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度寺碑》,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簡稱《邕禪師塔銘》,別稱《青鸞白鶴帖。唐李百藥撰文,歐陽詢書,貞觀五年(631)十一月刻。原石早佚,宋代已有翻刻本數種流傳。據吳湖帆藏本前所制的碑式還原圖,原刻可能分35行,行33字。
《化度寺碑》的妙處,在於嚴謹縝密,神氣深隱, 具有體方筆圓之妙,有超塵絕世之概。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敦煌石室曾發現唐拓本,為法國人伯希和攜往國外,分存於法國巴黎圖書館、英國倫敦博物館。近年敦煌石室,發現一個殘本,存236字,摹拓頗精彩。一般人所稱道的《化度寺碑》,多指遺落在宋時的唐原石,其臨模鐫石的確精絕。可是後人誤把宋人翻刻的當作唐朝原石,仍聲稱唐石宋拓,這主要是翁方綱的錯誤。宋時有人依據宋拓本翻刻,以後陸續翻刻甚多。傳世拓本中,唯吳縣吳氏歐堂藏成親王舊藏本是原拓孤本,今藏上海圖書館。影印本極多,一般所見的影印本,為李宗瀚所藏,商務印書館印的。元趙孟評論云:「唐貞觀間能書者,歐陽率更為最善,
而《邕禪師塔銘》又其最善者也。」 翁方綱一生精研歐集,對歐書各碑細察甚詳,他在題跋中說:「若以唐代書格而論,則《化度》第一、《醴泉》次之,《虞恭》又次之。若以欲追晉法而論,則《化度》第一、《虞恭》次之、《醴泉》又次之。」
而要學習歐陽詢楷書的精髓,當然要對著原帖來練習更能感悟到歐陽詢筆法的精妙。所以對於要提高書法技藝的書法愛好者,我推薦用還原度更高的碑帖來臨摹,書法技藝提高會更加快速。
對著原帖來練習更能感受到那種古代的精神文化之中,好像自己在感受著歐陽詢在述說著這樣古代的一個精彩故事。(《化度寺碑》主要寫邕禪師為了隋朝的一個佛僧信行禪師建立的一個舍利塔的故事,重點是說邕禪師為信行禪師建塔立銘。)
《化度寺碑》是在《醴泉》一年以後創作的,歐陽詢本人的書法技藝也增長了很多。所以總結一下《化度寺碑》比《九成宮碑》更加平和,更加內涵,因此有人認為這裡邊的內容更加豐富,更有價值,也更值得書法愛好者去臨摹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