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地見證青島農業大變化:糧食產量翻倍漲 富了農民滿了餐桌

2020-12-18 信網

信網9月19日訊 在第二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即將到來時,田間地頭已有一片馥鬱。早收的穀子已經上了生產線,變成香糯的食物被端上了市民的餐桌;滴灌下的玉米扛得住大旱的天氣,金黃色的玉米粒漸漸結滿棒谷;大棚裡的瓜果收了一季,緊接著續上食用菌,既保了土壤也豐富了收成……青島氣候條件適宜多種作物生長,糧食作物種類豐富,除了糧食類作物,不同品類的農副產品也多了起來。米袋子滿、菜籃子鮮、果盤子甜、奶瓶子香,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持續增強,受益的不僅是辛勤勞作的農民,也讓百姓的餐桌變得豐富。

不怕「小」 小產出精細化也能鼓了農民錢口袋

一間小小的車間,一組小小的機器,生產出來的是一袋袋小包裝的小米。沒脫殼的穀子倒入及其中,不一會兒就能變成金黃色的小米;裝進鍋裡熬煮半個小時,就能喝上一碗漂著米油的小米粥,兒時味道就這樣從高志勇的馥谷園裡飄了出來。

來源:信網

位於膠州市洋河鎮的馥谷園佔地500畝,從面積上來說並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大的馥谷園如今已經實現了生態循環。園區的玉米秸稈全部青儲,園子裡飼養的羊過腹把秸稈轉化成有機肥料,土壤的有機質不斷提升,產出來的小米自然甘香可口。

從田間到餐桌,銷售終端一直是困擾農民增收的一大難題。但對高志勇來說,「銷售難」在他種下穀子的時候就已經解決,「小米的訂單在剛開始種的時候就來了,等到收割加工的時候早就供不應求了。」高志勇說,如今他要把工夫下在增質增產上,還要根據客戶需求研發附加值更高的產品。

來源:信網

同樣不怕收穫「小」的還有萊西姜山兄弟家庭農場。經過農作物的合理輪作,每年的不同季節農場都有不同的收成。現在,地裡的春茬花生再有十天就能收穫,麥茬和土豆茬的花生也長勢喜人,村裡的農戶都盼著今年的花生能買個好價錢。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如今花生的播種和收割都可以靠農機設施完成。姜山兄弟家庭農場裡種的是高油酸花生,大部分被用於生產花生油。「個頭小的花生一樣不愁賣,我們自己分揀、加工、儲存,在網上點對點直接賣出去,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姜山兄弟家庭農場的負責人介紹說,高油酸花生對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很大好處,而這些小花生因為口味甜香,在市場上也深受消費者的喜歡。

要做「大」 有試驗有推廣就能有大豐收

一個是山東大學哲學專業的學士,一個是大連理工大學MBA碩士,劉青波夫妻在2017年回到老家膠州裡岔,兩年的時間就把地瓜產業做大了。

大,說的不是地瓜的個頭,而是夫妻倆把原來只有兩條生產線的薯幹加工產發展到如今的行業知名品牌,「倒薯第一」就是其中之一。產品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產品銷售模式,在傳統實體銷售渠道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電商業務的合作發展。目前,旗下產品已入駐京東、淘寶、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並與蘇寧自營、春播網等電商平臺合作,同時與與各地電商團隊、微商建立銷售合作,以一件代發的模式服務於全國各地的銷售代理商。可以說,劉青波兩人在起點就走在了眾多同行的前面。

銷售做得好,根源是產品品質出眾。在裡岔鎮的甘薯試驗區裡,種植模式和適應性試驗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種植時間的早晚、種植的深淺度、是否覆膜、灌溉方式等眾多影響因素都是試驗內容,目的就是要找出產量高、口味好的地瓜,再加工後送上市民的餐桌。

在距離甘薯試驗區不願的小麥玉米連作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基地裡,農業科技的研究也正在進行。半產高效輪作技術研究、耕層容量擴增與持續保持的簡化高效輪耕技術研究、小麥—玉米水肥一體化試驗示範……所有的研究都是為了實現農作物優質高產,既豐富了人們的餐桌,也裝滿農民的錢口袋。青島市農機中心農技處李松堅處長告訴信網,新中國成立之初青島的玉米畝產還不到50公斤,而如今在這同一片土地上,已經取得過畝產超過1100公斤的大豐收。

來源:信網

輪作種植模式也在膠州的益菇園食用菌合作社裡得到了推廣。這裡試驗成功蔬菜大棚輪作草菇新模式,在蔬菜大棚夏季悶棚閒置時段提供輪作草菇技術,為大棚種植黃瓜、西紅柿、草莓提供夏季增收的途徑,也為蔬菜大棚提供改良土壤、抑制連作障礙提供了高效、環保的解決方案。

來源:信網

來源:信網

「小」見「大」 百姓餐桌照映七十年農業進步

一頭要保護好國家的「米袋子」,一頭要豐富老百姓的「菜籃子」;一頭是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一頭要保證市民餐桌質優價廉。新的時代背景下,農業農村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百姓要吃得香,農民要富起來,農業科技要搞得好、用得上。

新中國成立至今,青島已成為全國唯一實現農產品自給有餘的計劃單列市。西海岸新區的琅琊海青茶、即墨的白廟芋頭、膠州的膠州大白菜、萊西的店埠胡蘿蔔,以及平度的蟠桃大姜、大黃埠櫻桃番茄、姜家埠大蔥、大澤山葡萄、舊店蘋果、祝溝小甜瓜、大黃埠西瓜在2017年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從1949年全市糧食單產每畝57公斤、總產73萬噸到2018年全市糧食單產每畝430公斤、總產310萬噸,七十年的時間裡,青島的糧食生產步步高,畝均單產增長7.5倍,總產增長4.2倍。

來源:信網

2012年至今,青島的糧食生產進入綠色高質量發展階段,圍繞糧食綠色高質量發展率先開展滴灌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綠色生產技術研究與推廣,糧食生產進入用地養地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無論是米袋子、菜籃子,還是果盤子、奶瓶子,從餐桌上的變化能看得出農業科技的進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夏風掀開立秋的面紗,也奏響了收穫的旋律。田野裡、大棚中,滿目金黃,瓜果飄香,這是對辛勤勞作的農民最好的回饋,也續上他們對來年收成的滿懷希望。 信網首席記者 於曉

[來源:

信網

編輯:光影]

相關焦點

  • 中國糧食生產重心在北移:播種面積北漲南降,黑豫魯糧食產量佔全國3成
    2020中國大陸各省份糧食生產狀況詳情/搜狐城市製圖 對比2000年和2020年各省糧食產量佔當年全國總產量的比重,可以直觀體現各省糧食產量貢獻度的變化趨勢
  • 如何處理農業糧食安全與提高農民收入的關係?讓農民安心種田?
    如何處理農業糧食安全與提高農民收入的關係?讓農民安心種?此題貌似一個農業專家的研究課題,意在揭示農業,農村,農民內在的深層次問題,有點大。透過現象看它的本質,其實這是一個專注時髦詞彙,重在使用書面語言而不切實際,譁眾取寵子虛烏有的所謂問題。
  • 雲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這5年:農業強、雲品香、農民富!
    具體表現為以下5個方面:一、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全面提升●全省共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5239萬畝,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093萬畝。糧食產量多年保持全國第14位,今年產糧1896萬噸,產量、單產都創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
  • 2019糧食產量「好嗨呦」
    吉林省扶餘市三駿鄉劉杭糧庫門前的馬路上,賣糧車隊排起了長龍,農民們手捧黃澄澄的玉米,難掩糧食大豐收後的喜悅;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水槎鄉茶園村,農民們駕駛著收割機忙著收割中稻;安徽省廬江縣白湖鎮梅山農業合作社員工正趕著好天氣晾曬稻穀……
  • 觀點丨精彩「十七連豐」見證大國農業奮進的姿態
    「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不吃飯就不能生存,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
  •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農業院士專家呼籲,用科技讓農民富起來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等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解讀時,都提到了這樣一個重要觀點:種子是農業的「晶片」。 無論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還是農民增產增收,都必須將打造好農業「晶片」,才能牢牢把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手裡。提到農業,大部分不太會聯想到高科技,認為就是件辛苦活兒。其實不然,農業本就應該是一個科技含量很高的產業。
  • 美國耕地比中國多,為啥糧食產量不如中國?
    其實,我國農民也並非不懂得耕地要休養生息,只是田地休養生息就不能長糧食了,國內糧食產量就要滑坡,無法滿足14億人口日益增長的糧食問題。而美國農民40%的收入都來自於政府的補貼,這是美國農業碾壓世界的獨門利器。所以,美國的很多耕地才能得到休養生息。第三,中國農民的種地水平在提高,化肥、良種、殺蟲劑、農業科技等都廣泛用到了農業生產中去。
  • 【新發展格局下的大國三農】糧食產量十六連豐之後 中國為何還要大...
    2020年,中國糧食產量將連續第6年超過1.3萬億斤,產能再上一個新臺階。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魏百剛指出,今年全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產量將達到歷史最好水平,這也是連續第十六個豐收年。
  • 央視專訪袁隆平:中國糧食是不夠吃的 農民不種糧食就麻煩
    2農民不種糧食就麻煩,問題很大,我總是很擔憂的。 3我們的農民現在青壯年很少去搞農業,都是老年人、婦女,叫作「婦老農業」,婦女和老年人,年輕人都不搞農業去了。
  • 種糧農民注意:今年開始農民糧補迎2大「變化」,糧食補貼有變?
    不過現在不一樣了,近些年來國家鼓勵農民種植,只要農民符合規定就可以領取到相應的糧補。2020年農民糧補迎來了2大「變化」,事關所有農民的利益,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至於什麼是糧補,其實顧名思義就是對糧食的補貼。一般來說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補貼,另一種則是對於特定農作物的補貼,例如玉米、小麥、棉花等農作物。
  • 中國農民在減少,農產品為什麼能增加?
    上周二,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今年夏糧產量增長0.9%,早稻增長3.9%,同期夏糧和早稻合計比上年增產45億斤。夏糧早稻產量雙增長,為全年的糧食穩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近年來中國糧食總產量連創新高,2019年糧食產量達到66384萬噸,創歷史新高。
  • 中國每年糧食損失浪費量相當於2億畝耕地產量(圖)
    產糧越多,損耗越大!前不久,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透露,我國糧食從生產出來到擺上餐桌的過程中,每年浪費掉了上千億斤,大約相當於2億畝耕地的產量。其中農戶存糧因為設施簡陋,缺乏技術指導服務,以及因蟲、黴、鼠、雀造成的損失達400億斤以上。
  • 中國農民在減少,農產品為什麼能增加?看看老農怎麼說!
    近期以來,糧食安全問題被多次強調,但中國農業形勢、糧食形勢到底怎麼樣?答案來了。 上周二,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今年夏糧產量增長0.9%,早稻增長3.9%,同期夏糧和早稻合計比上年增產45億斤。夏糧早稻產量雙增長,為全年的糧食穩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長沙:唱響「協奏曲」 逐夢「強富美」
    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在長、望、瀏、寧近萬平方公裡的廣袤田野上,「強富美」的鄉村願景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農業更強 端牢「飯碗」,吃得飽還吃得好 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必須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 農業強了 農村美了 農民富了——平涼市崆峒區「十三五」成就巡禮...
    農業強了 農村美了 農民富了——崆峒區「十三五」成就巡禮農業農村篇平涼日報記者 魏麗這是砥礪奮進的五年。全區一產增加值年均增速達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5%。農業農村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勝利完成、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明顯提升、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產業升級、鄉村美麗、農民富足的「三農」發展新格局日趨形成。獲得感:能增收才是真豐收金秋時節,地處崆峒區北部塬區的寨河鄉,成片的全膜玉米進入收穫期。望著顆粒飽滿金燦燦的玉米,該鄉閆灣村村民蘭風智喜笑顏開。
  • 印度:耕地面積比中國還多,為何糧食產量卻不及中國的一半?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糧食總產量依舊是印度的兩倍。自打那以後,中印兩國各自沿著自己的農業道路往前走,印度經歷了兩次所謂的「綠色革命」。中國也長期把農業視為重要任務,每年的一號文件就是關乎三農問題的。但是這兩個國家這麼一路走來,彼此的農業產量的比例始終沒有太大的變化,中國糧食產量始終是印度的兩倍。
  • 2019年西藏糧食產量105萬餘噸蔬菜產量97萬餘噸
    近年來,隨著設施農業的普及,採摘遊在我區悄然興起,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譁嘰,也叫「澤帖爾」,是藏族手工生產的高級羊毛製品。其編織技術難度大、選料講究、工藝流程複雜,是山南市乃東區澤當鎮獨有的一項手工技藝。近年來,這項古老又獨特的技藝在市場經濟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 構築「糧食均衡安全」的新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很多麵粉廠很無奈地守著附近大堆的小麥,卻跑很遠費心費力釆購可以滿足商品化的優質小麥。未來,小麥市場品種、質量價差將進一步拉大,優質優價現象更為突出。一個超級飽和的糧食市場,在市場化條件下,對種糧農民來說,是助農還是害農?連續多年國庫都超儲情況下,再繼續增加生產,對國家和農民都必然是災難。糧食戰略做反了,就要出大問題。經濟的問題、生態的問題、社會的問題、穩定的問題,都將接蹱而來。如果三大主糧的超飽合高位庫存不能消解,糧食收儲的市場化改革,就一定會因為市場行情惡化而葬送改革。最終走向改革初衷的反面。
  • 人民日報頭版點讚曲阜等地保糧食安全:強產業穩鏈條,優質產品供得上
    糧食生產穩字當頭,今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281萬噸,比2019年增加120.8萬噸。夏糧產量再創歷史新高,早稻生產也扭轉了連續7年下滑的態勢,總產量達2729萬噸,比2019年增加102.8萬噸。據農業農村部消息,秋糧豐收也已成定局。我國農業連年豐收,糧食儲備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齊心協力保能源。
  • 今年糧食收購價格上漲 豐收後的糧食怎麼賣
    今年對農民來說,或是個豐產又豐收的好年頭。不僅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秋糧的收購價格也比去年漲了。今年糧食市場交易情況如何,豐收後的糧食怎麼賣,種糧食的農民收穫又如何?糧食收購價格穩中有漲稻穀、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價格的收購價格均有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