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進行超前教育?孩子的快進人生,品質培養比知識儲備更重要

2020-09-19 萬能充電飽

近日,教育部發布學前教育法草案,公開徵求意見。該草案明確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

於是乎,的討論在微博激烈展開。

超前教育這四個字,有人愛,有人恨,有人又愛又恨,有人無可奈何。


反作用的超前教育


什麼是超前教育。百度百科給出的定義是:

超前教育是指不符合年齡段的教育。超前教育要求孩子學習較大齡孩子的知識來達到看上去「比其他孩子更聰明」的狀態。

家長認為,學得多+學得早=聰明=有出息

他們片面地把知識的學習時間和數量等同於教育,在「多少」「早晚」這些維度上競爭。

所以,超前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是「超前教學」,是在不符合孩子認知水平發展的情況下,灌輸過量的知識和技能。

這種教育方式的弊端顯而易見:

01

沒有可持續性

超前教育最大的弊端就在於出現「三年級現象」,孩子的學習會在三年級左右出現比較大的波動。

因為接受過「超前教育」的孩子,接收到的是死記硬背這種消極的腦力勞動,容易使孩子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慾。

在一二年級相對簡單的學習中或許能有些優勢,但會逐步失去學習中的新鮮感和樂趣,一不留意就會本末倒置,反而影響持久的學習能力。


02

效率低下

任何一項訓練或教育內容針對某個特定的受訓對象,都存在一個「最佳教育期」。

比如一些培訓機構給小學生提前學習物理化學知識。按照正常的兒童發展特點,孩子要到12歲才慢慢具有抽象理解能力。

硬是要把初中的教學提前到小學,孩子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接受。

這樣的教學,只能說是效能低下、浪費時間。

03

機會成本過大

超前教育浪費了孩子寶貴的童年時間,這種教育方式的「機會成本」實在是太大了。

小學知識本就可以在進入小學後學習,搶跑的意義實在不大;但同樣的時間和付出,家長可以塑造孩子的才藝,鍛鍊交流語言能力,或者是盡情享受童年,開發想像力……

這樣看,眾多的選擇可以讓孩子受益終身,超前教育真是下下策。

但即便如此,大部分中國家長不敢果斷地對超前教育說「不」。


應試教育帶來焦慮


這次的草案,很多人都支持「禁止超前教育」,但有更多人表示無可奈何。

原因也不難猜測:焦慮。

好多人將這種焦慮歸結於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實這只是原因之一。真正的癥結還在於「應試教育」

在學校,對於孩子學習結果的檢驗,通常的做法就是採取考試的模式,並且在升學過程中,也是以考試分數作為最重要的評判依據。

這樣的考試機制,讓更多父母越來越重視分數。

在父母心中,要想成績好分數高,那就要不停學習。

成績優秀的,可以提前學習其他知識;對於成績差的,父母不希望孩子比別人更差。於是超前教育讓家長們趨之若鶩。

另外現在很多私立學校,特別是一些私立名校,對孩子的考核要求非常高。

某名校幼升小報名人數8000多人,經過網選、機考、面試三輪,最終只錄取60人,競爭激烈程度令人咋舌。

名校光環之下,不少家長精心培養「神童」,希望為孩子爭得一張「入場券」。

對他們而言,比起對「只要我的孩子進入精英學校,就能成為精英」的盲目信仰,更害怕孩子在賽道開端錯失良機後,一輩子只能望洋興嘆。

所以在這種觀念下,不少父母走上一條畸形的「超前教育」道路。


教學不如培養品質


有人說,中國教育是應試教育,所以應該走向反面,搞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要搞,但它不是中國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案。

道理很簡單:只要教育還是一種選拔機制,把任何素質教育的內容加進來,不管是音樂繪畫,還是體育天文,最終都會演化成應試教育。

比如80年代時,曾經以鋼琴作為標準,進行過牛娃選拔。

後來就演變為鋼琴瘋狂考級,這很明顯還是應試教育。

90年代時,選拔標準成了圍棋,大家又開始瘋狂考段位,各大道場挑戰。

2000年以後就是奧數的天下了,各種杯賽雨後春筍,一直延續到今天。

教育只要還是軍備競賽,比賽什麼不重要,結果都會演化成惡性競爭。

所以幼兒教育的重點不在於學習知識,而在於培養品質。

首先,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良好的習慣養成,是早期教育的核心任務。

幼兒時期應努力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生活習慣包括生活作息習慣、生活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遵守規則的習慣等,學習習慣包括良好的閱讀習慣、傾聽習慣等。

孩子在早期養成了正確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後面的學習和生活就很簡單。

其次,培養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

我們有很多孩子,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下,孩子成了永遠長不大的「巨嬰」,令人堪憂。

所以,早日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讓孩子能夠獨立自主處理眼前的問題,不僅能讓孩子更好的適應各種環境,而且對孩子性格的養成也有很大的益處。

最後,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求知慾和上進心,就是對知識的學習具有一種內在的渴望,按照我們的話說,就是「愛學」,孩子只有「愛學」,對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好的成績具有一種內在的持續的追求願望,才可能「學好」,並持續地保持好成績。

作為父母親,在孩子成長的幼兒階段,注重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超前教育受到詬病,很大程度上源於急功近利的父母和謀求利益的培訓機構。

如果超前教育把重點放在培養孩子身心健康發展,而不是惡補知識,那麼孩子也能展現出優於其他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並讓這樣的品質受用終身。

希望家長們都能幫孩子探索一條可持續性的學習成長成才之路。


點擊下方連結,了解更多關於教育的信息↓↓↓↓↓

相關焦點

  • 該不該對上幼兒園的孩子進行超前教育?
    到底該不該對孩子進行超前教育?如果您也有不解那就來看看我的建議和想法吧!一、有多少孩子在被超前教育?至於全國、全省、全市範圍內有多少孩子在上學之前提前學習過小學內容,這個我沒有什麼準確的數據,但可從身邊的事例進行一個大概的估測。
  • 早教不該變成超前教育,父母要明白,盲目的超前會讓孩子輸掉一生
    就是指提前讓孩子的孩子接觸不符合年齡段的知識體系,提前完成知識儲備。知乎上有個網友說的很精髓:「超前教育」不是「超前」而是「炒錢」,父母只是為了通過孩子的「聰明」來讓自己更有面子而已,然而贏得了一時的面子又能怎樣呢?讓孩子輸掉一生真的值得嗎?
  • 幼兒園該不該學知識?專家:超前教育的危害,在孩子二年級大爆發
    一、幼兒園該不該超前學知識張雪在小區是出了名的「虎媽」,兒子剛上幼兒園就開始接觸各種培訓班,每天穿梭在小區附近的教育機構,讓人不得不感嘆一聲「太拼了」。這種現象在老人眼裡就顯得太過嚴厲,畢竟3歲半的孩子除了吃喝玩啥也不會幹,你就算逼著他們學習也學不到哪去。
  • 13歲女生私塾任教:快進的人生未必風光無限
    張易文的經歷在3年前曝光後,曾引發關於「超前教育」的廣泛討論,如今10歲上大學的她順利畢業,13歲就當起了助教,教學生畫漫畫,如此「開掛」般的快進人生,著實讓外界咂舌。嚴格來說,超前教育不算是新鮮事。現在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會將知識提前灌輸給他們,比如少兒編程學習等。再「快進」一點,則有一些高校專設的少年班,對智力超常的孩子進行定製化超前教育。
  • 該不該超前教育?這是困擾家長的大問題
    他們聽從一些專家的說法,很多知識都不敢教,怕孩子學得太早,以後上學時沒了新鮮勁和積極性,也怕孩子童年太累,失了童真童趣。實際上家長們在交與不交之間搖擺不定,是因為掌握不好家庭教育的度。那麼什麼是超前教育呢?就是在一定的年齡上接受了超過本年齡應該接受的教育內容。
  • 幼兒園孩子該不該進行超前教育,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告訴我們答案
    前幾天,一位寶媽有些焦慮地問我:「我孩子今年五歲,上幼兒園大班,我看到每天晚上回家孩子都要完成幼兒園布置的作業,有時候拼音,有時候還要寫基本的數學題,我現在好焦慮,到底該不該配合幼兒園進行超前教育呢?」這位寶媽的問題應該問出了很多家長的心聲和苦惱!
  • 「超前教育」好不好?父母培養孩子,與其超前教育、不如超前思考
    希望孩子能夠提前接受教育,領先於他人,能夠更早地出類拔萃,獲得更強的社會競爭力。,反而給孩子增加更多的負擔,將孩子的課餘時間用來參加各種輔導班,甚至讓孩子學習不符合現在年齡內容的知識。依靠這種短期內大量的知識灌輸,孩子在剛開始可能會有一些收穫,並且在理解老師的授課內容時也有一定的幫助下,但這種基礎其實並不牢靠,孩子的成績和表現只是暫時的優異,「超前教育」所滿足的也不是孩子的成長需求,而是家長的好勝心甚至是攀比心。
  • 小孩子「超前教育」,壞處比好處多,「因材施教」才是父母該做的
    更不想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往往就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自己的孩子進行各方面的學習,以此來給孩子儘早地打基礎,培養孩子的興趣。如果自己不讓孩子提前學點什麼,就會感覺自己的孩子已經輸了,這樣的風氣一盛行,「超前教育」就應運而生了。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去學習較大齡孩子該學習的知識,以此來達到超過同齡人所能懂的知識的一種狀態,這屬於是一種「拔苗助長」式的教育方式。
  • 當「超前教育」盛行,兒童早教變了味,父母該幫孩子獨善其身
    是否適合孩子學習,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長們把超前教育和早期教育弄混了。 超前教育和早教有什麼區別? 1、超前教育 超前教育是說不符合孩子這個年齡段的教育,是一種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父母為了要讓孩子顯得聰明,比一般的小孩要更加的厲害,會故意讓孩子去學習與他年齡不符合的一些知識。超前教育它包含著作為父母的許多的功利性的性質在裡面,比如就是想要炫耀自己教子有方。
  • 超前教育,逃不出的「囚徒困境」,家長該如何破局
    同樣,在超前教育也存在「囚徒困境」現象,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理想狀態下,兩個孩子在超前教育和正常教育的選擇上同樣存在兩個均衡點,即都進行超前教育或者都進行正常教育,無論哪種,其相對競爭力都是相同的。但超前教育的弊端顯而易見,加重孩子負擔,易產生的焦躁和恐懼情緒甚至導致厭學,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以及若干時間、金錢成本。
  • 「超前學習」固然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但孩子並非就得虛度時光
    也正是通過專業人士的講述,朵朵媽媽知道,那些經過超前教育,而成為「神童」的孩子,其實僅僅是提前過度消耗了孩子的求知慾,和增加了孩子的學習負擔,雖說暫時能夠「居於人上」,但是卻將會給孩子留下長久的危害,就比如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感,影響孩子快樂童年的建立,增加孩子的精神壓力等等。 總體來講,「超前教育」根本就是毀掉一個孩子的方法,而不是讓孩子更優秀的方法。
  • 幼兒園「小學化」再次被叫停:超前教育不可取,早期教育不能少
    公立幼兒園不讓教,私立幼兒園補上,再不濟還有暑期幼小銜接班……現在,新規一出,幼兒園「小學化」被叫停。家長該何去何從?孩子到底該有怎樣的童年?幼兒園又該教會孩子們什麼?給孩子提供的起跑線或許不如別人高,但只要堅持不懈,人生長途,不見得培養不出優秀孩子。陝西省村民吳治保和胡治愛,爸爸初中文化,媽媽一天學沒上過,一家5個孩子,4個考入清華北大讀研讀博,最小的女兒已辭掉鐵飯碗準備去北京考研。他們完全沒有起跑線的概念,但言傳身教地向孩子傳達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努力。
  • 禁止孩子「超前學習」?你家超前學了嗎?
    這是不是超前學習的益處?那麼,到底該不該超前學習?而且請注意,他們所說的超前學習,都是指學科知識。 而第2種觀點,則是從如何培養孩子的角度出發。其實,看看具體內容,無論正方還是反方,都是要培養好的行為習慣、好奇心等能力與品質。
  • 超前教育危害大?寶媽:早期教育,有助於培養孩子好的學習能力
    ,家人看不到小燕的辛苦付出,覺得小燕小題大做,家人覺得以過來人的心態,書本上的知識不用超前學,自家孩子又不笨,上學後稍微學一學自然會了。事實是,孩子上學後真的學一學就會了嗎?真的沒有必要提前給孩子學點東西?不怕跟不上嗎?同事梅梅一家對孩子的教育提倡快樂教育,在孩子上一年級前沒有給孩子學習任何課本知識,但當孩子上一年級後發現孩子對語文拼音一竅不通,聲母和韻母分不清,朗讀的時候平翹舌分不清。
  • 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的超前教育是否真的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我也是一個媽媽,能夠深深都感受到作為家長的焦慮,畢竟現在社會的競爭力太激烈,在起跑線上為孩子去爭取成為我們父母為孩子今後的發展走的第一步,那麼這樣的超前教育自然就成為了大家的共識。覺得大多數家長並沒有顧及到自家孩子的個性,只是盲目的去給孩子進行各類學習,更像是拔苗助長,那麼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利大於弊。
  • 沒有超前教育的孩子,父母該擔心嗎?
    我想分享的觀念是年紀到了自然就會的,不需要超前教育。送小孩學很多項目,是發掘孩子的天分或是興趣在哪個項目上,將來可以深入培養,不必要求樣樣精通,更不是去炫耀會什麼。送孩子去學習,不應該局限於學校課程,擴大學習範圍,對孩子的成長會更健康。
  • 內卷延燒到幼兒園,幼兒教育小學化令人焦慮,超前教育該如何破解
    所謂的超前教育就是指有體系成規模地人為縮短學生學制的教育方式,超出學生年齡段的提前教育方式。比如讓孩子在3歲以前掌握3-6歲的知識,讓3-6歲的孩子學習小學的課程等。那些所謂的神童,幾歲、十幾歲考上大學的就是「超前教育」的典型例子。
  • 幼小銜接,該不該給孩子報班?
    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不少幼小銜接班,主要是為那些即將上小學的孩子準備的。這種班的培訓時間不一樣,有的會進行一兩個月,而有的會進行半年或一年。有些家長感覺將孩子送到這裡,會早早地學一些東西,這樣上小學之後就能跟上學習進程,而且起點也相對高一點。
  • 快進人生,女生13歲大學畢業當私塾老師,超前教育「複製」20個自己
    如今,她以同樣的方式,影響著20名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該私塾稱,如果孩子5歲過來,9年之後可以直接考大學,不單節約了時間,還節約了撫養的成本。「我們不是不敢讓她面對社會,而是想讓她交益友而不交損友。女兒在我們身邊,一是我們放心,二是能夠學到更有用的東西。」張民弢表示。對此,紅星新聞記者多次聯繫張易文,但截至發稿前未得到相關回應。
  • 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是「超前教育」!讓孩子擁有這些習慣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超前教育」問題。」 今天就跟您聊聊「超前教育」給孩子帶來的那些危害,在中小學階段,有哪些習慣的培養比學習成績還重要呢?身邊有這樣一位當媽的朋友,她自己的性格本來就很要強,這不,又聽信所謂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出了不少難題。3年內花了快10萬,給孩子報了七、八個培訓班,在孩子5歲的時候便學完了小學二年級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