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先讀萬卷書,再行萬裡路?育兒第一步到底是什麼?此文詳解

2020-12-15 坤泓育兒

今天下午大寶謙謙出去玩, 傍晚我去接回家,謙謙帶出去的玩具跟別的小朋友換了,至於是完全交換了,還是暫時交換著玩一段時間,謙謙自己也說不清楚,估計他都沒有想過,只是交換了而已。

我覺得才4歲的孩子,就有了交換玩具行為,很有意思。

在走回家的路上,我就問謙謙:「謙謙,你是怎麼想到要交換玩具的呢?」

謙謙說:「是XXX(謙謙好朋友的名字,先用XXX代表)要跟我交換的。」

我繼續問:「當時是什麼樣子的,對方怎麼說的?」

謙謙說:「XXX說,謙謙,我想玩你的這個玩具,我用另一個玩具跟你交換可以嗎?」

謙謙的這個玩具有5個,是一套,分開是單獨的5個小車,組裝起來是一個大的機器人。

我接著問:「那你當時是怎麼想的呢?」

謙謙說:「我不想跟XXX交換,但是XXX是我的好朋友,我就同意了。」

一般來說,面對這種情況,父母的第一反應可能大致會有以下兩種:

第一,稱讚孩子。

孩子很有愛心,很有同理心,顧忌好朋友之間的感情,夠義氣,很大方,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就像梁山好漢、三國英豪們那樣,不小家子氣,不錯,棒棒噠。

第二,不稱讚孩子。

我們應該教會孩子忠於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畢竟孩子還那麼小,沒必要有我們成人世界的那些「彎彎繞」,想分享就分享,不想分享就不分享,讓孩子學會直接表達很重要,畢竟一個人的自我認同、自我建立都是在嬰幼年完成的。

不瞞你說,我的第一反應是第二個,甚至我有些激動,說話的聲音還很大,當時我下意識的回答是:「謙謙,你要跟著自己的想法走,一件事情,如果你同意,那你就去做,如果你不同意,那你就要告訴別人,你不同意,你就不要做,你首先要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要想太多其他的。」

謙謙好像似懂非懂,「哦」了一聲,然後說:「那好吧。」

4歲的孩子,又是男孩,理解力上也會比同齡的女孩弱一些,謙謙的似懂非懂也算是正常的,畢竟孩子的世界,就像是六月三伏天,變化得很快,打架打的很容易,和好的也很迅速,所以孩子之間很少有「記仇」的情況,很多事情,比如「輸贏、吃虧、賺便宜……」這一類的,孩子們都不是那麼在乎的,往往他們覺得在一起玩更重要。

我也就沒有再往下多說。

這時謙謙又說:「我還是不交換了吧,明天吃了早晨的飯,我就想去換回來,爸爸可以嗎?」

我回答:「只要是你心裡認真思考過的就可以。你認真思考過了嗎?」

謙謙說:「認真思考過了。」

我再一次點頭同意。

我們父子倆就繼續往家走。

回到家,惠暄看到謙謙手裡的玩具帶出去5個,其中2個沒在,卻多了另一個玩具,惠暄自然要問一下,謙謙就自己說了一下,然後我們就該吃晚飯了。

一邊吃飯,我跟惠暄聊起這件事,惠暄就提到一個觀點,讓我們覺得非常受益。

惠暄說:「孩子先要多讀書,有了經典智慧的涵養,再出去玩也不耽誤事;相反,沒有很強的自我的建立,沒有自我的認同,遇到事情沒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有想法說不出來,也不能堅持自己的想法,出去進行再多的所謂社交生活也意義不大。」

我當時一下子就想到了古人流傳千載的那句話:「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是在前的,行萬裡路是在後的,這到底是是為什麼呢?我們一邊讀萬卷書,同時一邊行萬裡路,不可以嗎?(當然,並不是說一個幼兒園的孩子或者小學生就不能出去「行萬裡路」,非得等到大學畢業才能出門,這裡強調的是一個先後順序的問題。)

「讀萬卷書」,在這裡代表的就是孩子的自我認同、自我建立和自我確認。肚子裡有貨,腦子裡有自己的想法,面對問題時能想出一套、三套、N套解決問題的方法。

「行萬裡路」,在這裡代表的就是孩子帶著心靈的自己出去「闖蕩江湖」。行事處世,建功立業,把自己的idea說出來、做出來,得到結果,承擔後果,無論是鮮花還是荊棘,並能夠從中反省、改進、不斷成長。

那麼,我們逆向思考來看,孩子的自我認同、自我建立和自我確認,具體怎麼實現呢?解決之道就是:「讀萬卷書」。

讀書,是人學習、成長的絕佳途徑,這是毋庸置疑的。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延續,都依賴書籍的存在。在讀好書的過程中,在消化吸收書上的知識,進而沉澱內化為自己的智慧的整個過程中,由父母陪伴著:

一方面孩子需要引領,我們可以協助孩子

另一方面這是親子互動、親子共學的好機會,能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與支持

第三個方面,這也最重要,最好的教育就是我做出來給你看,甚至連語言都不需要,父母的親身示範,對孩子來說是最有引領意義的人格層面的榜樣力量,這也是最好的家教

育兒是如此,孩子的成長是如此。其實,成年人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長也遵循這個原理,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

孟子說:「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這個「先立乎其大」,就是以人生志向為代表的自我建立和自我確認。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的第二個習慣是「以終為始」,其中的核心就是撰寫自己的「個人使命宣言」,堅定過以原則為中心的生活。

育兒第一步:協助孩子,發現自己;引領孩子,找到自己。並且要讓孩子知道,不能把自己弄丟,即便丟了,也要趕快找回來。

與自己同在的人,才是完整的一個「我」,才是一個「了不起的我」。

你陪著我的時候,我沒羨慕過任何人。謝謝閱讀,有你真好。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END-

作者:坤泓,90後2娃全職爸爸。深耕胎嬰幼教育兒,專注父母終身成長。給孩子最好的愛,是我們與孩子一起終身成長。育兒有路,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近幾年「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可以說是網上討論的一個熱點,著名作家王蒙也多次以此為主題演講。在諸多觀點中「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似乎更受追捧,有人甚至提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特別是2014年3月美國當時第一夫人米歇爾在北京大學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為主題演講,由於她的特殊身份讓這一觀點甚囂塵上。
  • 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
    原標題: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  如今的假期,帶孩子旅遊仿佛成了一項必不可少的作業,國內、國外,草原、海邊,朋友圈裡到處曬著帶孩子出去玩的照片和體會。有位朋友家長跟我抱怨:「一年10天假,5天給了孩子暑假,5天給了孩子寒假,沒有一天是給我自己的假。」
  •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對於很多人來說,沉下心來認真讀書真的不是一件簡單地事情,這也是很多人選擇行萬裡路的原因所在,通過行萬裡路,進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那麼,讀萬卷書?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的含義是什麼所以,現在已經沒有兩者誰更為重要這種說法了。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這是我今年最有感觸的一句話。這句話的前一半很熟悉,後一半不是看今年的主持人大賽完全忘得一乾二淨了。也是看主持大賽感觸頗大多的一句話,選手姚軼賓和王嘉寧的比賽很精彩,但是最後評委董卿的話才是亮點,我反反覆覆看了幾遍。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原本的意思和現代人的理解出入比較大,「讀萬卷書」原意是:讀書是為了進京趕考,以實現金榜題名的人生理想;「行萬裡路」原意是:步入仕途,以實現忠君報主的人生理想。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學校也不樂意,具體不知道為啥,學費又不退,不知道為什麼那麼老大不樂意我們請長假。頂著這兩方勢力的重壓,我毅然決然的給孩子請了假,安排上了遊山玩水。孩子樂的不知道怎麼形容,就是滿心滿眼的全是笑~看到他笑,我也笑。
  • 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裡路?
    古人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裡路。這話非常有道理,然而這個「有道理」是在古代。放在今天,則並非如此。為什麼這麼說呢?諸位看官且聽我慢慢道來。萬卷書說起來好像挺多,其實也就一個普通房間裝的書本量。還有,書本中的知識質量同樣也不敢恭維。很多書籍空有外在書本裝訂的形式,其內容則名不副實甚至胡說八道,讀了還不如不讀。別的不說,就說四書五經,放在今天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也就是個了解文化傳統的邊緣讀物。所以在古代,出外遊歷非常重要。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你覺得對嗎?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是對的,讀書是讀人生百態,風土人情,行萬裡路可以解除更多鮮活的圖像,有利於記憶。所以對比而言,讀到一定數量的書以後,就要去實踐了。但是「行萬裡路」真的解決一切了嗎?老子曾經說過「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老子的話提示我們在我們不斷參悟人生的時候,總是把複雜的問題減少,變成一個簡單的問題。
  •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這對於已經讀破萬卷書,學富五車卻極少出門的學者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句話有失偏頗,並非適合所有人。對於正在求學的莘莘學子來說,應該是讀萬卷書比走萬裡路更重要,側重點要放在讀萬卷書上。如果我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那麼,路就在我們腳下。 「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是人生缺一不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 讀萬卷書,當行萬裡路
    原標題:讀萬卷書,當行萬裡路  澎湃新聞報導,日前被伊拉克警方誤作極端分子逮捕的北大學生劉偉(化名)將很快釋放。據悉,劉偉此行只是進行考古旅遊。劉偉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生。他本人非但與極端組織毫無關係,這趟前往伊拉克旅遊,恰是擔心當地文物遺址遭受破壞。
  •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明代畫家董其昌在《畫旨》這本書裡,提了一個觀點: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後人在這句話上,依據自己的理解又添了幾句上去: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 董卿: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
    還有一期節目,有道題目是「作為主持人,更需要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兩位選手各執一詞,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董卿的點評也是特別出彩:「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讓我們能夠擺脫的是什麼,局限和狹隘,所以我們最終是要在相互的溝通、學習、交流當中看到自己的局限,去不斷地進步。」
  • 活100歲,行萬裡路,讀萬卷書
    我認為在當下的社會裡,最應該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莫過於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探求世界就兩個途徑: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既是人生態度,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人生苦旅」,人生就是一場沒有停歇的旅行,必須時時刻刻使自己「動」、「忙」。哪怕是假忙,也要一直不停的行動。
  • 先讀萬卷書,還是先行萬裡路?醒醒吧哪有什麼詩和遠方
    拉薩,稻城,上海,杭州……讀萬卷書的艱難不少人都覺得自己讀了十多年的書,是時候出去旅行看看這個世界了。可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有一場所走就走的旅行,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詩和遠方,家庭不富裕的孩子,拿什麼資本去旅行?
  • 暑期到了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家長看來,行萬裡路尤勝讀萬卷書。如何規劃超長暑假,不少家長和學生提早數月便有了準備,信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的他們選擇遊學性質的夏令營,期待著能在兩點一線的常規學習生活之外,得到不一樣的啟示與收穫。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很多家長不惜「血本」,花費數萬元,在暑期或寒假送孩子遠赴海外遊學,增長見識開拓視野。
  •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家錢泳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二者不可偏廢」,這是說「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同等重要。"讀萬卷書"好比踩著前人的肩膀,透過知識之窗看到了金山銀礦,但是要想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銀礦,那必須再"行萬裡路"才行呀!
  • 讀萬卷書就是為了要行萬裡路
    父親從他限有的文化裡時常給我談古論今,時不時又讀一首詩詞並且翻譯給我聽,目的就是讓我對這些文化產生興趣,父親經常教育我人要走正道不能出去跟人打架賭博這是不可取的,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勸吃不勸賭』這也是他的人生價值觀。父親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毫不客氣的說父親就是我讀的第一本書。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就能提升職場能力嗎?
    這三種能力包含了讀書與實踐,而且超越了「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的範圍。一、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可見學習、實踐對一個人的能力塑造的重要性。1.讀萬卷書是為了知識儲備。
  • 告訴孩子:行萬裡路前,先讀萬卷書
    「讀萬卷書」,是孩子的自我認同、自我建立和自我確認。肚子裡有貨,腦子裡有自己的想法,面對問題時冷靜思考,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法。「行萬裡路」,是孩子帶著心靈的自己外出闖蕩。大人或許不覺得什麼,但經常更換生活場所,會在孩子的成長帶來極大的不安全感,擾亂其心性。按理說,城市的孩子接受到的教育水平更高,應該對經典進入更快,但事實卻相反:農村的孩子更容易對經典感興趣,讀書的專注力也更強;城市孩子則多對經典漫不經心,很難一口氣讀上一節課。
  • 三萬方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萬個人」
    三萬方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萬個人」讀萬卷書。學校學習雖然主要就是念書,但一個學期下來念的就是那幾本書,知識面非常狹窄。讀萬卷書能拓寬視野,對素質培養大有脾益。今天,雖然有電視,有網路,書的作用也是不能代替的,它是主要的智慧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