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身邊的朋友們都是在談論孩子開學的事,言語之間難掩喜悅之情,但又有些不舍和擔心。
當然還有很多人在議論「幼兒園禁止小學化」的話題,讓那些堅持「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煩悶不已。
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在幼兒園就能打下足夠牢靠的基礎,到時候就能儘快適應小學的節奏。
這種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是也要看清楚:
在幼兒園裡把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都學了,看似是讓孩子贏在了起跑線,其實並不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
3 、4歲左右的孩子,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開始對身邊的食物感興趣,產生關於形狀、顏色、大小等表面的淺層認識。
《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明確規定:
幼兒的成長要以培養思維為主,讓孩子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所以家長們更應該給孩子在小學前,培養出獨立思考和想像能力,才能為後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今天給大家簡單介紹幾個關於培養思考和想像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家長可以在跟孩子聊天的過程中,提出反常規的問題讓孩子回答,鍛鍊他的想像和思考能力。
比如媽媽說「如果天空下不是雪而是棉花糖,會怎麼樣?」孩子肯定會說「那我就能免費吃到很多棉花糖了!」
然後家長再順勢跟孩子聊「如果吃了很多糖,會有什麼後果呢?」引導孩子順著一個問題發散思維。
在從事一項活動中,當一種東西缺少時,思考有沒有別的東西來替代它。找到的替代物越多,越能表明孩子思維的流暢性。
比如,家長和孩子玩假裝遊戲--醫生和病人。在準備道具時,家長可以故意說「哎呀,醫生沒有針筒了怎麼辦?」
孩子肯定就會去找針筒,當沒有針筒時,他就會找一些其他東西來代替針筒,如筷子,原子筆等。
不管孩子找來什麼,只要他能想得到,能配合你的提問和工作,都要加以肯定和表揚。
我們肯定會給孩子講故事,在講故事時也可以鍛鍊孩子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
家長說一兩句故事,然後讓孩子接一兩句,家長再接下去,如此循環。
不管孩子接得如何,接到哪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接上,邏輯上說得過去就行。孩子接得越快,說明思維越敏捷。
比如媽媽說「有隻小雞出去玩,遇到一隻小狗。」 孩子接著說「小狗嘴裡叼著骨頭。」媽媽說「小雞想和小狗一起玩,但又不好意思開口。」孩子說「那小狗就把自己的骨頭送給小雞,兩個人就成好朋友啦!」
開始的時候,接一句就行,不要太複雜,以免影響孩子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導致他把握不住故事情節,反而增加了續接的難度。
通過觀察一件事物,聯想到類似這種事物形態的另一種事物。家長可以根據事物的多個角度來引導孩子去比喻和聯想。
比如媽媽在收拾屋子的時候,可以把書立起來,問孩子「看現在書的樣子像什麼?」孩子可能說「像窗戶、像蝴蝶、像門」之類的,然後媽媽再把書打開放平,讓孩子想像書的樣子像什麼。
從事物的不同角度讓孩子去聯想,鍛鍊孩子從不同層面看問題的能力,儘管一開始可能有些困難,但持之以恆就會有效果。
家長可以在平時聊天時,多問一些「如果」,來引導孩子思考,開啟他的想像思維。
比如家長可以說「如果一張只能睡兩個人的床要睡十個人,會怎麼樣?」孩子會說「會擠下去,會很熱,會搶被子,會打架。」
家長還可以問「如果房子沒有一扇窗戶會怎麼樣?」孩子可能會說「會很熱,會很黑,會看不到風景。」
讓孩子獨立想出某個場景下可能的後果,鍛鍊孩子的想像和推理能力。
另外還有一些更有針對性的注意力訓練遊戲,通過鍛鍊孩子的視聽感知,提高孩子的理解、反應和轉化能力。
比如鍛鍊反應和專注力的蘿蔔蹲、我是木頭人,還有鍛鍊注意力的舒爾特表格,訓練視覺區辨和廣度的找不同、連線成畫等等,都是很好的日常親子互動遊戲。
順應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進行教育,才能更好的發揮孩子的潛能。
輔助學生素質教育,普及兒童感統訓練,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