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市城管局和市司法局分別向開陽高原易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下了兩筆訂單,訂購開陽縣花梨鎮高坪村的南瓜共5萬多斤,這可把農戶和駐村第一書記趙昌偉高興壞了:「南瓜終於開始有銷路了。」
有了訂單後,現在每天早上8點開始,農戶都會在高坪村南瓜種植基地忙著備貨,摘瓜、選瓜、稱重……忙得不亦樂乎。國慶假期後,這批南瓜將陸續運出去。「嘿嘿,用專業術語講,叫農產品『進機關』『進食堂』。」趙昌偉說。
然而,9月初,趙昌偉還在愁如何把南瓜基地的10萬多斤南瓜賣出去。如果按照年初農批對接的方式,全部通過五裡衝批發市場低價銷售,成本都回不來。直接零售?耗費的人力、財力、運輸成本都是一筆大支出,更是一筆虧本買賣。怎麼才能將損失降到最低?這成了農戶和趙昌偉面臨的難題。
不過,事情很快迎來轉機。當得知貴陽市積極組織市屬公辦學校、醫院、機關團體、國有企業開展農產品團銷團購,趙昌偉馬上和另一名駐村幹部對接市城管局、市司法局,最終確定,市城管局採購4萬多斤南瓜,市司法局採購1萬多斤南瓜。
「高坪村的南瓜除了『進食堂』『進機關』,還要進生鮮超市。」趙昌偉打聽到地利生鮮連鎖超市貴陽分公司在幫扶低收入困難村發展地方產業、銷售農產品,助村民增收致富,就與之取得了聯繫,結果雙方均有合作意向。「過幾天他們要來實地查看,會訂購1萬多斤南瓜,運費還不用我們出,農超對接為農戶節約了不少成本。」趙昌偉高興地說,剩餘4萬多斤南瓜,他們正想辦法對接商戶,讓南瓜直通市民餐桌。
高坪村農產品實現團銷團購、農超對接,只是我市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縮短「菜園子」與餐桌的距離,搞活農產品產銷體系和流通體系,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讓老百姓提升幸福感、獲得感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一方面,貴陽市場上本省蔬菜佔有率不高,加上組織化程度低、產銷對接工作不到位,是導致「買菜難、買菜貴」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我市積極開展產銷對接工作,著力縮短「菜園子」與餐桌的距離。在推動團銷團購方面,2017年,全市已有60%的市屬公辦學校、醫院、機關團體、國有企業開展農產品團銷團購。在產銷對接方面,我市與省內各市州發展訂單農業,減少市場流通環節和損耗成本。
另一方面,流通環節多、冷鏈物流體系不完善等增加了農產品成本,導致終端個體經營定價高。對此,我市增強配送能力,完善菜籃子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提高物流集散能力——
組建標準化配送車隊。2017年,我市成立貴陽市駒馬惠民物流有限公司,及時精準響應市場需求,科學合理利用配送資源,開展食品、果蔬、酒類、快遞等服務。目前,已投入運營車輛近70臺,為京東、順豐、地利生鮮等提供服務,今年以來獲得物流收入1000餘萬元。
建設農產品冷鏈體系,目前已建成雲關冷鏈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農產品冷庫項目。今年上半年,我市新增冷庫庫容5.2萬噸,冷庫庫容佔全省冷庫總體保有量的41%,在全省冷鏈體系中處於集散分撥中心的地位。
通過多管齊下,「菜園子」與餐桌的距離得以真正縮短,農產品產銷體系和流通體系得以真正搞活,農產品流通成本得以真正降低,讓市民吃上了「平價菜」。
本報記者 庭靜
(《農產品直達餐桌 農民市民得實惠》由貴陽日報為您提供,轉載請註明來源,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