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浙江廣電集團等出品,浙江衛視承制的神話題材動畫片《大禹治水》在央視一套、少兒頻道及浙江衛視等平臺播出。
該片以中國上古傳說「大禹治水」為藍本,講述了「大禹」臨危受命,帶領百姓與大洪水抗爭巧治水患,並在追夢中成長為民族英雄的故事。大禹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個英雄,他身上所具有的創新精神、堅毅不拔的奮鬥勇氣與家國情懷使得他被反覆述說。
回溯創作歷程,《大禹治水》編劇、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李向民認為,此片是「文化自信」的較好範例。《大禹治水》的前期調研就用了很多功夫。在總局領導帶領下,《大禹治水》項目主創團隊曾深入多地採風,先後前往陝西、安徽、河南、四川、山西、青海六個省份進行三輪調研,為創作積累了大量資料和素材。
《大禹治水》探討會現場
5月29日,該片在京召開了項目研討會,研討會由浙江廣播電視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華宣飛主持。現場,專家學者及領導們也對《大禹治水》的創作進行了探討。
中國動畫學會會長餘培俠以「用意、用情、用景」為關鍵詞表達了對《大禹治水》的肯定。在餘培俠看來,中華傳統文化無論是神話故事還是民間傳說,都是國產動畫天然的寶庫,也是打造國產動畫最優質的基因。他在90年代的時候曾經製作了《中華五千年歷史故事》,十多年前,餘培俠也與大連動畫公司策劃製作了一部《大禹治水》,最後因為資金的問題沒有上院線。他認為,大禹是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歷史英雄。而最新版的《大禹治水》用了很多高科技,讓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實現了「對話」,並構建起了神話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溝通,文學語言與動畫語言的融合。
研討會上,針對《大禹治水》的故事立意,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陸地認為,《大禹治水》恰恰通過「三個關係」詮釋、展現了「三種情懷」,並實現了「四種傳遞」。所謂「三個關係」是指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和人與家庭的關係——這「三個關係」構成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框架;通過這三個關係,體現了「三種情懷」:英雄情懷、家國情懷、史詩情懷;「四種傳遞」則表示作品本身傳遞出的知識、精神、情懷與愉悅。《大禹治水》在為青少年帶來知識的同時,也帶來快樂、帶來了更多審美愉悅。
《大禹治水》劇照
產傳承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則引用歐洲神話傳播的例子,點明《大禹治水》是用創新動畫形式,來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他認為,神話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和文化遺產,神話的傳播對「國家文化向世界傳播」有意義,而「國家文化傳播」對世界文化建設有意義。因此,神話故事改編創作不僅是中國文化自信走向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共建世界文化「大觀園」的重要構成。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在研討會上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領域曾經對西方文化傾注了過多關注,對傳統文化關注過少。而近年來的「傳統文化熱」、「國學熱」,恰恰反映了人們對傳統文化關注的回潮。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並於2017年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廣電總局也據此開展「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工程」。《大禹治水》是該工程下第一個完成的項目。
同時,高長力司長也以《大禹治水》為經典案例,總結了幾個重要經驗「關鍵詞」:首先是「文化瑰寶」:中國許許多多傳統民間神話故事蘊含了很多方面的價值,包括民族文化價值、審美的價值,都是影視創作豐富的源泉,這是一塊以往被忽視的瑰寶。
《大禹治水》劇照
其次是「民族精神」,諸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傳統神話故事,反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一種永不屈服的抗爭精神,值得所有創作者謳歌。此外是「時代意義」——在他看來,一個神話故事必須富有當代價值才有傳播意義。只有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意義,才能不斷推動中華文化的現代化:「讓傳統湧起時代浪花」。《大禹治水》的時代意義在於,那時候是治水,現在是治國。一部鮮活的當代中國的百年歷史,就好像「大禹治水」過程一樣,走過彎路,有過教訓,但最終還是通過不斷努力走上正軌,也為後世留下了啟迪。
最後是「世界需求」,與其他神話故事題材一樣,《大禹治水》這類中國傳統神話題材作品其實具有廣泛的「國際群眾基礎」。它們反映的人類社會共同發展規律,反映的關於世界和諧、和平的情感,不僅具有世界意義,更具有國際傳播價值。另外,《大禹治水》也有很大的提高空間,高司長勉勵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工程的一系列作品,在藝術上追求精益求精,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