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總不聽話?育兒心理學:根源在於媽媽說話「不中聽」

2020-08-28 親子課堂始發站

幾乎每個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聽話的孩子都長在別人家,我家那個三天秒揍一頓就不會老實聽話。

這中間主要是存在一個思維方式不同的問題,你沒能將自己的「語言」翻譯成孩子願意與你溝通的交流方式。簡單說就是你說話「不好聽」。

當父母挺難的,這是做了這麼多年的育兒工作的真心話。親子是一世的緣分,育兒是一輩子的事業,而成長是一張難以滿分的試卷。

育兒學科的發展早已超越了倫理道德所要求的「子聽父言」是為基礎這孝的範疇。而是父母要掌握孩子的成長心理投其所好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

接下來分0-4歲,5-8歲、9-18歲三期針對不同階段的孩子所要用的「說話」方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有興趣的家長可關注留意更新。而這一期我們將先從0-4歲講起。


0~ 4歲的孩子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不能有意識地去完成一件事情,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通常會我行我素,父母很難與他們進行正常的對話。但是這個時期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卻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0~ 4歲的孩子喜歡模仿父母對自己的態度,而且每天都有進步。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年齡特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極有可能出現「對牛彈琴」的狀況。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我們所說的「對話」是廣義的,泛指與孩子溝通的過程。初生的嬰兒只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沒有風吹日曬,沒有嚴寒酷暑,生活得相當愜意。

相對於那個小小的世界,現在自己所在的這個地方簡直是太「恐怖」了!孩子會面臨飢餓和寒冷,還有溼漉漉的尿布帶來的不適。面對這些困難,他們會用哭泣來表示自己的恐懼,所以這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好的對話方法就是及時把孩子抱起來,讓他們感受到愛和安全。


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關愛就是最好的對話。1歲左右的孩子終於能夠開始說話,這是他們表達自己意見的開始。當「爸爸」「媽媽」等詞彙從孩子的嘴裡說出來的時候,父母就開始了和孩子之間的語言對話。這時候,當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時,會說出「喔....」等單音節的詞,還學會了用手指著那些東西。

值得注意的是,當孩子第一次說出「不」的時候,這表示孩子的自我觀念已經開始形成。當孩子2歲的時候,他們進入了第一個「反抗期」。此時他們對世界的探索欲望和自我嘗試精神將達到最大。

雖然以他們的年齡來說還做不好任何事情,但是他們卻堅持一切自己動手,此時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好的對話方法就是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儘可能滿足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當孩子的意見被別人接受的時候,他們就會產生「我能行」「我可以」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孩子以後的人生中,這些自信心將成為孩子寶貴的財富。

不過對於孩子一些危害人身安全或者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的行為,父母也要明確地制止。認可孩子探索行為的同時又明確地制止孩子不能做不該做的事情,這才是教育孩子最明智的方法。



隨著對世界了解的日益增多,孩子的語言能力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孩子逐漸學會了更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隨著詞彙量的增加,他們也能夠表達出更豐富的感情。當孩子開始學會說「我高興」我傷心」 的時候,父母與孩子對話時就要把關注孩子的情緒放在第一位。

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尤其是悲傷難過的情感的時候,父母首先要間的不是「為什麼」,而是應該對孩子的感情表現出認同。實際上,每一個人都希望別人能夠理解自己的感情,人們都喜歡跟首先認同自己感情的人接近。

想想自己的經歷,如果你板著臉對朋友說自己不開心,一個朋友說:「為什麼不開心?」而另一個則同情地說:「能看得出來你很不開心,其實有的時候我也會這樣。」和再次講述一遍讓自己有鬱悶的經歷相比,後一個朋友顯然能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安慰,這時候我們反而願意和這樣的人交流。


所以父母要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裡話,試著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這時候孩子就會更加喜歡和父母交流。

另外,在孩子0大4歲的時候,不要輕易去訓斥他,因為此時他並不能理解很多大道理,如果想給這時候的孩子傳達一些價值觀,最好的選擇就是以身作則。

做為家長的不要嫌麻煩,成長沒有重撥鍵,而親子關係是維繫成長教育的唯一橋梁,若是沒建議好良好的關係,等到青春期你會發現就連棍棒也不見得幫得了你教育孩子。

(覺得有用請收藏與轉發,對育兒教育課題感興趣可點擊關注我)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總不願意聽你說話?
    他說的是對不起對不起,我說的是沒嚇著你吧孩子,然後我倆都擺擺手很平和地各走各路。這件事本來我也有責任,可能有的人在遇到這種事的時候先去責備別人,但這個男孩先為對方考慮,畢竟對方摔倒了。我感覺孩子無比的單純善良,這大概也是我熱愛教育一個原因吧。可是為什麼,如此單純善良的孩子,卻總被家長稱之為神獸、魔獸,為什麼這些可愛的孩子會讓家長得了心梗腦梗,會讓老師河東獅吼呢?
  • 「你為什麼不聽話?」家長越這樣吼,孩子越不聽,答案在這裡
    :「你為什麼不聽話?」。當孩子不聽話,惹家長生氣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說這句話。這樣的問話,往往得不到滿意的答案不是孩子被嚇到沉默不語,就是孩子告訴你不聽話的原因。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當別人問你:「你今天為什麼沒上班呢?」那麼,你可能回答「今天我休息。」或者「今天我請假了。」
  • 不聽孩子說話的父母,養不出聽話的孩子
    我們總習慣讓孩子聽話,按照父母的理想人生去走,卻忘了不是聽話就能養出優秀的孩子。你看看別的孩子都站著,你看看姐姐發著燒也還站著,你為什麼坐著?」:「別聽他的,他是魔鬼。」聽到兒子的回答,林永健氣極地說:「為什麼不聽我
  • 孩子不聽話,數落孩子有用嗎?父母堅持3個原則,孩子會聽話
    文 | 檸橙媽媽「作業認真寫啊!」「我知道!」「不說你知道嗎?」「不用你管!」「我管你還不對嗎?」「用不著!」「我跟你好好說話,你怎麼這態度?」孩子憤憤回房間了。孩子小時候很乖呀,只要聽到媽媽的要求,絕不含糊,立馬完美完成。但是長大以後,好像就變得不那麼聽話了,總想跟媽媽對著幹。真的是孩子長大變得不聽話了嗎?到底怎麼讓孩子「聽話」?孩子是越大越不聽話嗎?
  • 我不!我不!我就不!孩子不聽話,媽媽怎麼辦?5招「搞定」不聽話的孩子!
    ——探究「不聽話」的原因在成長的道路上,孩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每一個問題的發生都有其根源。同樣,如果孩子不聽話,也並非他天生便如此。沒有哪個孩子生來就是要和媽媽作對的,他的每一次不聽話,背後都藏著各種各樣的原因。只有明確了原因,媽媽才能理智看待「孩子不聽話」這個問題。
  • 你還在教孩子「聽話」嗎?為什麼不告訴孩子人生的真相呢?
    那孩子就不需要好好吃飯、喝水、講衛生、認真學習了?孩子「聽話」看起來是為了父母為了別人?而不是為了自己?再有,如果爸爸說的,跟媽媽說的,不一樣呢?孩子該聽誰的話?如果爸爸媽媽意見一致了,但跟學校老師說的不一樣呢?又該聽誰的?還有,將來出了社會,有幾個領導,說法不一樣,自己又該聽誰的呢?
  • 育兒管理心理學:你的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和你說話?
    有粉絲反饋給我,他的孩子不喜歡和他說話,但孩子一個人玩的時候卻會自己說話並且說話很大聲。作為父母,他不清楚這是屬於什麼情況。父母不知道這個情況,因為父母是從生理上分析孩子是具備正常說話功能,以及從性格上也判斷孩子是喜歡說話並且可以正常表達。
  • 《父母的覺醒》:顛覆育兒認知,讓父母重生,讓孩子新生
    我陪了一會,累得氣喘籲籲,責怪兒子:「你真是越來越不聽話了。」說完,我自己心裡一驚。孩子有錯嗎?他想站立,這是他身體發展必經階段,他沒有錯。只因為他給我造成了困擾,所以被我認定為不聽話的孩子。我回想起對他說得最多的話竟是「要聽媽媽的話哦,這樣才是媽媽的乖寶寶。」 原來,我的潛意識對孩子有一個要求:「聽話」。
  • 孩子不聽愛聽話?家長的命令式口吻,無法讓孩子變得乖巧懂事
    文丨小熊娃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作為父母不難發現有的孩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會變得越來越不聽話,面對父母的一些指令,經常就是會選擇無視,有的嚴重的還會與父母對抗,拒絕配合父母。
  • 孩子越「不聽話」,父母越「有問題」?為什麼?
    導讀:孩子越「不聽話」,父母越「有問題」?為什麼?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越「不聽話」,父母越「有問題」?為什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咋不聽話,非要揍你?」孩子講不聽非要用暴力,不妨試試這樣做
    是不是在孩子不聽話時,只有暴力這一種解決方法呢?為什麼暴力會讓孩子聽話呢?暴力能解決問題,能不能用其他方式來解決呢?一.孩子為什麼不聽家長的話?聽話時自我防衛,屏蔽不想聽的話 小孩會自動屏蔽對其產生壓力的語言或者是她做不到的要求,比如說家長們總喜歡問自己的孩子:「下次能考第一名嗎?」小孩知道自己做不到,所以會保持沉默不去回應。
  • 家長不會說話,孩子怎麼會「聽話」:心理學深度剖析說話的藝術
    說話是一件看似簡單,但卻是飽含智慧的事情,會不會說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個人的親子關係質量生活中評判一個孩子「好壞」最常見的說法就是這個孩子是否聽話。不知道外國人是否也以聽話與否來評判孩子,至少在我們國家有這樣的傳統。
  • 面對不聽話孩子有三大誤區,善用教育的智慧——四大心理學效應
    為了這個使命,他們必須要學會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不少家長把「讓孩子聽話」當做管教成功的標準,但即便如此教育中也往往事與願違,大多數家長眼中孩子不聽話才是常態,比如和孩子講好的寫完作業才能去看電視。但作業沒寫多少孩子就跑到電視機前坐著了。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道理心平氣和講得很清楚了,為什麼就是不聽?
    最近,各種孩子自殺的事情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社會上聲音層出不窮: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這麼脆弱?老師們都怎麼當的啊,怎麼可以這樣對孩子呢?養孩子太難了,我還要結婚生孩子嗎?在自殺者的性別對比中,女孩子遠遠高於男孩子:女孩佔(72.7%),男孩僅佔(23.7%)中國兒童自殺比例一直居高。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作為父母,我們到底該做什麼呢?我覺得核心在於兩個字:溝通。
  • 越說越不聽,作為家長,你是不是中了「粉紅色大象」的招?
    軒軒一看媽媽生氣,眼淚就流了出來。軒軒媽媽一看兒子流眼淚,火又蹭了往上躥了一截:「你一男孩子老哭哭啼啼的幹什麼?給你說過多少遍了,男孩子不要唧唧歪歪的,你怎麼這麼不聽話?讓媽媽說多少遍你才能聽進去?長耳朵幹什麼用的?
  • 多少孩子不聽話,是因父母聽不進話,聽話有主見的孩子無需刻意教
    從出生到現在,女兒除了小時候睡眠的問題最讓我頭疼之外,日常的乖巧讓我真的很省心,反之大多數家長總抱怨孩子不聽話在買玩具這件事上,很多家長看到的是價格,但孩子看到的是玩具的樂趣,兩個思維不在同一頻道上的人說話,起衝突就很難免了,也因此要想兩全其美,我們必須學會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著重點或平衡點。
  •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很乖,長大了卻這麼不聽話?
    我覺得100個家長有100種育兒方法,但是也不想盲目跟風,或者別人是怎麼育兒的,我就必須得怎麼樣,比如別人的家長是一點點零食都不給孩子吃,當然零食吃多了肯定不利於孩子的健康,但是過度的控制就會導致孩子人格的缺陷,你越是控制什麼,他就是越想得到什麼。
  • 李玫瑾:孩子不聽話的三種表現,媽媽態度和語氣,決定了孩子未來
    這句話對於育兒也同樣適用。作為我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教授,是一名長期從事研究青少年犯罪的著名教授。她的育兒心得,常常以實踐為範例,語言通俗易懂,對問題的剖析直中要害,很多育兒的經典語錄,能讓你有醍醐灌頂之效。
  • 孩子不聽話,就愛頂嘴還喜歡對著幹,爸媽怎麼辦
    「妙妙,媽媽現在有急事要出門,你現在需要把手上的積木放下了,然後去洗手跟我一起出門。」2、使用了孩子最不願意聽的祈使句,並且聲音大,語速快。媽媽說「妙妙,快收拾一下,趕緊跟媽媽出門」,這是一個祈使句,直接下達了命令,孩子肯定不願意聽,媽媽著急出門可妙妙不著急,媽媽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孩子,認為我要怎麼樣,你也必須要怎麼樣。同時,因為著急,媽媽說得特別急促,特別快,給孩子一種壓迫感從而引起反感。
  • 總是頭疼孩子不聽話,根源在這裡,簡單3招破解育兒中的大難題
    昨天發布了一篇文章《》 後我收到了一個家長的私信,告訴我她之前從來不認為對孩子發火是自己的問題,因為孩子實在太不聽話了,總是觸及她的「雷區」這才導致她發火。比如去超市就得買玩具,不給買就滿地打滾;吃飯時間不好好吃飯過後又要吃零食;貪看電視怎麼說都不聽等等。遇到這樣的情況難道還要好言好語的講道理嗎?就算講道理也遠不如打罵來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