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中國傳統特色小吃,在各地的製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有北方和南方的不同類型,臭豆腐在南方又稱臭乾子。其名雖俗氣、卻外陋內秀、平中見奇、源遠流長,是一種極具特色的中華傳統小吃,古老而傳統,令人慾罷不能。
可是對於臭豆腐的起源卻眾說不一,唯有這個說法讓人信服。
傳說康熙年間有位安徽青年舉子進京趕考,榜上無名,卻無盤纏回家,於是就在北京找個小生意做,以 口度日,他開始在北京前門外延壽街羊肉胡同賣豆腐。但他畢竟是一名書生,根本沒有做生意的經驗,他的豆腐生意並不是太好。有一年夏天天氣特別熱,還有很多豆腐無人購買,他捨不得讓這些豆腐壞掉。他就想起了家人醃菜的方法,於是把豆腐切成小塊,晾半乾後放在缸裡,撒上鹽,放些花椒等作料醃了起來,以便日後留給自己慢慢做菜吃,或許可以省些錢。可是時間一長,他把缸裡的豆腐拋在腦後忘得一乾二淨。
天氣一天涼似一天,漸漸地進入了秋季,他突然想起了他醃製的豆腐。他趕緊把缸打開,他還沒往缸裡看,就只覺得臭氣撲鼻,定睛一看,雪白的豆腐已經變成了青色。貧窮的他看到這麼多的豆腐壞掉,確實又捨不得扔掉,於是他憋著氣嘗了一口,令他奇怪的是,聞著臭的豆腐吃起來卻很香。
於是他就邀請街坊鄰居來嘗嘗鮮,大家一致對這些臭豆腐讚不絕口,說口味別致,吃起來很爽。於是,他就如法炮製,做起了臭豆腐,而且「臭名」遠揚,生意隨之越來越紅火。臭豆腐從此代代相傳,到清光緒年間,已成為京城名吃。
過去,臭豆腐普遍被認為是「不健康」的食物,如今,卻搖身一變成了好東西。據臺灣《康健》雜誌報導,臭豆腐中富含植物性乳酸菌,具有很好的調節腸道及健胃功效。
臭豆腐以優質黃豆為原料。製作工藝較為複雜,黃豆經過篩選、脫殼、浸泡、磨漿、過濾、煮漿、點漿、成型、劃塊、發酵等十道工序。呈貢臭豆腐質地軟滑,散發異香。先人讚譽云:「味之有餘美,玉食勿與傳」。它不僅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且有較好的藥用價值。古醫書記載,臭豆腐可以寒中益氣,和脾胃,消脹痛,清熱散血,下大腸濁氣。常食者,能增強體質,健美肌膚。
該報導稱,臭豆腐中含有植物性乳酸菌,跟酸奶中的一樣。有「植物性乳酸菌研究之父」之稱的日本東京農業大學岡田早苗教授發現,臭豆腐、泡菜等食品當中,含有高濃度的植物殺菌物質,包括單寧酸、植物鹼等,而植物性乳酸菌在腸道中的存活率比動物性乳酸菌高。
臭豆腐分臭豆腐乾和臭豆腐乳兩種,都是很流行的小吃。臭豆腐雖小,但製作流程卻比較複雜,一般經過油炸、加滷和發酵等幾道程序,在整個製作過程中,要求一直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對溫度和溼度的要求非常高。北京食品釀造研究所所長魯緋告訴記者,它的原料豆腐乾本來就是營養價值很高的豆製品,蛋白質含量達15%—20%,與肉類相當,同時含有豐富的鈣質。經過發酵後,蛋白質分解為各種胺基酸,又產生了酵母等物質,所以有增進食慾,促進消化的功效。臭豆腐乳其飽和脂肪含量很低,又不含膽固醇,還含有大豆中特有的保健成分——大豆異黃酮,因此被稱為中國的「素奶酪」,它的營養價值甚至比奶酪還高。
你愛吃臭豆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