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的國文老師是如何教作文的(上)?4個字
語文教師不要把自己當作質量檢測員,而要把自己當作兒童習作的「第一讀者」——在第一時間,用我們的讚美,點燃他們的習作信心。本文系讀《賞/季羨林筆下的美文》讀後思考,今天推送(上)篇。
本文約1300字 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近讀《賞/季羨林筆下的美文》,對季羨林先生豐富的人生經歷有了完整的了解,其人其文堪稱典範,敬仰與懷念之情油然而生。
全書分為記事篇、景物篇、遊記篇、抒懷篇、論說篇,共五輯,48篇文章。書中有不少章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被窩裡打著手電筒看課外書、與同學一起「對抗」珠算老師、校長寫對聯與扇面獎勵,等等。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真正引發筆者思考的是季羨林高中時期國文教師董秋芳先生的作文教學方法。書中這樣寫到「他出作文題目非常奇特,他往往在黑板上寫上四個大字:隨便寫來,意思就是讓學生願意寫什麼,就寫什麼。」
反觀當下的作文教學現狀是什麼樣呢?有人戲言:現在的學生有三怕,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教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已是不爭事實。學生為什麼怕寫作文?
細細想來,原因有二:一命題作文,限定了題目;二規定了字數,中年級300字,高年級400字。這些框框套套無形中會束縛學生的思維,限制了學生的思路,導致找不到話來說。
之前六年級教的有個學生在日記裡吐槽:「我不喜歡試卷上的作文。我一看到作文就不想寫。其實,不是懶,是因為我討厭那些千篇一律的作文標題。」
筆者對此深有同感,某次考試作文題目「媽媽的愛」,一個學生對我說:「老師,某某(他同桌)沒有媽媽,怎麼寫?」
原來,該生還在襁褓中時,媽媽離家一去不回。我深信在這個孩子的生命裡,真的沒有體會過媽媽的愛是什麼味道,如何寫這篇作文呢?我隨即對他說:「可以寫其他親人對你的愛,比如爸爸、爺爺、奶奶等。」
事實上,規定的題目,有時可能適合這部分學生,有時可能對了那部分學生的胃口,有時可能恰恰讓個別學生無事可寫,無話可說。
這樣看來,董秋芳先生的「隨便寫來」,看似漫無邊際,實則恰恰給予了學生自由發揮,自找內容,寫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提供了很多種可能,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寫作的「興奮點」。
如此以來,學生還會找不到內容來寫,還會怕作文嗎?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彰顯了董老師對作文的深刻理解。作文是生命的言說,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感受,不同的興趣話題,不規定題目就是對學生作文的最大解放與鼓勵。
作文達到一定字數似乎是一種約定俗成,學生平時作文時教師規定了字數,每次考試作文也有字數要求。
2011版課標關於小學中高段習作要求中並未看到明確的字數要求,僅要求「7-9年級45分鐘能完成不少於500字的習作」。這是否向我們透露一種信息:小學階段不宜規定作文字數呢?
作文是思想和情感的流露,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有時學生已經寫完了一件事,實在找不到話來說了,但是還沒有達到規定字數,怎麼辦?把作文中的句子不斷重複,直至達到字數,甚至寫滿作文空格。
顯然,這會在無形中誘導學生寫假話、說空話,胡編亂造,為了字數而湊字數,違背了作文就是做人的本質,不利於學生誠信品質的涵養。
作家祁智指出:「孩子初學作文階段,不宜提這樣那樣的要求,要鼓勵孩子隨便寫,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這與董秋芳老師的做法不謀而合,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小學作文叫習作,換言之就是學習寫作文。
小學正是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可以隨心所欲,「隨便寫來」,這樣才會讓學生不怕作文,喜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