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寶」字的古文字字形結構上來看是一個會意字。其外部是一個「宀」字旁表示與人居住的房屋有關,屋裡面不僅有表示錢財的「玉」,也有表示貨幣的「貝殼」之「貝」,同時我有表示盛裝糧食的瓦器「缶」。用我們今天的話說。不僅有房還有錢,除此之外還有物質生活保障。
什麼是「宀」字旁呢?就是房屋的一個外在輪廓,作為意符表示房屋。所以與房屋有關的文字字義則歸於「宀」部,現在我們稱之為「寶蓋頭」。
「玉」字的古文字字形像一根線貫穿幾個玉片,後來指代為繩子上所穿的物品,特指「玉」。後來篆書向隸書發展,文字的字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玉」字被簡化成「豐」字的形狀,而真正的「玉」字的字形被簡化為「王」字旁。古時候玉石或者玉器比較稀有,古人常把它視為稀有的財貨,猶如錢財一樣。
古時候宋國有一個人得到一塊很值錢的玉璞,這個人就把玉璞貢獻給宋國一個為政比較廉潔的子罕。子罕說,我以不貪財視為我的珍寶,你把值錢的玉璞視為珍寶。你所是把玉璞貢獻給了我,我們兩個人都喪失了自己的寶貝。後來子罕派遣一個琢玉的匠人,把玉璞雕刻成精美的玉器之後,把玉器換成錢之後,才讓這個人回家。
「貝」就是貝殼。古人把貝殼當作一種錢幣用來相互交換,貝殼有大小、色澤的不同。在遙遠的古代,貝殼充當一般等價物進行物質之間的相互交換。《說文解字》記載:「貢」者,下獻上也。從貝工聲。從「貢」字的構字意義來考究,貝之大者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貝殼的大與小有一定的評判標準,也就是用「工」這個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後來社會不斷發展,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物品也相應發生改變,唯獨錢財這一泛稱沒有改變。所以貝殼之「貝」指代錢幣。
「缶」是古代的一種瓦器,是用古代的粘土製作一定的形狀燒制而成。「缶」作為一種盛裝具用來盛裝糧食,其容器比較大、令人討厭的老鼠也難以打穿「缶」之外壁。「缶」的體形比較大,搬起來比較笨重,但是比較經濟實用。
從「寶」字的整體結構來看是一個會意字,一個人不僅有象徵著財富性質的房子,還有比較稀有的「貝」和「玉」,還有容積很大的瓦器米缸。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不缺住的,不缺吃的,關聯還不缺錢花。像這樣的條件的人,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無疑是一個香餑餑,讓人視為「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