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聽話的孩子都長在別人家,我家那個三天秒揍一頓就不會老實聽話。
這中間主要是存在一個思維方式不同的問題,你沒能將自己的「語言」翻譯成孩子願意與你溝通的交流方式。簡單說就是你說話「不好聽」。
當父母挺難的,這是做了這麼多年的育兒工作的真心話。親子是一世的緣分,育兒是一輩子的事業,而成長是一張難以滿分的試卷。
育兒學科的發展早已超越了倫理道德所要求的「子聽父言」是為基礎這孝的範疇。而是父母要掌握孩子的成長心理投其所好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
接下來分0-4歲,5-8歲、9-18歲三期針對不同階段的孩子所要用的「說話」方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有興趣的家長可關注留意更新。而這一期我們將先從0-4歲講起。
0~ 4歲的孩子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不能有意識地去完成一件事情,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通常會我行我素,父母很難與他們進行正常的對話。但是這個時期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卻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0~ 4歲的孩子喜歡模仿父母對自己的態度,而且每天都有進步。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年齡特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極有可能出現「對牛彈琴」的狀況。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我們所說的「對話」是廣義的,泛指與孩子溝通的過程。初生的嬰兒只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沒有風吹日曬,沒有嚴寒酷暑,生活得相當愜意。
相對於那個小小的世界,現在自己所在的這個地方簡直是太「恐怖」了!孩子會面臨飢餓和寒冷,還有溼漉漉的尿布帶來的不適。面對這些困難,他們會用哭泣來表示自己的恐懼,所以這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好的對話方法就是及時把孩子抱起來,讓他們感受到愛和安全。
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關愛就是最好的對話。1歲左右的孩子終於能夠開始說話,這是他們表達自己意見的開始。當「爸爸」「媽媽」等詞彙從孩子的嘴裡說出來的時候,父母就開始了和孩子之間的語言對話。這時候,當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時,會說出「喔....」等單音節的詞,還學會了用手指著那些東西。
值得注意的是,當孩子第一次說出「不」的時候,這表示孩子的自我觀念已經開始形成。當孩子2歲的時候,他們進入了第一個「反抗期」。此時他們對世界的探索欲望和自我嘗試精神將達到最大。
雖然以他們的年齡來說還做不好任何事情,但是他們卻堅持一切自己動手,此時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好的對話方法就是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儘可能滿足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當孩子的意見被別人接受的時候,他們就會產生「我能行」「我可以」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孩子以後的人生中,這些自信心將成為孩子寶貴的財富。
不過對於孩子一些危害人身安全或者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的行為,父母也要明確地制止。認可孩子探索行為的同時又明確地制止孩子不能做不該做的事情,這才是教育孩子最明智的方法。
隨著對世界了解的日益增多,孩子的語言能力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孩子逐漸學會了更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隨著詞彙量的增加,他們也能夠表達出更豐富的感情。當孩子開始學會說「我高興」我傷心」 的時候,父母與孩子對話時就要把關注孩子的情緒放在第一位。
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尤其是悲傷難過的情感的時候,父母首先要間的不是「為什麼」,而是應該對孩子的感情表現出認同。實際上,每一個人都希望別人能夠理解自己的感情,人們都喜歡跟首先認同自己感情的人接近。
想想自己的經歷,如果你板著臉對朋友說自己不開心,一個朋友說:「為什麼不開心?」而另一個則同情地說:「能看得出來你很不開心,其實有的時候我也會這樣。」和再次講述一遍讓自己有鬱悶的經歷相比,後一個朋友顯然能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安慰,這時候我們反而願意和這樣的人交流。
所以父母要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裡話,試著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這時候孩子就會更加喜歡和父母交流。
另外,在孩子0大4歲的時候,不要輕易去訓斥他,因為此時他並不能理解很多大道理,如果想給這時候的孩子傳達一些價值觀,最好的選擇就是以身作則。
做為家長的不要嫌麻煩,成長沒有重撥鍵,而親子關係是維繫成長教育的唯一橋梁,若是沒建議好良好的關係,等到青春期你會發現就連棍棒也不見得幫得了你教育孩子。
(覺得有用請收藏與轉發,對育兒教育課題感興趣可點擊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