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兒疝氣是什麼?
疝氣並不是什麼氣體,而是指人體器官或器官的一部分,從原來的腔突破腔壁到另外一個腔內。腹壁疝多由於咳嗽、噴嚏、用力過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兒過度啼哭、老年腹壁強度退行性變等原因引起腹內壓增高,迫使腹腔內的游離臟器如:小腸、盲腸、大網膜、膀胱、卵巢、輸卵管等臟器通過人體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點或缺損、孔隙進入另一部位。至於小兒科最常見的疝氣有二種:臍疝氣與腹股溝疝氣兩種。
二、臍疝氣
俗稱「氣肚臍」,為先天性,是新生兒和嬰兒時期常見的疾病之一。臍帶脫落後,臍部瘢痕區由於胎兒階段臍帶從腹壁穿過,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處;在嬰兒期,兩側腹肌未完全在中線合攏,留有缺損,在醫學上稱為臍環。當哭鬧過多、咳嗽、腹瀉等促使腹內壓力增高時,便會導致腹腔內容物,特別是小腸,連同腹膜、腹壁皮膚一起由臍部逐漸向外頂出,形成臍疝。
三、腹股溝疝氣
腹股溝區是位於下腹壁與大腿交界的三角區,腹股溝疝是指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區的缺損向體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稱「疝氣」。根據疝環與腹壁下動脈的關係,腹股溝疝分為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兩種。腹股溝斜疝有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腹股溝斜疝從位於腹壁下動脈外側的腹股溝管深環(腹橫筋膜卵圓孔)突出,向內下,向前斜行經腹股溝管,再穿出腹股溝淺環(皮下環),可進入陰囊中,佔腹股溝疝的95%。右側比左側多見,男女發病率之比為15:1。
四、新生兒疝氣的症狀
臍疝氣通常在嬰兒時期出現。嬰兒咳嗽和哭鬧的時候,特別明顯。臍疝氣形成的原因是腹壁發展後期剩下的閉鎖比較差,還沒有關閉好。這種疝氣,黑人和低體重早產兒有較高的發生率。臍疝氣有些很小,也有些很大,纖維環的直徑可以是1公分僅容得下一個小指頭,也可以是5公分大小。疝氣內容可能是大網膜或小腸。但是臍疝氣很容易回去,扭轉或鉗閉讓裡頭的東西壞死的機會,微乎其微。
五、日常護理
發現孩子得了疝氣,一定去正軌的醫院根據醫生醫囑治療。平時生活中,我們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對孩子進行護理。
(1)疝氣患者應儘量避免和減少哭鬧、咳嗽,便秘,生氣,劇烈運動等。
(2)疝氣患者應注意休息,墜下時,用手輕輕將疝氣推回腹腔。
(3)疝氣患者應儘量減少奔跑與久立,久蹲,適時注意平躺休息。
(4)疝氣患者應適當增加營養,平時可吃一些具有補氣功效的食物如扁豆、山藥、雞、蛋、魚、肉等。
(5)稍大一些的幼兒疝氣患者,應適當進行鍛鍊,以增強體質。
除少數嬰兒疝氣外,大部分腹股溝疝氣不能自愈。隨著病情的拖延,疝氣包塊逐漸增大,會給治療帶來難度,並且,腹股溝疝氣容易發生嵌頓(疝氣包塊被卡住無法回納)和絞窄,甚至危機病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除少數特殊情況外,小兒疝氣均應儘早接受徹底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