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限度降低妊娠風險
——省婦幼保健院成功搶救一例危重產婦的思考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宜秀萍
前不久,「新甘肅」報導了甘肅省婦幼保健院成功搶救一例危重產婦的新聞,不少讀者在為醫務人員點讚的同時,也心生疑惑:「是什麼引起了產婦出血?」「為什麼不能預判?」「怎樣才能防患未然避免風險?」……針對這些疑問,省婦幼保健院婦科急診科副主任左坤表示,這次「生死大搶救」雖然成功,但也提醒人們,要關注我省基層孕產婦管理狀況。就目前來看,科學評估妊娠風險、加強孕產婦健康管理、完善孕產婦急救網絡、加強雙向轉診等方面,仍是我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短板,只有補齊了這些短板,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母嬰安全。
據介紹,2月3日,39歲產婦馬布亞在臨夏一衛生院順產分娩後不久,突發產後大出血,奔波3小時緊急轉入省婦幼保健院,此後半個月內馬布亞經歷兩次手術,幾經波折,最終化險為夷。
「產婦轉運之前,沒有人跟我們聯繫,當時看到血止不住,就直接用救護車送到我們醫院了。」左坤表示,類似的情況經常發生,2018年,省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共收治危重症患者3471例,其中,絕大多數是來自省內各地的高危孕產婦。
這些孕產婦大多自我保健意識較差,沒有按規定及時進行產檢。特別是一些高齡孕產婦因為有過順產分娩的經歷,對定期產檢有所疏忽,導致一些風險沒能提前預判防範。
左坤介紹,按照全省母嬰安全行動計劃要求,開展助產技術服務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都要對妊娠風險篩查為陽性的孕產婦進行妊娠風險評估分級。這一評估,是對懷孕至產後42天的婦女進行妊娠相關風險的篩查、評估分級和管理,及時發現、幹預影響妊娠的風險因素,可有效保障母嬰安全。按照規定,每位孕產婦的保健手冊都按照「綠、黃、橙、紅、紫」5種顏色進行了分級,分別代表風險篩查和評估的不同等級,根據分級,孕產婦進入不同醫院、接受不同服務。
但目前,我省一些基層醫療機構在科學評估妊娠風險方面做得不到位。以馬布亞為例,39歲,第三胎,胎兒又大,這些因素都提示馬布亞有較高的妊娠風險因素,當地衛生院應當建議她去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接受孕產期保健服務和住院分娩,如果提前按照風險分級管理,就會大不一樣。
左坤建議,35歲以上的備孕婦女,孕前應認真做好各項檢查;高齡孕婦還要對身體各臟器功能進行評估,有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基礎疾病的孕婦,更要提前做好防範準備。
近年來,為了提升基層醫院婦產科技術力量和救治能力,我省做了大量工作。2017年,省衛健委認定省人民醫院、省婦幼保健院、蘭大一院、蘭大二院作為省級中心,分片承擔轄區危重孕產婦的救治、會診和轉診工作,並對下級救治中心開展技術指導和雙向協作,組建了全省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區域協同救治網絡。同時,認定省婦幼保健院為全省婦產科、兒科、新生兒重症救護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前不久,省緊急醫療救援中心與省婦幼保健院籤訂協議,共同加強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區域協同救治網絡建設,進一步提升轉運效率和救治成功率。
左坤表示,當前,我省危重孕產婦區域協同救治網絡已經建立起來,今後需要進一步強化完善網絡建設管理,推動其規範高效運行,通過風險篩查、預警評估與分級分類管理,真正做到「重心下移、關口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