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是十三 編輯|欣欣
01
安靜的辦公室突然傳來一陣爭吵聲,接著聲音逐漸變成了哭腔,這是發生什麼事了?
原來是同事楊楊在負責一個活動時,因為獎品數量準備不充分,導致很多參加活動的用戶沒有領到獎品,於是被用戶投訴說公司是騙人的。不僅活動效果不好,還對公司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
領導當然很不滿意,於是把楊楊叫過去,說了她一頓,讓她好好反思,寫份總結上交。
楊楊為了這個活動其實挺賣力的,有時為了寫好一個文案,加班到深夜,從不敢怠慢和用戶的任何互動;物料都是自己親手準備的,犧牲了自己不少休息時間。
想到自己這麼辛苦,最終卻因為一點失誤就被狠狠否定了,楊楊覺得領導是在故意針對自己,頓時委屈上頭,直接在辦公室哭了起來。
領導被嚇住了,愣在原地不知道該怎麼辦。領導本來是想好好培養楊楊的,但是經過這件事後,再有重要任務,領導怕是再也不敢交給她了。
楊楊平時就是一個特別敏感的人,內心戲特別豐富,別人不經意間的一舉一動,好像都能牽動她的情緒。這樣的性格說好聽點是共情力強,但實際上會讓身邊的人特別累。
例如,看到其他同事曬了聚餐的照片,楊楊就會私底下琢磨是不是自己什麼地方做的不對,被「孤立」了,實際上不過是大家在外面遇到了就順便吃個飯而已。例如,在向領導匯報工作時,如果領導稍微搖搖頭,楊楊就會害怕,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好,導致下一次再向領導匯報時戰戰兢兢,有話不敢說。
敏感情緒積壓在心裡,久而久之,就會積累爆發,這不,這次在面對領導的責問時,楊楊終於控制不住,在辦公室裡哭訴起來。
在職場中,適度的敏感,或許可以讓自己抓住機遇;但是過度的敏感,卻是收割職業發展的鐮刀。因為人一旦過度敏感,就會讓自己陷在無意義的情緒內耗中,不再能有足夠的精力去處理複雜的工作。
作家渡邊淳一創造了一個詞,叫做「鈍感力」,建議人們不必那麼敏感,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都可以「遲鈍點」。
正如周鴻禕所說:「人在年輕的時候,還是應該遲鈍點,讓自己的心變得粗糙點,能夠承受各種錘鍊和痛苦。」
02
我想起了另一個同事小凡,她剛來上班的第一個工作內容,是調度各個部門的主管進行崗位梳理,沒想到一開始就「出師不利」。
她第一個找的是生產主管。生產主管平時管理一大群一線員工,所以風格比較簡單粗暴一點,一聽到小凡的要求,馬上就懟了一番:「我們忙生產都忙不過來了,還得天天應付你們這些無用功。」
我們知道後,特別擔心小凡有想法,就想著去安慰安慰一下她。沒想到小凡只是無奈笑笑:
「我沒有那麼脆弱,而且我是不會介意的。第一,生產主管肯定不是針對我這個人,因為我們是第一次見面,不可能有什麼過節;第二,他對這項工作這麼牴觸,說明這項工作可能有問題。我應該做的,是找出這項工作被牴觸的原因,而不是沉浸在負面情緒裡。」
拋開負面情緒的小凡,一心尋求解決方案。她通過調查了解到,在最近這一年多的時間裡,由於人員流失頻繁,這項工作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好幾個管理人員。而且因為沒有統一的模板,每個接手的人都做了一套不一樣的模板,所以只能不斷地讓大家重複去做工作。
於是小凡就制定了一個統一模板,給各個部門進行了培訓,同時將梳理後的文件按照部門分類整理後,上傳到公司系統裡,讓大家自由查看,有變更時也不用重新做,只需直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就可以了。這樣一來,減輕了大家不少工作量,小凡也因此得到認可,獲得了晉升。
如果小凡是個內心敏感的人,估計早就已經陷入「無辜被懟」的負面情緒裡了;但正是小凡的「心大」,才讓她可以跳出情緒,發現問題所在,不僅獲得領導的認可,還讓自己快速成長。
03
在職場中,讓自己遲鈍一點,不要總是陷進情緒裡不可自拔,這樣才能讓自己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精進工作上。
渡邊淳一說:「鈍感是讓人身上的才能發揚光大、開花結果的最大力量。」那麼我們要怎樣培養自己的鈍感力呢?
1、ABC情緒管理法
很多時候,某件事情對我們情緒的影響(C),是由我們的態度造成的(B),而不是事情本身(A)。
例如文章開頭提到的楊楊,如果在面對領導的批評時,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認為領導是在教自己如何避免下次再出同樣的錯,而不是故意針對自己,那麼她就不會當著領導的面哭訴,而是快速去復盤整個活動的經過,看看到底是哪一步出了問題,警醒自己下次不要再犯,讓自己快速進步。
所以我們要回歸事件本身,給自己的情緒安裝一個調節閥(B),客觀去看待事件本身,而不是讓情緒主導了自己的行為。
2、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理性看待他人評價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都有自己的不足之處,但是很多人無法接受自己不夠完美,總是很在意他人的評價。如果他人的評價是負面的,就會讓自己陷入焦慮。
例如老闆搖搖頭,就懷疑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足不能讓老闆滿意?例如同事撇開自己跟別人說笑,就懷疑是不是就是自己人際交往有問題,不能與同事融洽相處……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要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正是存在那些不完美,才成為了完整的自己。接納自己是不完美的,是存在瑕疵的,然後努力把所有事情做到最好,就夠了。
3、拉長時間線:這件事10年後還會那麼重要嗎?
回想一下自己在上學時,最窘迫的一次經歷,現在是不是都可以當成笑話在同學聚會上大聲說出來了?
再回想一下,自己剛進入職場時,總是被罵得狗血淋頭的實習生經歷,到現在是不是可以作為經驗拿來指點職場新人了?
再想想,上個月讓你最難過的事情是什麼,現在還會覺得有那麼難過嗎?
把時間線拉長一點,想一想1個月後、1年後,甚至10年後,這件事情對於你來說還有那麼重要嗎?你的情緒還會那麼激烈嗎?如果不,為什麼要讓當下的自己困在裡面呢?
關於作者:我是十三,熱愛寫作90後一枚,人生多迷惘,只想做個有趣的人,過有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