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英語老師祭出「你口語表達不地道,是因為你沒有用英語思考」。那可否具體解釋下什麼是「用英語思考」呢?
或者我們換個關鍵詞:如何用東北話/山東話/廣東話思考?我的四川話說的不地道,是因為我沒有用四川話思考嗎?
當我們在說「用英語思考」時,我們可能是在用它反對「翻譯式學習」。而「用英語思考」的具體表現,可以分為「觀點的產生」和「表達的習慣」。
文化是語言的土壤,「觀點的產生」固然離不開我們的環境、歷史、風俗等。這個問題比較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讀連淑能先生的《英漢對比研究》,其中有很專業的論述。
「表達的習慣」是指一個群體的說話習慣而已。我們說得不地道,只是因為不夠熟悉這種表述習慣。
比如,想像這樣一個場景:兩個人在你面前秀恩愛,你有點受不了,想對他們說你倆能不能別這麼撒狗糧,你會怎麼說?
美劇 F is for Family 中是這樣說的:
Get a room 字面意思就是「找個房間」,在這裡就可以理解為「別在大庭廣眾之下秀恩愛了」。我們見過這樣的說法後,以後遇到類似的場景直接用它就好了。
當我們說「用英語思考」時,其實多數情況下說的無非就是「表達的習慣」而已。有了這樣的定義,「用英語思考」就少了些神秘感,我們學起來也就有了明確的方向。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把「用英語思考」升級為具體的行動,讓我們的英文表達更地道:
理念上要謹記:把英語當英語。
70 多年前,語言學家呂叔湘寫了本《中國人學英文》,核心觀點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把英語當英語。
許多表達我們覺得彆扭,其實非常正常,因為英語就是和中文不同。
方法上:觀察總結,模仿使用。也就是大劑量的輸入和見機輸出。
「觀察總結」的過程可以按照《高級英文理解與表達教程》中的思路,拆分為兩個方面:類比和辨析。
類比:在見到類似詞語、句型後,要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意識。比如表示「比較」的句型都有哪些?表示「原來」有哪些說法?
也就是在學習中多問自己「這個詞、這段話還可以如何表達?」「這一類句型有哪些共同點?」 像是戴著望遠鏡樣閱讀,由點到線,最後把知識拼成一副畫。
辨析:遇到相似詞語、句型時,要問「他們有什麼不同?」 像是用顯微鏡一樣去分析它們。
無論是口語還是寫作,無論是看美劇還是讀《經濟學人》,我們都是在不斷的類比、辨析。日積月累,最終讓自己習慣那些覺得彆扭的說法。
升級了理念和方法,我們對「用英語思考」的認識也能得以提升。從聽起來假大空的 think in English 變為更實在的 live English。如 Fluent in 3 Months 中所說:
You don’t know a language, you live it. You don’t learn a language, you get used to it.
把這兩句話背下來並踐行,對語言學習的認知就提升了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