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小賢爸爸育兒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自從孩子上了學,家長都都孩子的學業非常傷心,但喜歡學習的孩子總在少數,剩下的孩子在學習上卻是讓父母頭疼不已。
就單單說孩子的課業輔導,網絡上這類段子層出不窮,隔著屏幕都能看出家長的血壓直線上膘,有多少父母被出病來。
有家長說:
「孩子學習總是不專心,平時好好的,只要一坐下來學習,就總是事兒特別多,又是上廁所又是喝水,再不就是哪裡有聲音影響他了。但是一到看電視的時候,有特別專注,這時候你跟他說啥,他都老僧入定,好像什麼都聽不見,不會給你任何回應。」
同樣作為家長小賢也有這方面的問題,卻是是很讓人來氣。
出現這樣的問題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分心是本能,而在如何培養孩子專注力時,很多家長都存在著一些誤區。
哈佛大學一項關於專注力的著名實驗
這項哈佛著名的實驗是由克裡斯·查布利斯和丹尼爾·西蒙斯提出,叫做「看不見的大猩猩」。
丹尼爾他們主要研究的方向是視覺注意力和意識的關聯,兩人以康奈爾大學加收奈瑟早年的一項研究為基礎,設計出了新的研究。
首先他們讓6名學生分為兩隊,一隊穿白色T恤,一隊穿黑色T恤,白隊之間互相傳球,黑隊之間互相傳球,兩隊隊員混在一起,邊傳球邊來回穿插走動。
丹尼爾將這段錄好的視頻播放給被試看,並要求被試觀察視頻中白衣服的人共傳了幾次球。
在觀看完視頻後,調查者會向被試提出一系列問題。
問題1:「白衣服的人共傳了幾次球?」
問題2:「有注意到其他不尋常的事物嗎?」
問題3:「有注意到背景有幾臺電梯嗎?牆上有有 幾個『S』標記?」
問題4:「是否在視頻中看到一隻大猩猩走過?」
這項調查顯示,在被試中只有32.8%的參與者有注意到大猩猩的存在,更多的人都子關注白衣服的人的傳球次數。
對於這樣結果研究者們提出疑問「是什麼讓大猩猩成為隱形的呢?」。
答案是:這種感知上的失誤是源於對意料之外的事物缺乏注意力,形成的「不注意視盲」。
通過實驗對孩子注意力的啟發
我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孩子分心是正常的心理相信,比如說孩子看電視專心,因為孩子對電視內容非常感興趣,專心投入在劇情中,因此對於外界穿插進來的元素是具有屏蔽性的。
而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不專心,是因為孩子雖然坐在課本前,但是注意力卻是不在的,因此外界的一點點幹擾都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因此在培養孩子注意力時,不是嚴防死守,讓孩子天天坐在書本前幾個小時就是鍛鍊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真正聚精會神的學習的表現,應該是忘記時間的。在完成一件事情時心無旁騖,忘記時間,忽視身邊的幹擾,當完成後可以舒緩注意力緩解大腦。
知道孩子注意力的有效時間,合理安排學習任務
每個人的專注力都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年齡專注力也是不同的。
3歲:3歲孩子的專注力大約可以保持在5分鐘左右。
6-12歲:孩子在這一階段的成長是很快的,在專注力上也有所進步,至少在10分鐘以上。
15歲以上:孩子長到這一年齡階段,注意力也就本上可以與成年人相當,越保持在20-25分鐘。
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按照相應的有效時間,制定培養方案,給孩子創造一個較為安靜的環境,根據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獨立研究完成一項任務,家長儘量不要去打擾孩子,中斷孩子的注意力。
增加孩子的學習興趣,在在孩子完成學習小目標時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和稱讚,讓學習在孩子的心理分類中不被分到負面的情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