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南京條約》有讓滿清政府保護百姓私產與自由的條款嗎?

2021-01-11 蔚藍ben

《南京條約》(Treaty of Nanking),又稱《江寧條約》,清政府稱之為「萬年和約」,是滿清首個因對歐美國家戰敗而籤定的條約。滿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滿清在對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雙方代表在南京靜海寺談判並在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汗華囇號上簽署《南京條約》,達成開放通商口岸、割讓香港島及戰爭賠償等問題的條約。

《南京條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也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南京條約》是中英文的,原件之一由英國政府保存,另一份正本保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由於當時清政府缺乏通曉英語的外交官員,在條約的意思表達上,滿清政府的中文版和英國政府的英文版還是存在明顯的差異。

那《南京條約》有沒有讓滿清政府保護百姓私產和自由這一條款呢?眾所周知《南京條約》共十三條,在網上翻看了整個條約的內容也沒有發現這一條款,和這個意思相近的只有條約第一款:「嗣後大清大皇帝與英國君主永存平和,所屬華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國者必受該國保佑身家全安」。

英文如下:「ARTICLE I. There shall henceforward be Peace and Friendship between Her Majesty the Queen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and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China, and between their respective Subjects, who shall enjoy full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for their persons and property within the Dominions of the other.」

就這一條的中英文對照來看,差異還是很大的。首先是字面上的差異,英文「shall enjoy full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for their persons and property」在中文中表述為「身家全安」。英文中persons(人身)和property(財產)要得到full(完全)的security(安全)和protection(保護)意思表達的清楚和明確,但中文的「身家全安」意思模糊和籠統,這種字面上的差異其實體現了中方官員和英方官員價值觀的不對等。中方官員的認知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怎麼可能有「人身權」和「財產權」的概念呢,以耆英為首的中方官員根本無法理解英方要表達的意思,他們把這一條款理解為「禮節性的示好和停戰宣言」。

但當時的英國《大憲章》已籤署六百餘年,王權得到有效制約,普通民眾的「人身權」和「財產權」得到法律保護,有關思想可以說是深入人心。單從這一點來說,當時的大清國和近代化的英國差距還是很大的。

但這一條款的真正要義是「各住他國者」,意思就是英國公民在中國的居住的,人身和財產由中方保障;同理,中國公民在英國的居住的,人身和財產由英方保障。並沒有規範清政府要保障本國百姓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和網上盛傳的「大英敦促清政府保護人民私產與自由」的意思相距甚遠,所以說所謂的《南京條約》讓清政府保護百姓私產與自由,是子虛烏有。讀歷史要尊重歷史,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能刻意曲解,這個才是讀歷史正確的態度。

相關焦點

  • 被忽視的《南京條約》第一條:隱藏國運興衰規律
    然而,很少有人能夠想到,國運興衰、民族榮辱的規律,其實就隱藏在《南京條約》的第一條(或稱第一款)中。  一、《南京條約》第一條:被忽視的重要條款  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中英雙方在泊於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皋華麗號(Cornwallis)上簽署停戰協議,史稱《江寧條約》,也叫《南京條約》。
  • 被忽視的《南京條約》第一條
    一、《南京條約》第一條:被忽視的重要條款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中英雙方在泊於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皋華麗號(Cornwallis)上簽署停戰協議,史稱《江寧條約》,也叫《南京條約》。
  • 《尼布楚條約》:滿清開國前的重大外交勝利
    《尼布楚條約》的滿文版本尼布楚條約,在實際上的意義就是劃分滿清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在東北亞地區的勢力範圍。相比開發不完全,人口稀少的黑龍江流域以北地區,明朝的遼東、南方的朝鮮和西面的蒙古地區都更有吸引力。至於生活在當地的繁多部落人口,只是偶爾會和滿清發生一些聯繫。除了被盛京朝廷發明為朝貢的正常貿易活動,還有後金大汗募兵時會來投效的一些北境蠻族勇士。但無論是後金還是入關後的滿清朝廷,在實際上都對當地並無什麼管理措施。
  • 歷史資料: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三個不平等條約
    一、中英《南京條約》《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與外國籤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
  • 屈文生:從《天津條約》《煙臺條約》看外交談判中的「翻譯」
    自1842中英《南京條約》訂立始,中英條約文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般來說是由英國譯者來提供,是淺文理的版本,而非王韜等人在同時期翻譯委辦本《聖經》時使用經典的文言文所形成的深文理文本,淺文理文本是更易於理解的。屈文生教授以中英《天津條約》全權、欽差、Plentipotentiary和《煙臺條約》中的英國、會同、惋惜一系列關鍵詞為例,揭示這些看似波瀾不驚的詞語背後翻譯和中外關係的複雜聯繫。
  • 2021年士兵提幹考試《基本常識》——中國近代史:《天津條約》
    2、《中美天津條約》  主要內容有:(1)清政府倘準許其它國家公使駐京,應準美國一律照辦。(2)增開湖州(後改汕頭)、臺灣(臺南)為通商口岸。(3)耶穌教教主自由傳教。(4)確定領事裁判權。(5)擴大片面最惠國待遇,即清政府給予其它國家的特權,「無論關涉船隻海面、通商貿易、政事交往等事情」,美國得「一體均沾」。
  • 屈文生:從《天津條約》和《煙臺條約》看外交談判中的「翻譯」
    自1842中英《南京條約》訂立始,中英條約文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般來說是由英國譯者來提供,是淺文理的版本,而非王韜等人在同時期翻譯委辦本《聖經》時使用經典的文言文所形成的深文理文本,淺文理文本是更易於理解的。屈文生教授以中英《天津條約》全權、欽差、Plentipotentiary和《煙臺條約》中的英國、會同、惋惜一系列關鍵詞為例,揭示這些看似波瀾不驚的詞語背後翻譯和中外關係的複雜聯繫。
  • 馬關條約日本不許滿清自稱中國籤字,李鴻章只好用折中手段
    可對於葉赫那拉氏,慈禧而言,戰敗也好戰勝也好都比不得自己的60大壽來得重要,所以早籤喪權辱國的條約讓她早省心。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中日雙方在日本馬關籤署了《馬關條約》,但是籤字前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一幕。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拒絕清朝官員在條約上寫中國二字,只允許用清國兩個字,這弄得李鴻章使團非常尷尬和狼狽。
  • 楊穎宇竟稱《南京條約》非不平等條約 美化英國殖民統治
    大公報發現,楊穎宇過往發表的文章中曾聲稱《南京條約》不是不平等條約,並美化英國對香港的殖民史。無獨有偶,今年DSE歷史科考題中,亦存在被指有「戀殖」傾向的歪論試題。消息透露,楊穎宇身兼「黃營軍師」,對政治極有興趣,平時幾乎每兩小時就推送一則政治訊息或評語,近乎狂熱。
  • 李育民:論清政府的信守條約方針及其變化
    列強對條約的堅持,一方面使得桂良等無法完成鹹豐交給的使命,另一方面對這些辦理交涉的大臣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不知不覺地強化了守約意識。這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兩江總督何桂清,可以說,他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較早產生嚴格守約意識的大員,也是促使清政府守約方針變化的關鍵人物。他說:「今各該夷尚假信義以通商,故臣欲示之以信,順其性而馴之,使之就我範圍。」
  • 歷史上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英王批准《天津條約》諭文譯文圖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與英、法、美、俄等籤訂了《天津條約》。此圖集為中英《天津條約》相關內容。1、清政府與英法籤署《天津條約》。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籤署《天津條約》,允許在北京設立使館。2、中英天津條約3、中英天津條約。
  • 白巖松連線駐英大使劉曉明 中英關係「黃金時代」結束了嗎?
    英國政府非常擔心出現第二次暴發,所以採取了多項措施。 轉眼又到開學季,中國留學生回得去嗎?安全嗎? 在英留學生人數比較多,英國最大的外國留學生群體在世界排第二,僅次於美國,在歐洲排第一。現在英國對於學校的疫情防控也採取了措施,他們現在已經逐步準備在9、10月份解封部分學校,但是很多學校還要採取網上授課。
  • ...歷史檔案館 觀眾 璦琿條約 康華麗 文物 南京靜海寺 英軍 臺北...
    羅曉光 攝  東方網11月17日消息: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史料展16日在《南京條約》議約地靜海寺開展。從1842年到1948年,中國籤訂的300多項不平等條約,第一次得以集中展示。  據資料統計,從1842年到1948年的107年間,中國對外先後訂立了1175項條約,其中與英、法、美、日、德、俄訂立的有863項,約佔全部條約數的73%。
  • 《中英聯合聲明》對於中國治理香港沒有法律拘束力
    其次,中英雙方在《中英聯合聲明》中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明確具體,且已經履行完畢。《中英聯合聲明》包含了八個條款和三個附件,中英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體現在第一、二、四、五、六條和附件二、三中。具體來說:第一、二條是最核心的條文,以各自聲明、相互銜接的方式明確了中英雙方在1997年7月1日實行香港政權交接的共識。
  • 中國駐英大使:英國不存在西方標榜的新聞自由,是污衊誹謗的自由
    我們這次從湖北抗疫就看得出來,5G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遠程醫療,方艙醫院的全覆蓋,特別是對醫護人員的保護,5G發揮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說,英國人應該想明白。英國政府做這個決定是在7月14日,我說,這一天對華為是黑暗的一天,對中英關係是黑暗的一天,對英國來講更是黑暗的一天。
  • 虎門條約_資訊_鳳凰網
    1840年至1842年英國發動的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清朝政府被迫籤訂《南京條約》而告結束。戰後,英方利用清朝政府對國際慣例和己方利益的無知,引誘清方就通商口岸的各項制度在南京和廣東繼續談判。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雙方達成海關稅則,22日,英方在香港首先公布了《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10月8日,清朝欽差大臣耆英、英國駐華全權公使璞鼎查各自代表兩國政府在廣東虎門籤訂《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又稱《虎門條約》。先前公布的《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作為《虎門條約》的附件,也正式成立。
  • 畢競悅 |《巴黎條約》:從州主權到國家主權下的美國外交
    第6條要求,對曾經參加了美英之間這場戰爭的人進行保護:「將來不得再有任何沒收,也不得對任何人由於他或他們曾經參加了這次戰爭而進行任何控訴;任何人不得因此之故,在將來受到身體、自由或財產方面的任何損失或傷害;凡因此種罪狀而被監禁者,在合眾國批准本條約時,應立即釋放,又凡因此而進行的控訴應予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