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 「打坐仙翁→放大鏡旁三個點...」 → 點選「設為星標 ★ 」就不會錯過每篇好文章啦!
人能空虛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道德經》曰:」塞其兌,閉其門。」"致虛極,守靜篤」。」虛其心,實其腹。」等都是指入靜及打坐的要領,而入靜則是打坐的基礎和精要。
求道之法,靜為基先,心神已明,與道為一。道本虛無,三才六合之中,無所不靈,無所不至。道乃萬聖之祖,萬物之宗。清靜混沌,凝神鍊氣,三六時中,常清常靜。靈臺無念為清,一念不起為靜。意定神全,水源清;意動神行,水源濁。此是木金真間隔。
「打坐」又稱盤坐、靜坐,它是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煉方式,與佛教中的禪坐、禪定及」結跏趺坐」有著相同的功能。盤坐又分自然盤、單盤和雙盤,最早由古人的散坐和跪坐演化發展而來。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慧增智,故古人極為推崇。早在兩宋金元時期,晁公武收進的《郡齋讀書志》叢書中就有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所寫的《坐忘論》一卷,司馬承禎曰:」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黃庭經》中云:」物有自然事不煩,垂拱無為體自安,體虛無物身自閉,寂寞曠然口無言。「《元始天尊說得道了身經》講:」夫修煉了身,飲食有則禁口獨坐,口唇相沾,牙齒相對,眼不觀邪色,耳不聽淫聲。洗心滌慮,對境忘境。萬緣消息,外想不入,內想不出。莫起一念,萬事俱忘。」
在打坐中由於思想和身體各部位都已放鬆,所以極易入靜,《玄珠心鏡注》云:」人能空虛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道德經》曰:」塞其兌,閉其門。」"致虛極,守靜篤」。」虛其心,實其腹。」等都是指入靜及打坐的要領,而入靜則是打坐的基礎和精要。《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司馬承禎說:」夫定者,出俗之極也,致道之初基,習靜之成功,持安之畢事。」王重陽在《立教十五論》中也講:」凡打坐者,須要十二時辰,往往坐臥,一切動靜中間,心如泰山,不雲不搖,把斷四門,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內。但有絲毫動靜思念,即不名靜坐。」《太平經》說:」求道之法,靜為基先,心神已明,與道為一。」
在打坐中我們不但要求靜,而更主要的還需求忘,道家中的許多聖賢、真人就是在物我兩忘的境界中使自我與整個自然合而為一,從而領悟到宇宙大道及人生真諦。《道樞》曰:」虛無恍惚者道之根也,生我於虛,置我於也,故生我者神也,死我者心也。」《太上虛皇天尊》云:」虛無自然,道所從出,真一不二,體性湛然。」《內養真詮》言:」道家宗旨,以空洞無涯為元竅,以知而不守為法則,以一念不起為功夫。」《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講:」道者無為清淨,空寂湛然也。」
那麼,在打坐中什麼是虛無和坐忘呢?《無上秘要》曰:」遺形忘體,泊然若無,謂之虛。」《莊子·大宗師》云:」墜肢體,黜聰明,離型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五廚經氣法注》說:」修性離志,則內外俱寂,無起住心,亦無空心。坐忘行忘,次來次滅。」《莊子·天地》篇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
我們練功修道,就是要以人道效法天道,管子曾說:」天曰虛。」所以我們打坐也必須要像宇宙創生之前那樣保持虛靜。《莊子·人世間》云:」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所謂心齋,就是讓心神潔淨無慾念,無欲方能虛靜。又如《玄珠心鏡注》中講的:」守空虛無為,久而神效,如響應聲,如影隨形也。」和《抱撲子·論仙》中說的:」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及莊子在《逍遙遊》一文中形容的:」坐忘,可遊乎無人之野,遊乎四海之外」而以上這些論述都是對」虛極」和」坐忘」兩意的真實體驗和感受。
在我們修煉中,不論內功、外功與打坐都很重視上虛下實,如果是上實下虛則成為頭重腳輕的病態。所謂上虛,是指臍以上的上元輕虛,所謂下實則是指臍以下的下元充實。而練功時姿勢的重心只有放在臍下,才能使身體穩如泰山、舒適自然。《玄珠心鏡注》云:」夫守一之人,凝思冥冥然,胎息綿綿然。一定凝神不動,又名身心泰定,即神之久留,是神不出身。神不出身,可與天道同久,可以守神長存也。」另外古人打坐也很注重時間,因人是自然之子,我們的氣血運行根據」天人合一」理論與宇宙中的運動息息相關,故《性命圭旨》曰:」人若知此天人合發之機,遂於中夜靜坐,凝神聚氣,收視返聽,閉塞其兌,築固靈株,一念不生,萬緣頓息」。
在我們打坐時首先要求做到:頭平正、身正直、口齒微閉、舌舔上顎、雙目垂簾微閉、氣沉丹田、全身放鬆。明代高攀龍所著《靜坐說》云:」靜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靜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過。」所以我們說打坐時的姿勢是很重要的。打坐時我們還必須做到」無為」,《洞古經》曰:」無為則神歸,神歸則萬物雲寂。不動則氣泯,氣泯則萬物無生。」《太清中黃真經》云:」專修靜定,身如玉。」另外打坐時還需內觀,《雲笈七籤》中說:」慧心內照,名曰內觀。」這就是說打坐還需澄其心止,求存其神,內視己身。在我們練功時因坐姿穩固舒適,所以還極易打開」會陰」。」會陰」穴又稱鐵門,是萬箭不入之地,松此穴可牽動全身,有利於血脈流通、氣息運行、啟動真氣而又不外散。故有強身、健體、祛病、延壽之功效。《道樞》云:」坐忘者長生之基也,故招真以鍊形,形清則合於氣;合道火鍊氣,氣清則合於神。體與道冥,其謂之得道者矣。」《道樞》卷三又云:」學道以清靜為宗,內觀為本者也,於是深根固蒂,使純氣堅守,神不外馳,至於坎離交際而大藥可成矣。」
據有關資料介紹,87歲的郭沫若和活了101歲的少帥張學良在年輕時都常習打坐,故而長壽。南宋時期的愛國詩人陸遊命終時85歲,他年輕時修道學禪也常習打坐,所以直至晚年身體都十分健壯並頭腦靈活。《史記》中說:」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太平經合校》曰:」靜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壽長矣,神明佑之。故天地立身以靖,守以神,興以道。」《中經》云:」靜者壽,躁者夭。」《坐忘論》講:」靜定曰久,病消命復。」《金蓮仙史》言」靜久則氣益生。」《太平經鈔》也說:」靜以生光明,光明所以候神也,能通神明,有以道為鄰,且得長生久存。」
我國傳統的打坐養生功法實際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據《莊子》一書記載,黃帝曾向名叫廣成子的人詢問學習長壽之道,廣成子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勞汝靜,乃可長生。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以上這段精闢的論述,實則就是在打坐中的真實感受和長生之道。
打坐不但可增長功力及養生療疾,另外還可以開悟增智、頓悟宇宙人生大道。《易?繫辭》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司馬承禎說:」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師。靜則生慧,動則生昏。」道家有云:」大道全憑靜中得」。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王維、李白早年受佛道的影響很深,寫了不少玄理禪趣的妙詩和令人難忘的絕句,而其中有不少篇章就是在打坐中悟出的。白居易在《在家出家》一詩中寫道:」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喚妻呼都不應。」李白在學道打坐後寫道:」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湛然冥真心,曠卻斷出沒。」另有」滅除錯疑盡,領略人精要,澄慮觀此身,因得通寂照。朗司前後際,始如金仙妙……」宋朝時期,文學家陸遊、蘇東坡、歐陽修也習修打坐,如陸遊在《好事近詞》中寫有:」心如潭水靜無風,一坐數千息,夜半忽驚奇事,看鯨波暾日。」應當說,以上幾位唐、宋文豪能夠寫出如此眾多惟妙惟肖的佳作,與他們靜坐練功帶來的靈感是分不開的。杜甫對摯友李白入道打坐激發的智慧曾有過這樣的評價:」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哪得知其故。」《太平經》曰:」求道之法,靜為根,久久自靜,道俱出。」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對40名學生進行靜坐生理實驗觀察表明:只要靜坐5至10分鐘,人的大腦耗氧量就會降低17%,相當於深睡7個小時後的變化,同時血液中被稱為」疲勞素」的乳酸濃度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打坐貴在自然舒適,妙在自然天成,打坐的關鍵就是在」忘我」中入靜,而只有這樣才能證悟人生大道、世間真諦。《道樞》中曰:」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也。」
打坐的意義不僅僅是養生與開悟,另外它還可促進學習、增強記憶。古人程頤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講:」每見學者靜坐,便嘆其好學。」朱熹也要求學生」半日讀書,半日靜坐。」明代王陽明說:」昔吾居滁時,見諸生多務知解,口耳異同,無益於得,姑教之靜坐,一時窺見光景,頗收近效。」王陽明還認為靜坐可達到」聰明日開,德性堅定。」
自古以來打坐大多主張」面南背北」或」面北背南」,而道家打坐、修煉更是如此。因北方屬」壬癸水」,南方屬」丙丁火」。如取南北方向練功則能取北方坎中之滿補人體命門離火之虛,使之達到水火相濟、陰陽平衡。另外,在五行中的火與水還和人體的心和腎相屬,南方相應於人體之心、腦,北方相應於人體之腎。腎為五臟之本,內宮真陰和真陽及人體五臟六腑之陰都由腎來滋助,五臟六腑之陽又都由腎陽來溫養。《類證治裁?喘症》中說:」肺主出氣,腎主納氣。」故腎有收納、吸氣和藏精作用,有利於我們在打坐中氣血運行、聰慧開智。
心還主神明,在五臟之中佔首要地位,《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心者,先之本,神之變也。」在這裡所說的神,實指大腦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的功能,張景嶽曰:」臟腑百骸,惟所之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另外心也主血液運行,如氣血充盈則神志清晰、思考靈敏、記憶力強。中醫學也講:」腦為元神之府」,」頭為諸陽之會。」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打坐時首先要排除雜念並雙目微合,而這樣做極有利於物我兩忘,而更主要的還有健腦之功、開悟之效。再則腦也是我們練功中很重要的上丹田之位,《素問?靈蘭秘典論》中稱腦部謂:」君主之宮。」另外,南北方向還與先天八卦之中的」幹」與」坤」相對,」幹」在上,為天。」坤」在下,為地。天、地、人號稱三才,人在天、地之間可做到」天地交而萬物通。」《老子章句》中云:」天道與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氣相貫。」所以說南北方向練功也符合」天人相應」及」天人合一」之理論。南、北與幹、坤還代表陰、陽,所以我們面南可採陽氣,而背北可採陰氣。人早期為爬行動物,故背在上為陽,腹在下為陰,而南北方向練功可做到陰陽互補達到體內平衡,故可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我們知道五行中的火與水和五行中的長與藏相屬,並與五政中的明和靜相合,而腹部又是人體中極為重要的下丹田之位,故以上這些方法理論都有利於我們打坐練功。如從現代科學來解釋南北方向練功也是有道理的,地球有南北兩磁極,而我們順著地球磁極方向練功可使人體生物磁場磁化加強,故能調整人體各器官的機能,並起到良好的練功打坐效果,同時也符合」天人相應」之理論。在我們修煉打坐時也可取」子時面北」、」午時朝南」,或根據自己感覺尋找打坐方位、地點、時間,一切以自然、舒適、效果而定。
《呂祖百章句》曰:」無念方能靜,靜中氣自平。氣平息乃住,息住自歸根。歸根見本性,見性始為真」。真人呂洞賓在虛無守靜的打坐功態之下看到了生命返回起點的進程,他認為只有在靜中」復歸無極」才能與宇宙本體大道接通,而只有與天體合發共振才能養生延壽、開發智慧和潛能。《元始天尊說得道了身經》云:」道本虛無,三才六合之中,無所不靈,無所不至。道乃萬聖之祖,萬物之宗。清靜混沌,凝神鍊氣,三六時中,常清常靜。靈臺無念為清,一念不起為靜。意定神全,水源清;意動神行,水源濁。此是木金真間隔。」
讓我們再認真地審視一下標準的打坐姿態,大家都會不難看出這同樣也是個近似三角形的金字塔形狀,而從頭頂至下的三分之一處正是下丹田所在之地,也正好是」黃金分割率」的0.618之處。丹田為藏精之府,同時也是煉精化氣之所,丹田的真氣充盈凝聚成丹後可固本培元、貯存能量。另外丹田還是任脈、督脈、衝脈經氣運行的起點和歸縮處,同時也是血氣匯集和真氣升降的生發之地。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泉、陰陽之會,故歷代養生名家都極強調下丹田的修煉。
綜上所論,打坐是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很好方法之一。
若您喜歡,為仙翁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