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少數派,這是我的 2017」年度徵文入圍作品
在今年的年度盤點活動中,我們再次舉辦了年度徵文活動,以「我是少數派,這是我的 2017」為題,回顧一下你在 2017 年的變化,將這些變化帶來的思考分享給大家。你仍然擁有兩個月的充足時間,最開放的選題,最自由的投稿方式,以及,比去年更多的獎品。你可以點此查看活動規則和獎品清單。
本文是「我是少數派,這是我的 2017」徵文活動的第 6 篇入圍作品,我們會在兩個月的活動期內,不定期從收到的投稿中挑選發布優秀的文章。所有經此發布的文章,即為已入圍徵文活動。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調整。
註:本文參加 「我是少數派,這是我的2017」徵文活動
每次在填「個人興趣」的時候,我都要猶豫一番:聽歌到底算不算興趣愛好呢?
坦誠的講,「聽歌」這件事本身,算不得興趣愛好。有人會沉醉於金東律的溫暖唱腔,有人跟著 Higher Brothers 掌控下的 Roland TR-808 一起律動,又有人會跟著 Hans Zimmer 的配樂,回到一部電影的經典場景。無論如何,聽歌都只是一種純粹的享受,不用像攀巖、滑雪或者學習樂器那樣,經過必要而堅苦的練習。
特別是流媒體音樂時代的到來,讓我們的口袋裡隨時裝著上千萬首歌曲。每個播放器裡,都號稱有符合你口味的私人推薦,或者各式各樣的精選歌單。這讓「聽歌」變成了一件只需要點擊播放鍵的事情。
但「聽歌」這件事越是簡單,聽歌之外的事情就變得越是精彩。
在網易雲音樂裡,你創建了一張私密清單,只為給 ta 一份驚喜;Spotify 的電臺功能,讓你可以調製出不同風格的個人電臺;在 SoundCloud 裡,你有機會發現下一個樂壇的巨星。流媒體音樂服務看似千篇一律單調的表面下,藏匿著待人發掘的的精彩。
2017 年,我開始把「聽歌」當做愛好,來體會它的精彩。
發現
全體肅立(我將當著你的面揭露一切)
全體肅立(我的證詞完畢)
——《All Rise》 Blue
2009 年的冬天,我有了第一臺音樂播放器 —— OPPO S9。比湛藍色機身更讓我激動的是,它「可以存好多歌」 的 2G 存儲空間。
那時候沒有網友製作的各種歌單,能最快找到好聽歌曲的方式,就是依靠百度音樂的榜單。苦於家裡沒有能上網的電腦(父母給買了電腦但不聯網,只是讓我用電腦練習打字,那就是他們認可的「會用電腦」了),又不敢在網吧逗留太久,以免被周末在各網吧晃悠的班主任抓住。所以我便簡單粗暴的手動下載榜單上的每一首歌,存好在 S9 裡後,拔了線就跑回家。
老舊的百度音樂排行榜界面
路上是不捨得聽的,要坐下來,很有儀式感的從第一首開始播放,比《中國好聲音》的導師還要複雜的表情,去體會哪首是好聽的歌。遇到喜歡的歌,盤算著下周課間休息的時候,推薦給心儀的女生,但其實從來沒有勇氣遞出過耳機。
真正體會到發現好歌曲的樂趣,是後來遇到了豆瓣 FM。
豆瓣 FM 裡對歌曲進行「紅心」標記,是個會讓人上癮的動作。每一次遇到了自己中意的歌曲,下意識的會認為,是自己之前的標記起了效果。第一首紅心歌曲是 Blue 的《All Rise》,每當它的前奏在豆瓣 FM 中響起,我心中都會湧起一番「看,我選的歌多好!」的自豪。
豆瓣 FM 界面
網易雲音樂的出現,則讓我開始領略歌單的樂趣。意識到通過不同地曲風去尋找歌曲,會更容易發現喜歡的歌曲。
2015 年的夏天,借著馬世芳的《呼吸》,我才領略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的民謠歌曲。每一期節目更新後,在網易雲中都能方便的找到歌單來收藏。「相似推薦」功能更是讓人沉迷,往往是只是想找一首歌曲,回過神來已經收藏了好幾張歌單,標記了好幾首紅心。
去年夏天開始,我便一直糾結於 Spotify 和網易雲音樂,試圖在其中選擇一個,作為唯一的音樂服務(畢竟都是要花錢的)。正著比較沒法分出高下,我就花兩個月做了個逆向實驗:一個月只用一款服務,但目的是去發現,不用另一款音樂服務時,會懷念它的什麼。
網易雲音樂最讓我懷念的,莫過於取向豐富到千奇百怪的歌單。
雖然 Spotify 也有曲風各異的歌單,而且質量上比網易雲只好不壞,但網易雲的歌單就勝在種類豐富。兩邊都有流行、民謠和電子這類按曲風劃分的歌單,也有跑步、入睡或者下午茶這種按場景劃分的歌單,但網易雲還有「停不下來的 《Last Christmas》」這種,一張歌單收集了各種翻唱版本的歌單;也有「被翻唱成華語的日本歌」這種按特定主題收集歌曲組成的歌單,每次有火爆的音樂綜藝節目或者其他網絡熱點時,網易雲上也會及時出現相應地歌單。
網易雲音樂的歌單
除了歌單,在網易雲裡通過「私人電臺」也能意外遇到好聽的歌曲。它所設想的理想場景是,根據每個人的收聽、收藏和喜愛歌曲的紀錄,會逐漸的調整推薦的曲目。但實際的使用體驗是,一旦我喜愛一首歌,或者收藏了一張歌單,私人電臺和日推會「突然」連續出現好多同歌手或者同曲風的歌。一次我喜愛了一首學習日語五十音的歌曲,結果私人電臺裡馬上出現了多個不同版本的五十音歌,這讓我立馬關掉了私人電臺。
私人電臺會將各類曲風的歌曲混雜在一起,Spotify 的 Daily Mix 就解決了這個缺點。這個功能也正是我在使用網易雲時懷念 Spotify 的地方。
相比網易雲「唯一」的私人電臺,Spotify 一口氣根據曲風給我創建了六個 Daily Mix:華語歌曲、韓語歌曲、輕音樂、歐美流行音樂、Alternative 和 EDM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教,這些電臺的質量都能變得讓我滿意。而在網易雲的私人電臺中,常常在圖書館時它給我推了一首搖滾歌曲,在通勤路上卻是一首鋼琴曲,用 Spotify 的 Daily Mix 就不會遇到這種尷尬。在圖書館時打開輕音樂 Daily Mix,在路上就來點 EDM,回到家就放點華語歌曲,一切顯得那麼合適宜。
Spotify 創建的 Daily Mix
私人電臺和 Daily Mix 都可以自己慢慢調整,「每日推薦」和「Discover weekly」這兩個欄目,直接體現兩家流媒體服務對音樂的態度差別。網易雲像一位好朋友,總希望給你推薦幾首你喜歡的歌曲,所以遵照你的口味去挑選歌曲。經常我給一首歌標記了喜歡,裡面第二天日推就出現同專輯的另一首。而 Spotify 有點像一位音樂老師,不光是考慮你的喜好,還會嘗試給你推薦一些其他曲風的作品。Spotify 介紹到:
Your weekly mixtape of fresh music. Enjoy new discoveries and deep cuts chosen just for you.
從百度音樂完全靠歌曲搜索熱度的排行榜,到細心考慮到我「可能喜歡聽」的日推和 Discover weekly,發現好歌曲,我不再依靠旁人的意見或者評論家打分,而是變成真正的去發掘自己的熱愛所在。
聆聽
這夜 我會把那天的螢火
呈現到你的窗邊
唔 希望會是個好夢
——《夜信》 IU
從 MP3 的聽歌時代就開始染上一個「壞毛病」:明明可能要急著趕路或者要開始做正事,但一定要先把播放的歌曲調到喜歡的那一首,再開始按歌手或者專輯來隨機播放。
各家流媒體音樂服務動輒上百萬甚至千萬的曲庫,讓我可以隨心所欲的找到一首歌。但我的「壞毛病」卻開始變本加厲,不僅開始的歌要符合自己的胃口,後面播放的歌也要符合當時的環境。以往 MP3 裡只有幾百首歌,「沒得挑」的苦惱不再之後,我開始思考,怎麼讓自己隨時都能聽到切合心情的歌曲呢?
遇到 LavaRadio 後,我這「不調到喜歡的歌就不開始幹正事」的拖延症才開始慢慢緩解。
雖然之前的豆瓣 FM 也有類似的功能,但是 LavaRadio 對場景的細分,以及場景電臺本身的高質量歌曲,才讓我開始習慣根據環境來播放音樂。在圖書館自習的時候,點開「工作學習」電臺,依靠輕音樂過濾掉周圍的雜音;在戶外慢跑的時候,點開類似「More Training」的電臺,跟著電子音樂的節奏,努力在多擺動幾百米的雙腿;和朋友午後坐在宿舍閒聊,點開一個爵士電臺,就瞬間能讓時間變得緩慢。
LavaRadio 2017年時的界面
在 Spotify 中,環境電臺這個理念被完美的繼承下來。不僅按活動場地和曲風劃分了不少電臺,我在 Spotify 中根據歌單或者歌手自建了不少電臺。前一陣子對Higher Brothers的歌曲痴迷,於是乎以歌手為基礎創建了 Higher Brothers 電臺。
Spotify 裡的藝人電臺
和精心製作的歌單不同,Spotify 中的自製歌手電臺,不僅會有歌手的熱門歌曲,還會推薦曲風類似的歌手或者歌曲,接著自建的 Higher Brothers 電臺,還接觸到不少 trap 風格的歌手。在我對歌手或者曲風還一片白紙,不知道聽什麼好的時候,Spotify 的自製電臺就能像一個領路人一樣,帶我先領略一下新世界的精彩。
歌單和電臺的出現,其實並沒有讓根據歌手和專輯聽歌這件事消亡。相比歌單和電臺的一鍵播放,特地點開一位歌手或者專輯,變成一件有儀式感的事情。
使用 Spotify 的電臺時,「晚安」電臺一直不能讓我滿意。電臺裡確實都是些舒緩的輕音樂,但如果沒有想睡的想法,這樣的歌曲聽再多也做不到「晚安」的效果。後來我開始嘗試選擇特定的歌曲,作為「現在開始要準備入睡了」的提醒。有時是 IU 的《夜信》,有時是房東的貓的《美好事物》。當我點開這首歌,把手機放在床頭柜上,前奏響起,好吧,晚安。
曲庫的大小,確實會影響聽者的心態。流媒體服務讓我們不再費盡心思收集專輯,也不用再在電腦上用文件夾把歌曲分類好,音樂滲透進生活的每一秒,變成如空氣一般的存在。
夢也好希望也好 亦或是生存意義
那些東西也並不是 沒有必要存在
請給我具體易懂的
這樣的機會啊
——《アイロニ》 4円
網易雲的評論區,一直是我不願意離開網易雲的原因之一。
借用網上的一個段子:
網易雲音樂裡每首歌的評論區,一定有一個高中暗戀女同學沒表白的;分手幾年了求複合的;過生日求祝福的;號稱高考前一夜還在網易雲聽歌的。
Federico Viticci 在I Made You a Mixtape一文中寫到:
生活中的每一處,每個人內心裡,都藏著音樂,只要我們用心探尋,音樂永遠都不難找。
網易雲音樂評論區的聽眾,縱然有一點抖機靈編段子的成分在,但其實更多的人,是將心中的音樂感受分享了出來。
7 月 20 日林肯公園主唱 Chester Bennington 自殺不幸離世了,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區,變成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粉絲悼念 Chester Bennington 的地方。歌曲 《Good Goodbye》下評論區裡的那句同樣來自林肯公園歌曲《Leave Out All The Rest》的歌詞:
當我大限將至,
忘掉我的過錯。
幫我留下一些被懷念的理由。
成了歌迷悼念他最好的詩句。
感謝流媒體音樂,當我們分享一首歌,也不必考慮對方播放器中有沒有這首歌,或者把耳塞取下一隻遞給對方,只需要在應用中點下「分享」。
網易雲中分享歌曲的地方,被叫做「朋友」。不像是朋友圈中的點讚之交,當我在「朋友」中收到一個贊,仿佛可見對方正低頭點開我分享的歌曲。幾秒後,被旋律驚豔到的 ta,抬起頭來,和我眼光交匯,彼此對歌曲的感覺,就在一瞬間完成了交流。
分享歌曲,不是希望展示自己的品味有多高,而是希望遇到對歌曲有同樣感受的人,聽歌的人。
有我相隨
燈光將指引你戴月而歸
點燃了你熱血騰沸
而我將與你相隨
——《Fix you》 Coldplay
即使是在 2017 我已經完全適應了流媒體音樂服務,也一直想給自己的 iPod Classic 找一個合適的定位,讓它回到我的生活中。
其實我心裡明白,本地下載的歌怎麼也比不上在線曲庫,沒有個性推薦的歌單,拿 iPod 當主力播放器聽歌只能是一件讓自己「彆扭」的事情。
所幸我還是找到了一個它才能完成的角色——收藏音樂。
Spotify 的應用設計的非常不適合收藏音樂。歌曲、專輯和藝人三者,在收藏時會互相影響。如果保存了一首歌到你的音樂庫,歌手也會自動顯示在音樂庫中的「藝人」中,所屬專輯也會顯示在「專輯中」。但往往我們有時只是對這首歌感興趣,歌手和專輯,可能並不想同時保存在自己的音樂庫中。
網易雲音樂中的收藏就做得非常人性化,在「我的收藏」中,歌手、歌曲和專輯(還有視頻)被分門別類地放在單獨的界面。最近改版之後,可以單獨收藏專輯而不會混在「我收藏的歌單」中,讓我這個分類強迫症愉快許多。
但我覺得這樣的「收藏」還是不夠,以前唱片 CD 時代時那種專輯盒塞滿書架的滿足感,在流媒體服務中蕩然無存。且不說進入我的收藏要越過好幾級菜單,每天在首頁更新的歌曲、專輯封面,也會讓收藏的儀式感變弱。
iPod 裡的歌必須手動灌入,曲庫只能手動管理的特點,恰好就成為了流媒體音樂時代的「CD 架」。
把自己在網易雲中收藏的專輯整張下載下來,自己喜愛的 Coldplay 就從第一張專輯開始下載。幸虧網易雲音樂下載後的歌曲還附帶歌曲信息,只需要再手動選擇下歌曲的流派,糾正下導入時沒有正確放到專輯內的歌曲,我就能在 iPod 中用 Cover Flow 掃過所有專輯。轉動 iPod Click wheel 時的噠噠聲,就像是手指和 CD 盒碰撞所發出來的。
iTunes 的資源庫
雖然歌曲早就都變成了數字文件,但在 iPod 這樣一個專為它打準備的物件中,就有特地去做收藏的動力。
聽歌是我的愛好嗎?
幸福起來吧 我們幸福起來吧
不要生病 不要生病
幸福起來吧 我們幸福起來吧
——《楊花大橋》 Zion.T
是,當然是。
為了發現好歌,我願意不斷嘗試新的曲風,新的歌手和歌單;想好好聽首歌,我願意花時間去調教我的私人電臺;當發現了一首好歌,就在「朋友」裡盡情安利;如果喜愛一張專輯,就把它毫無實際意義的從網上放置在 iPod 中。
從磁帶到 CD,從 mp3 下載到流媒體服務,音樂的載體一直在變,但它對我的重要性,卻從未改變。當我開心時,當我難過時,當我孤單時,當我幸福時,我都不忘對自己說一句:
Hi DJ, drop the b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