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一起教育科技發起的首屆「新竹獎-教育者訪學計劃」訪學團從北京出發,抵達日本開啟正式訪學之旅。當地接待人員告訴我們,這次訪學是令和元年的首次中日教育交流活動。隨團人員包括中國國內教育學者、首屆新竹獎獲獎校長和老師以及媒體記者等。一周的探訪我們先後來到日本的小學、中學和大學,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為隨團的南京市慧園街小學副校長王格,講述她在桃山小學和長田高中的見聞。
以下為正文:
此次參加「一起教育科技」的訪學活動,我們除了參觀位於札幌的北海道大學,還去到了大阪的兩所學校,一所是京都教育大學附屬桃山小學校,另一所是兵庫縣立長田高等學校。
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的信息化教育
在第一所京都教育大學附屬桃山小學校,感受到這裡非常重視對孩子的學習規劃能力和行為習慣的培養,尤其在信息化教育方面。這裡的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會接觸信息化產品,跟國內不同的是,學校免費為學生們配備了iPad(平板電腦),一般擺放在走廊和教室後面等公共區域,使用完後放到指定區域充電即可。而且在課堂上不需要經過老師的同意就可以使用。
作為大學的附屬學校,桃山小學的ipad裡面的軟體是和大學聯網的,大學生可以隨時和小學生進行溝通。孩子們還可通過自己的獨立帳號和密碼管理自己的學習資料,回家後則通過共享雲實現同步學習。
桃山小學副校長介紹說,1-3年級主要通過信息化教育培養學生的基礎能力,比如思考力,表達力,分析力;4-6年級主要通過信息化教育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科技產品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批判性的思考力方面扮演了更好的角色。
參訪中,我們還發現了非常有特色的、學校自主研發的書包。這種橙黃色的書包,是桃山小學自主研發的一款書包,書包裡有可以浮起40kg左右體重的安全防護道具,讓人驚嘆。既可以在孩子落水時,作為救生圈使用,也可以在遇到火災和地震時,從中取出早已配置好的頭部護罩。我們分別試背了一下,書包雖然配備了很多防災道具,但是書包的重量非常的輕,不會給學生的身體添加額外的負擔。這種做法值得借鑑。
最後登場的「野外教室」
桃山小學的課堂積極擁抱科技帶來的學習方式,而他們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讓這所學校顯得尤為厚重。科技與傳統交相輝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一點跟我們慧園街小學(以下簡稱「慧小」)倒有幾分相似。
在桃小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陳列著廢棄火車頭但已成為當地地標的操場,巡遊了一至六年級每一間教室和一個個功能齊備、設計巧妙的專用教室……最後帶我們參觀的是一間名為「野外教室」的屋子,這個名稱真是令人過耳不忘,詢問得知是因為在這裡上的課有時會弄髒教室,這個命名原因也真的很是特別。
屋子設在教學樓的外部,像是專門加蓋出來的。一進門,映入眼帘的是門口桌子上擺放的一個個藍色的塑料盒,裡面整整齊齊排列著已清洗乾淨的毛筆,基本都是大楷兼毫毛筆,與我們慧小孩子使用的一樣。我又拿起幾支細看了一下,筆桿上印著日文,有的既有中文也有日文,不禁遐想:這是中國生產出口日本的,還是日本本地生產的呢?後來查了下資料,日本本土生產的毛筆價格很高,便宜的是人造毛的,所以多半使用的是咱們中國生產出口的吧。
轉身看到門後的桌子上還有兩個硬紙盒,一個個小瓶子樹立其中,大小形狀大致相同卻又不完全一樣,瓶蓋各種顏色,乍一看宛如一群小娃娃,我也好像看見一群可愛的孩子在排著隊拿取自己的小瓶子、毛筆等用具,然後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待著書法課的到來。這小小的瓶子裡裝的都是墨汁,書寫時還要找個小碟子再倒出來,現在慧小的孩子已方便不少,因為都開始使用墨盒上課,本想推薦給桃山小學的老師,只可惜未帶實物,姑且作罷。
走到教師的講臺前,看見兩摞學生的練習作業,興許是剛收上來吧,還散發著陣陣墨香。打開一看,四年級孩子書寫的,雖筆法顯得稚嫩,但明顯看出是有基礎的,行筆正確,且不僅僅是練習單字,而是嘗試寫作品,正文、落款一應俱全。這個書寫水平和慧小一般大的孩子是有差距的,但轉而一想,慧小是書法特色學校呀,如果將之與國內未正常開設書法課的學校的四年級學生相比,也許並不遜色。
通過桃小教導主任的介紹,我們知道這裡三至六年級的學生每周都要上書法課,我們看到的作業就是剛上完課的四年級學生留下的,學校雖然地方也不大,有的教室還是一室多用,但是再緊張都會保證這間「野外教室」上書法課的正常使用。聽到此處,我心中對桃山小學在翰墨教育這一塊的重視程度產生了讚許和敬佩之意。
在之後的訪學交流中,我向桃小老師們介紹了慧小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做法,從他們的眼神中,我感覺到了他們對我校「慧人教育」理念的高度認同。從面對面的言語中,我聽到了他們對我校書法特色教育中的「以書啟智、以書導行、以書怡情、以書礪志、以書健體」的教育內涵深感興趣。我帶去的我校薛凱校長的書法作品,贈送給桃小紀念,我帶的一方印章被桃小的老師輪流觀賞,一位老師還拿在手中仔細端詳,愛不釋手。
交流的最後,我書寫了行、楷、篆三種書體的「福」字,以表達我們一行人對桃小的美好祝願,也得到了日方老師們的歡迎,大家手持「福」字合影留戀,桃小校長還提議用「福到了」的方式,可見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
還有一點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桃山小學還專門開設了古箏課。學校目前有40多臺古箏,古箏課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彈奏的機會。學校介紹說,古箏是京都地區的重要樂器,我們參觀的學校都屬於大阪、京都區域,而這些地區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又非常有特色,這次在桃山小學確實也親身感受了日本傳統文化教育的魅力。
古箏其實是中國獨特的、土生土長的中國樂器,8世紀初,中國唐代十三弦箏傳入日本。古箏其表現方法非常豐富,因為音色聽起來像豎琴一樣,所以也被稱為「東方的鋼琴」。中國國內的學校都很少見到的古箏,在桃山小學被列入了學習課程,他們對傳統文化,尤其很多從中國文化流傳過去的東西進行了很好的保存和繼承,值得深思。現場我還專門試彈了一曲,很有意思。
校長的名字自己寫
兵庫縣立長田高等學校是當地的名牌高中,原本想自己來自於小學,對國外的中學並不會有太多共鳴,結果剛坐下來,日方校長的自我介紹,就讓我眼前一亮。這位校長一邊說著自己的名字,一邊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中村晶平」四個字,雖然只有名字,但已經徹底暴露出這是一位書法功底過硬的校長。
在中村校長的介紹中,我知道了該校每年有90%以上的學生會升入高等學府,這個比例數字在當地排名第一,在別的學校通常只有半數左右。我不禁好奇心起,對於這樣一所名牌學校,學生究竟是什麼樣的學習狀態呢?學校裡參觀了一圈下來,沒有看見桌上堆起高高的書山,也沒有看見多少學生佩戴眼鏡,據說有的戴了隱形銀鏡,但我想總不會個個都戴吧,戴眼鏡的學生真的很少。總之,除了我在拍照時,有個別學生會因為有點害羞而躲閃鏡頭是在我的意料之中,其它似乎都和我想像中的重點高中不太一樣。
參觀沿途,學校牆壁或玻璃上一幅幅小巧別致的宣傳畫,吸引了我,大致能猜測到每副的意思,當中用毛筆書寫和繪畫的作品時有可見。其實,大家都知道,高中生應該已經忙碌到無暇再每周練習書法,最多只能參加相關的社團去進一步學習了,但是他們從小打下的根基,讓他們樂於在高中校園裡一顯身手。
學校還有一面吸睛的文化牆,名為「部活動聯絡黑板」,學校為每一個學習部設立了一塊區域,其實類似於咱們國內學校的社團,但不同的是這些學習部都由學生進行自主招募和報名,每個學習部都會在這塊文化牆上打廣告,寫下自己的過人之處,以吸引更多的同學前來報名。
學校特別重視體育教育,在教學樓通往大操場的路上,設置了很多大塊醒目的獎牌,哦不對應該說是獎碑,真的是在石碑上刻上了學生在體育方面的突出成績,其中有不少學生是在全國獲大獎。到了大操場,一群學生滿場奔跑歡快地打著棒球,沒有戴帽子的,沒有穿防曬衣的,更沒有戴墨鏡的,額頭上的汗水在陽光下熠熠發光,滿場都是蓬勃的朝氣。
我突然產生了一種錯覺,仿佛並不是身處一所高中校園,而是在一所大學裡參觀,這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個交流展示的機會和平臺,從而賦予學生積極、自信與開放的生活態度,學生又將這些優良品質發揮在學習當中,學得輕鬆,學得快樂!
即將離開長田高中之時,已是午餐時間,詫異地發現學校竟然沒有設立食堂,學生可以自行在校園中聚餐,室內外均可。走到一圈用餐的學生旁,靠我最近的一個女生熱情地用英語和我打招呼,還給我看她餐盒裡的食物。中村校長此時也走到學生的身邊說了幾句話,估計是向學生介紹我們吧,學生們聽後更熱情了,紛紛與我們揮手打招呼。遠處看到有一圈男生,集體做著伏地挺身,難道是為了多吃點?操場上一個個圍坐的聚餐圈,這畫面甚是可愛。
告別之際,和親筆書寫名字的中村校長交換了聯繫方式,他得知慧小是以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書法特色教育突出的學校,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我們約定保持聯繫,以後有機會組織師生相互交流學習。
由於我所在的慧小,是一所長期以來尤為重視弘揚傳統文化的學校,因此我此行的觀察角度亦更多側重於此。無論走在街頭看到一個個街牌店招,亦或是超市裡陳列的一些商品,都能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得到了較大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尤其是幾乎到處可見的寺廟和神宮,每一塊牌匾上都能看到蒼勁有力的中國書法,進入當地的中小學感受更是深刻,感慨於那裡師生對於傳統文化的推崇和喜愛。在欣喜同時,更加感受到自己的責任感、使命感,作為書法發源地的中國,作為一名中國的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擔負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將上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通過我們,一代又一代地傳承發揚。
作為首屆「新竹獎」獲獎者參訪日本學校,我對日本學校的「科技+傳統」的融合感同身受也獲益匪淺,這種交流活動對於促進中日教育互相了解、互相學習借鑑很有幫助,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更好推進教育發展很有建設意義!
(免責聲明:中國青年網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