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不用管,讓哭夠,這樣做會害了孩子!
現在很多新手爸媽對於管教孩子都比較棘手。每當孩子哭鬧時自己就沒有辦法,哄孩子吧,小孩越哄就哭的越兇,你不管他讓他哭吧,自己又於心不忍。
他們哭得聲嘶力竭,上氣不接下氣,讓人又心疼又生氣。
靜靜家孩子今年4歲了,平日裡都是爺爺奶奶在帶著,周末靜靜和丈夫會帶著孩子去外面玩。
可能是因為自己和丈夫周內基本上不在家,每天早上孩子沒睜眼就出去,晚上孩子睡著了才回來,平日裡孩子表現的挺乖的,晚上看著兒子的笑臉夫妻倆都感覺到很幸福。
最近因為想換工作的原因,自己在家裡待了幾天,這就發現了孩子身上一個不小的毛病。
家裡只有靜靜和寶寶在家,寶寶老是上躥下跳的沒有一刻是空閒的,大聲吼她"安靜""別跑了",孩子又聽不懂。
靜靜只能手動制止孩子不亂跑,但是一制止孩子就哭鬧不止,這下就更不能清淨了,這讓自己十分困惱!
管還是不管成了一個難題。
說實話,我身邊的很多朋友會選擇不管,甚至連我自己都會覺得小孩子是越哄越來勁,進行冷處理。
我們會認為當孩子因跌倒而哭泣時,不用去扶她,不用去哄她,這個孩子就會慢慢學會獨立。
但是最近看了一篇關於是否應該對孩子的哭鬧冷處理的文章後,我明白了任由孩子哭鬧是在害了他們!
這套冷處理理論的提出者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他用了一個只有8個月大的男孩"小艾伯特"得出了這個結論。
他用了兩個月時間讓孩子習慣並喜歡毛茸茸的動物以後,在小艾伯特接觸小白鼠時用鐵棍發出巨大聲響,孩子被嚇得哇哇大叫。
這樣實驗了幾次後小孩已經產生了應激反應,只要小艾伯特一看到毛茸茸的東西就會哭泣。
華生認為人的行為是可以後天訓練的,他的這套理論適用到孩子哭泣的地方同樣適用,只要孩子出現哭鬧,我們不去理,時間長了孩子就知道哭鬧沒用,所以就不哭了。
這樣的方法是可以在短時間裡達到你想要的結果,但是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會讓孩子從小缺乏母愛,缺乏來自父母的關愛。甚至還會有更嚴重的後果,輕則自閉症,重則可能會危及生命。
你的"漠不關心"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殺手"。你的"不作為"更是摧毀你們關係的"兇手"。
這樣的結局並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
面對孩子的哭鬧我們應該這樣做:
1. 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哭鬧的厲害、不聽勸告的時候,你可以在一旁玩玩玩具並且假裝玩得很高興,用語言和動作刺激孩子,要發出的信號強烈到足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這樣一段時間後孩子就會停住哭鬧,自己加入你的陣營。
身邊人在給孩子餵飯的時候碰到孩子不吃的時候就會把飯餵給旁邊人吃,那個人會做出誇張的動作嘴裡說的"好好吃啊,我還要"。
這時候家長就會及時做出回應,說"你看,姐姐吃的那麼香,你再不吃姐姐就吃光了",以此來達到餵飯的目的。
我們可以看到,這兩者有著異曲同工的道理。
2. 尊重孩子的想法
"你不是魚,怎麼會知道魚怎麼想"
"不行""不可以"這類詞儘量不要出現在你的嘴裡,這樣不僅會扼殺孩子的想法,更會拉大孩子與你之間的距離。
同樣是吃飯問題,有的孩子可能會把飯擺成條形或者其他形狀,有的家長可能會直接攪亂孩子的飯碗催促他趕緊吃飯,你可能不知道孩子有可能只是覺得飯太熱了,用自己的方式晾涼。
你不用強迫孩子按照你的方式來,他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的想法有偏差的話你可以後期慢慢糾正。
上面說到的孩子吃飯問題你可以在了解到孩子的想法後引導他用正確的方法晾飯,你可以給孩子做示範,翻動碗裡的飯可以晾涼,然後大口吃飯並說"你看飯飯被我吃掉了,我要來吃你的嘍"
這樣既達到了糾正孩子錯誤行為的目的,還順便解決了孩子的吃飯問題。
3. 讓孩子體驗結果
你不用急著否定孩子的想法和行為,因為你的否定孩子他聽不懂,或者並不明白你的否定的重要性和嚴重性。
你可以在孩子得到他那樣做後的結果時進行勸解教育,前提是孩子的行為造成的結果並不嚴重。
在孩子上竄下跳時你可以先不理他,等他因為胡亂跑動而摔倒時他就會知道胡亂跑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所謂"吃一塹長一智"。
給孩子一點能感受到的"小教訓",比"不可以""不行"更有效果。
4. 給孩子多點鼓勵,給出你的期望
一味的否定只會讓孩子的想法毀滅,兒童的成長正是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得到了,你的"不可以"會打斷他們想要嘗試的想法。
換位思考,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總會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同樣的孩子也有和我們一樣的需求。
有的孩子喜歡在寫作業的同時擺弄一些小玩意,這時候你可以鼓勵孩子,口頭上鼓勵他"對一件事物感興趣是正常的",在孩子得到肯定後你可以給出他你的期望和想法。
他可以先玩在寫作業,但是你不會在他寫作業時陪著他,寫不完老師批評你也不管;也可以先寫作業,後面空出來的時間再玩也不遲。
孩子們的想法都比較簡單,他們的解決方式都比較簡單,你可以給出你的想法。這樣也不會搞得"母不慈子不孝"了。
孩子的哭鬧需要我們合理地解決,一味的冷暴力處理法不是可取的,在不同的環境下處理辦法也是不一樣的,也可以向別的媽媽取取經。
育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個育兒路上出現的問題都需要謹慎對待,孩子的幼小心靈也需要我們的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