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9月19日訊 在第二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即將到來時,田間地頭已有一片馥鬱。早收的穀子已經上了生產線,變成香糯的食物被端上了市民的餐桌;滴灌下的玉米扛得住大旱的天氣,金黃色的玉米粒漸漸結滿棒谷;大棚裡的瓜果收了一季,緊接著續上食用菌,既保了土壤也豐富了收成……青島氣候條件適宜多種作物生長,糧食作物種類豐富,除了糧食類作物,不同品類的農副產品也多了起來。米袋子滿、菜籃子鮮、果盤子甜、奶瓶子香,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持續增強,受益的不僅是辛勤勞作的農民,也讓百姓的餐桌變得豐富。
不怕「小」 小產出精細化也能鼓了農民錢口袋
一間小小的車間,一組小小的機器,生產出來的是一袋袋小包裝的小米。沒脫殼的穀子倒入及其中,不一會兒就能變成金黃色的小米;裝進鍋裡熬煮半個小時,就能喝上一碗漂著米油的小米粥,兒時味道就這樣從高志勇的馥谷園裡飄了出來。
位於膠州市洋河鎮的馥谷園佔地500畝,從面積上來說並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大的馥谷園如今已經實現了生態循環。園區的玉米秸稈全部青儲,園子裡飼養的羊過腹把秸稈轉化成有機肥料,土壤的有機質不斷提升,產出來的小米自然甘香可口。
從田間到餐桌,銷售終端一直是困擾農民增收的一大難題。但對高志勇來說,「銷售難」在他種下穀子的時候就已經解決,「小米的訂單在剛開始種的時候就來了,等到收割加工的時候早就供不應求了。」高志勇說,如今他要把工夫下在增質增產上,還要根據客戶需求研發附加值更高的產品。
同樣不怕收穫「小」的還有萊西姜山兄弟家庭農場。經過農作物的合理輪作,每年的不同季節農場都有不同的收成。現在,地裡的春茬花生再有十天就能收穫,麥茬和土豆茬的花生也長勢喜人,村裡的農戶都盼著今年的花生能買個好價錢。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如今花生的播種和收割都可以靠農機設施完成。姜山兄弟家庭農場裡種的是高油酸花生,大部分被用於生產花生油。「個頭小的花生一樣不愁賣,我們自己分揀、加工、儲存,在網上點對點直接賣出去,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姜山兄弟家庭農場的負責人介紹說,高油酸花生對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很大好處,而這些小花生因為口味甜香,在市場上也深受消費者的喜歡。
要做「大」 有試驗有推廣就能有大豐收
一個是山東大學哲學專業的學士,一個是大連理工大學MBA碩士,劉青波夫妻在2017年回到老家膠州裡岔,兩年的時間就把地瓜產業做大了。
大,說的不是地瓜的個頭,而是夫妻倆把原來只有兩條生產線的薯幹加工產發展到如今的行業知名品牌,「倒薯第一」就是其中之一。產品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產品銷售模式,在傳統實體銷售渠道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電商業務的合作發展。目前,旗下產品已入駐京東、淘寶、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並與蘇寧自營、春播網等電商平臺合作,同時與與各地電商團隊、微商建立銷售合作,以一件代發的模式服務於全國各地的銷售代理商。可以說,劉青波兩人在起點就走在了眾多同行的前面。
銷售做得好,根源是產品品質出眾。在裡岔鎮的甘薯試驗區裡,種植模式和適應性試驗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種植時間的早晚、種植的深淺度、是否覆膜、灌溉方式等眾多影響因素都是試驗內容,目的就是要找出產量高、口味好的地瓜,再加工後送上市民的餐桌。
在距離甘薯試驗區不願的小麥玉米連作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基地裡,農業科技的研究也正在進行。半產高效輪作技術研究、耕層容量擴增與持續保持的簡化高效輪耕技術研究、小麥—玉米水肥一體化試驗示範……所有的研究都是為了實現農作物優質高產,既豐富了人們的餐桌,也裝滿農民的錢口袋。青島市農機中心農技處李松堅處長告訴信網,新中國成立之初青島的玉米畝產還不到50公斤,而如今在這同一片土地上,已經取得過畝產超過1100公斤的大豐收。
輪作種植模式也在膠州的益菇園食用菌合作社裡得到了推廣。這裡試驗成功蔬菜大棚輪作草菇新模式,在蔬菜大棚夏季悶棚閒置時段提供輪作草菇技術,為大棚種植黃瓜、西紅柿、草莓提供夏季增收的途徑,也為蔬菜大棚提供改良土壤、抑制連作障礙提供了高效、環保的解決方案。
「小」見「大」 百姓餐桌照映七十年農業進步
一頭要保護好國家的「米袋子」,一頭要豐富老百姓的「菜籃子」;一頭是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一頭要保證市民餐桌質優價廉。新的時代背景下,農業農村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百姓要吃得香,農民要富起來,農業科技要搞得好、用得上。
新中國成立至今,青島已成為全國唯一實現農產品自給有餘的計劃單列市。西海岸新區的琅琊海青茶、即墨的白廟芋頭、膠州的膠州大白菜、萊西的店埠胡蘿蔔,以及平度的蟠桃大姜、大黃埠櫻桃番茄、姜家埠大蔥、大澤山葡萄、舊店蘋果、祝溝小甜瓜、大黃埠西瓜在2017年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從1949年全市糧食單產每畝57公斤、總產73萬噸到2018年全市糧食單產每畝430公斤、總產310萬噸,七十年的時間裡,青島的糧食生產步步高,畝均單產增長7.5倍,總產增長4.2倍。
2012年至今,青島的糧食生產進入綠色高質量發展階段,圍繞糧食綠色高質量發展率先開展滴灌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綠色生產技術研究與推廣,糧食生產進入用地養地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無論是米袋子、菜籃子,還是果盤子、奶瓶子,從餐桌上的變化能看得出農業科技的進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夏風掀開立秋的面紗,也奏響了收穫的旋律。田野裡、大棚中,滿目金黃,瓜果飄香,這是對辛勤勞作的農民最好的回饋,也續上他們對來年收成的滿懷希望。 信網首席記者 於曉
[來源:
信網編輯: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