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教娃路上遇到阻礙有什麼?
隔代教育必須排上前三。
都說「一山不容二虎」,一旦把「帶娃權」託付給了孩子奶奶或者外婆,以後想要重新管教嘛,說不定自己先被「教育」了。
畢竟在他們眼中,我們那也還是孩子,「孩子」怎麼能帶好孩子?更何況,我們不也是這樣好好被帶大的嗎?啥事都沒有……
但由於種種原因,老人帶娃又確實成為了現今「帶娃黨」的主力。
正是因為有了她們甘願捨棄自己的廣場舞C位、退休後旅遊的生活……來帶娃,我們才能擁有多一些個人時間來工作、生活。
但看著以下情景,子女的身份告訴我們得體諒,媽媽的身份告訴我們,忍不了啊!
「穿什麼紙尿褲,
你們這代人不都是把尿大的」
關於把屎把尿的危害,很多人都聽過不少:
一方面,0-1歲的寶寶,膀胱的儲尿功能非常弱,通過把尿刺激排尿,容易使膀胱括約肌得不到鍛鍊,反而容易尿頻;另一方面,把尿的動作對孩子的髖關節會有異常刺激。還是等各方面發育成熟些,進行如廁訓練比較好。
可我們清楚沒用啊,逃不過咱爸媽不肯:
「紙尿褲不透氣,悶著容易長疹子!」
「你們小時候,不都這樣把尿大的嗎?」
溝通要點:
首先,要令老人安心,我們就要證明有能力把寶寶照顧好:及時給寶寶更換紙尿褲,將屁屁清洗乾淨並塗上護臀霜,儘量避免紅屁屁……
其次,要找值得信服的依據。現在大部分中老年人抖音快手玩得那是一個溜,自然並非食古不化的人,看兒科醫生的時候,順帶問上一句;看到相關新聞,推波助瀾一下:
「爸、媽,看把尿真的不太好,寶寶還小,咱不急,等大點再戒紙尿褲啊……這些紙尿褲,都是特價超便宜囤的,就不用麻煩一直把尿啦……」
孩子白白胖胖才健康,瘦瘦的就是「營養不良」?
有些老人為此可能還會「發散思考」,拋出「寶寶這麼瘦,是不是你的奶水沒營養」「是不是東西吃得不夠」等容易激發矛盾的論斷。
溝通要點:
老人家或許是誤會了「長得好」的標準,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生長發育曲線,只要寶寶的身高、體重在合理範圍內就是合適的。
不要跟別人家的寶寶比,也不要關注某個點寶寶的身高體重,而應該看整個發育趨勢。
而且胖寶寶並不意味著健康,反而可能出現一些問題,比如,由於「負重」較多,可能爬行、走路等大運動發育更晚;出現X型腿、O型腿的風險也更高……
有些老人可能覺得:寶寶光吃奶,幾泡尿就撒沒了,寶寶肯定吃不飽啊~所以迫不及待要給寶寶添加輔食,才剛滿月呢,米湯蛋黃什麼的時不時給寶寶「嘗嘗味」……
溝通要點:
不管怎樣,母乳才是寶寶最理想的食物,這一點我們務必堅持。
至於輔食添加,請告訴他們不要操之過急,寶寶還沒滿6個月,消化功能發育還很不完善,對於固體食物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一般來說,寶寶滿6個月齡時開始添加輔食,最早不要早於4個月。
有些老人過於心疼小孩,想著寶寶牙齒還沒幾顆,當然得給他吃軟軟的食物,甚至會自己先把食物嚼爛了再給寶寶吃;即使寶寶到了10個月、1歲,輔食還是米糊菜泥等各種爛糊糊!
溝通要點:
可以讓老人知道:如果一直都給寶寶吃鬆軟的食物,寶寶的咀嚼能力、消化能力難以得到充分鍛鍊,還可能影響口腔發育,甚至影響學說話呢!
寶寶滿10個月後,基本可以吃硬度相當於香蕉的固體食物了,他的咀嚼能力、消化能力都需要得到相應的鍛鍊。
穿這麼少容易著涼」
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冷」。
剛秋風起,有些老人就給寶寶裹著一層又一層,生怕寶寶受涼感冒,恨不得穿上羽絨,好好的潮童秒變「矮大胖」。
溝通要點:
這其實不能太怪老人家,畢竟,有可能是他們自己怕冷。
所以,我們得讓老人們了解到小嬰兒的體感溫度是不一樣的。寶寶的新陳代謝快,一般按你的體感來添減衣物更合適。
你可以摸摸寶寶的脖子後面,如有溫熱感且不出汗,則代表穿著正合適;摸摸寶寶的後背,如果後背有汗,則表示要減衣了。
其實,這屆「硬核中老年人」,不少人為了帶娃真的付出了很多:
不光要顧自己的崽,還得顧崽的崽;說要「科學育兒」那就學;說1歲前不能放鹽,那就不放……
在我們的後臺,不時也會看到一些奶奶在學習,希望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家人。
所以,不妨給雙方多一點時間,遇到不同的養育觀念,就細心求證,老人家不信服,那我們下次直接問醫生,找專業的文章,總有能達成共識的方法。
所以,大家與長輩之間,有遇到什麼教育理念的衝突嗎?
你有找到什麼好方法?來評論留言,我們一起來參詳參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