場中與人溝通都是需要技巧的事情,尤其是跟領導的溝通。在向領導提問時,多休息一些技巧,在合適的時間問該問的問題,提前做好準備,畢竟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都的,別到了最後,你負責的工作,最後讓領導出了解決方案,領導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去做,如果你把他用來做自己工作的時間佔用了,那麼你也離出局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