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直達餐桌 農民市民得實惠

2021-01-08 貴陽新聞網

  9月中旬,市城管局和市司法局分別向開陽高原易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下了兩筆訂單,訂購開陽縣花梨鎮高坪村的南瓜共5萬多斤,這可把農戶和駐村第一書記趙昌偉高興壞了:「南瓜終於開始有銷路了。」

  有了訂單後,現在每天早上8點開始,農戶都會在高坪村南瓜種植基地忙著備貨,摘瓜、選瓜、稱重……忙得不亦樂乎。國慶假期後,這批南瓜將陸續運出去。「嘿嘿,用專業術語講,叫農產品『進機關』『進食堂』。」趙昌偉說。

  然而,9月初,趙昌偉還在愁如何把南瓜基地的10萬多斤南瓜賣出去。如果按照年初農批對接的方式,全部通過五裡衝批發市場低價銷售,成本都回不來。直接零售?耗費的人力、財力、運輸成本都是一筆大支出,更是一筆虧本買賣。怎麼才能將損失降到最低?這成了農戶和趙昌偉面臨的難題。

  不過,事情很快迎來轉機。當得知貴陽市積極組織市屬公辦學校、醫院、機關團體、國有企業開展農產品團銷團購,趙昌偉馬上和另一名駐村幹部對接市城管局、市司法局,最終確定,市城管局採購4萬多斤南瓜,市司法局採購1萬多斤南瓜。

  「高坪村的南瓜除了『進食堂』『進機關』,還要進生鮮超市。」趙昌偉打聽到地利生鮮連鎖超市貴陽分公司在幫扶低收入困難村發展地方產業、銷售農產品,助村民增收致富,就與之取得了聯繫,結果雙方均有合作意向。「過幾天他們要來實地查看,會訂購1萬多斤南瓜,運費還不用我們出,農超對接為農戶節約了不少成本。」趙昌偉高興地說,剩餘4萬多斤南瓜,他們正想辦法對接商戶,讓南瓜直通市民餐桌。

  高坪村農產品實現團銷團購、農超對接,只是我市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縮短「菜園子」與餐桌的距離,搞活農產品產銷體系和流通體系,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讓老百姓提升幸福感、獲得感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一方面,貴陽市場上本省蔬菜佔有率不高,加上組織化程度低、產銷對接工作不到位,是導致「買菜難、買菜貴」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我市積極開展產銷對接工作,著力縮短「菜園子」與餐桌的距離。在推動團銷團購方面,2017年,全市已有60%的市屬公辦學校、醫院、機關團體、國有企業開展農產品團銷團購。在產銷對接方面,我市與省內各市州發展訂單農業,減少市場流通環節和損耗成本。

  另一方面,流通環節多、冷鏈物流體系不完善等增加了農產品成本,導致終端個體經營定價高。對此,我市增強配送能力,完善菜籃子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提高物流集散能力——

  組建標準化配送車隊。2017年,我市成立貴陽市駒馬惠民物流有限公司,及時精準響應市場需求,科學合理利用配送資源,開展食品、果蔬、酒類、快遞等服務。目前,已投入運營車輛近70臺,為京東、順豐、地利生鮮等提供服務,今年以來獲得物流收入1000餘萬元。

  建設農產品冷鏈體系,目前已建成雲關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農產品冷庫項目。今年上半年,我市新增冷庫庫容5.2萬噸,冷庫庫容佔全省冷庫總體保有量的41%,在全省冷鏈體系中處於集散分撥中心的地位。

  通過多管齊下,「菜園子」與餐桌的距離得以真正縮短,農產品產銷體系和流通體系得以真正搞活,農產品流通成本得以真正降低,讓市民吃上了「平價菜」。

  本報記者 庭靜

(《農產品直達餐桌 農民市民得實惠》由貴陽日報為您提供,轉載請註明來源,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

相關焦點

  • 美團優選「農鮮直採」加速農產品上行
    ,迅速走上諸多城市的居民餐桌。一端連接著城市居民的手機菜籃子,另一端關係著農民的錢袋子,社區電商能更有效匹配需求和供給,給消費者帶來實惠的同時,也能讓農民實現更穩定的收入,有助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
  • 沒有中間商,更多保定扶貧農產品將直送北京市民餐桌
    同時,保定市扶貧產品直供北京採購基地當天掛牌,未來更多保定扶貧農產品將直接送上北京市民餐桌。「保定有好糧,北京人不知道」 得知今天展銷會面向北京商戶,商戶孫雪發一大早開車拉上十幾箱「脆辣椒」來到農聯批發市場。11點剛過,存貨全部售罄。「本來想半天時間賣不了多少,結果兩個小時賣了平時三天的量。」
  • 「點讚」順義農民化身「快遞員」,果蔬直供市民餐桌!
    連日來,順義區龍灣屯鎮吉祥八寶產銷合作社自建直供模式,零接觸,零中間商,直供市民餐桌,從菜地到市民手中僅3個小時。該合作社理事長、丁甲莊村村民牛成果不經意的「另闢蹊徑」很快扭轉了銷售頹勢,開闢了新的市場,這成為他口中的「疫情防控銷售模式」。
  • 十款特色農產品登陸淘寶直播 電商解決疫情期間農貨滯銷難題
    浙江臨安春雷筍、四川蒲江獼猴桃、山東煙臺西紅柿……每年春節期間,原本是不少農民的「致富季」、「暢銷季」。但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衝擊,今年不少地方的農民在銷售上犯了難。  與此同時,為響應防疫要求,避免人群聚集,許多城市居民也遭遇了買菜不便的問題。不少消費者都訂了鬧鐘上網「搶菜」。
  • 範麗青談臺灣大米輸大陸 秀閩南語盼臺農民得實惠
    中國臺灣網6月27日北京消息國臺辦新聞發言人範麗青27日表示,臺灣大米可以輸往大陸,是幫助臺灣特色農產品來拓展大陸市場所採取的一個積極舉措。我們將儘可能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切實使臺灣農民朋友得到實惠。
  • 農產品補貼升級,聚划算百億補貼持續瞄準國民「菜籃子」
    2020年最後一個月,聚划算百億補貼以一場車釐子補貼開啟國民餐桌狂歡。果中貴族在補貼之下一晚直播1分鐘爆賣4300斤成為國民平價美食,讓業內看到農產品在網際網路經濟的作用下所產生的強大勢能。而在12月10日,聚划算百億補貼的車釐子更是在劉濤直播間爆賣近3.5萬斤。
  • 金昌南瓜搭載網絡「飛車」,直達百姓餐桌~
    金昌南瓜搭載網絡「飛車」,直達百姓餐桌~ 2020-08-14 1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小田地見證青島農業大變化:糧食產量翻倍漲 富了農民滿了餐桌
    早收的穀子已經上了生產線,變成香糯的食物被端上了市民的餐桌;滴灌下的玉米扛得住大旱的天氣,金黃色的玉米粒漸漸結滿棒谷;大棚裡的瓜果收了一季,緊接著續上食用菌,既保了土壤也豐富了收成……青島氣候條件適宜多種作物生長,糧食作物種類豐富,除了糧食類作物,不同品類的農副產品也多了起來。
  • 都市e農莊,讓市民與農民「隔空握手」
    為實現消費者與農民的對接,南京農業大學聯合常州新綠農莊、江蘇博潤農業等多家企業,成立了新型農民聯盟—都市e農莊,利用農業物聯網和電商平臺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起多功能的社區服務雲平臺。該平臺讓市民可以「感知」種植,「感知」休閒,「感知」產品,在國內首次真正實現了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可感、可控、可購、可溯」。
  • 千種特色農產品參展 2019中國(青島)農博會啟幕
    也就是說,品牌農產品、品牌農業是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動機。青島是中國著名的品牌之都,品牌是青島最靚麗的城市名片。目前,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1121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981個、綠色食品78個、有機農產品10個、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52個),實現了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華麗轉身。
  • 湖北美味直達全國餐桌 10億元小龍蝦借盒馬生鮮出鄂
    這些小龍蝦由阿里巴巴盒馬事業群牽頭採購,並從本月下旬起搭乘阿里巴巴數字農業事業部的供應鏈體系,通過盒馬、淘寶、天貓、聚划算、餓了麼、口碑、大潤發等平臺,直達全國消費者的餐桌。阿里巴巴將不斷加大湖北農產品銷售力度。
  • 「活體銷售」有機蔬菜 基地直供讓市民餐桌健康加分
    現割現賣有機蔬菜,讓市民體驗到了綠葉菜從田頭到餐桌的極致距離。今天上午,位於華環真北農貿市場的「金山愛娥蔬菜」有機蔬菜實體專賣店前人頭攢動,不少市民爭相購買基地直供、活體銷售的有機蔬菜,並現場試吃蔬菜沙拉,體驗有機蔬菜的鮮甜口感。
  • 農產品去哪了?——農業大省湖南求解「豐收的煩惱」
    廣袤的土地上,豐收給農民帶來歡笑,但有時也帶來「豐收的煩惱」:農產品滿倉滿囤,一時銷售困難。  記者走進湖南,看到這個農業大省通過發展農村電商,推進三產融合,建設冷鏈物流,不斷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幫助一大批優質農產品走出深山,跨越大河,來到了千家萬戶的餐桌上,讓豐收成為增收,繪就高質量的豐收圖景。
  • 海鹽南北湖名特優農產品直銷店正式開業
    想隨時買到當地及周邊各地的名特優農產品?如今海鹽市民不用等到農博會才能買到。近日,由海鹽縣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聯合會籌建的海鹽南北湖名特優農產品直銷店正式開業,這裡匯聚了海鹽當地和周邊縣、市的名特優農產品,「馬大嫂」們出門就能買到。  該直銷店位於縣城勤儉南路126號,記者在店內看到,展銷品種繁多、產品豐富,而且具有濃鬱海鹽地方特色。
  • 71家農企428種優質農產品吸睛 昆明迎2020年消費扶貧農產品展銷會
    貧困地區優質農產品獲市民青睞 供圖  年關將近,昆明市民到哪裡可以買到吃著放心、質量優良的農副產品?不用發愁,有地方了!活動組織昆明市3個脫貧摘帽縣(尋甸、東川、祿勸)和6個有脫貧攻堅任務的縣區(盤龍、晉寧、富民、嵩明、石林、宜良)中與建檔立卡戶有利益聯結機制的71家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攜帶本企業、農民合作社組織群眾生產的428種優質農產品,集中進行展示展銷。
  • 喜迎農民豐收節 萬款農產品匯聚武展
    正值秋分時節,喜迎第一屆「農民豐收節」。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於2018年9月22日—10月8日舉辦2018年特色農產品展暨江浙滬粵閩品牌服博會。全國各地商家齊聚武展更是帶來了南北特色農副產品食品,並以最低廉的價格,廠家直銷方式集中亮相,再掀購物狂潮。
  • 中國農民在減少,農產品為什麼能增加?
    但另一個事實也是有目共睹:中國的農民數量在減少,但農產品產量和銷量都在增加。據農業農村部發布數據:最近十年,中國糧食產量從5億噸增加到6.6億噸,肉蛋奶產量從1.2億噸增加到1.4億噸,水產養殖產量從3100萬噸增加到4700萬噸。 為什麼農民數量在減少,農產品反而增多了?
  • 廈門市構建「菜籃子」機制 農產品安全從田間管到餐桌
    廈門市構建「菜籃子」機制 農產品安全從田間管到餐桌 2014-11-12 06:54:00 導讀:201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試點建設。首期選擇青雲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旺源隆蔬菜專業合作社、莊家寶蔬菜專業合作社和捷聖生態農業種植園4家企業(合作社)作為試點。
  • 內蒙古優質牛肉將端上成都市民餐桌
    11月27日,紅星新聞記者從內蒙古扎賚特旗優質農畜產品展銷暨合作項目推介招商會上獲悉,成都益民集團與扎賚特旗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引進該地優質的農副產品,讓市民吃到優質牛肉等優質農副產品。成都益民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市場前景廣闊,依託益民集團國有企業資金、渠道等平臺優勢和品牌優勢,以及扎賚特旗資源優勢,將實現協同發展,加快打通「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推動高質量發展。根據協議,雙方還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糧食加工領域探索合作,全力保障成都市民餐桌安全,滿足成都高品質糧食消費市場需求。
  • 上農交把好綠色農產品安全關 「從田頭到餐桌」全程追本溯源
    人民網上海6月16日電 把綠色生態的農產品迅速地從田間搬到市民餐桌,各類農產品展會顯示出承上啟下功能。上海市現代食用農產品交流促進中心就是一扇重要的展示窗口,在中心主任楊中華的帶領下,上農交不僅是農產品展覽展示、交流交易的平臺,更起著把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促進產業交流、把關食品安全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