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是一個象形字,其字形主要描摹了「臼」個客觀事物的外在輪廓。「臼」是古人在實際生活中舂米用的器具,上部開口、中部向下凹陷,中部空出來的空間可以容納穀物或者糧食。金文字形,中部多了兩點表示「臼」這個器具中裝有的穀物。「臼」字的小篆字形與金文相比,結構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臼」中間的穀物更多了一些。文字從小篆到隸書發生了隸變,文字字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楷書寫作「臼」。
「臼」字的本義為舂米用的石臼,從其形狀來看像八卦裡的兌卦的畫卦符號之像,「兌上缺」,也就是這個石器上部有缺口。由石臼之義引申泛指舂搗的器具,比如用來舂米的石杵,古人稱之為「杵臼」,古者醫者用於粘磨草藥的器具稱之為「藥臼」。後來凡是像「臼」形狀的東西,比如骨關節脫落,稱之為「脫臼」。
「臼」是一種石頭材質的器具,由專門從事治石的石匠打磨而成。古代漢有現代發達的科技工藝,採取的都是比較原始的方法。先選擇一塊石料,然後高溫煅燒,再用冷水激。先做出一個大致的形狀,最後精心打磨成特定的形狀。所以「臼」的形狀是特定的、臼裡面的東西不容易從裡面跳出來。由此又引申出固定不變的格調,古人稱之為「臼科」。
東漢許慎在其著作《說文》一書當中的記載「臼者,舂也。古者掘地為臼,其後穿木石。象形。中,米也。凡臼之屬皆從臼。」從以上文字當中可以讀出。「臼」這種石器的用途、來源和形狀。「臼」是古人用來舂米的石質器具,這就是「臼」的用途。「古者掘地為臼,然後穿木石」是說古人把原本是平坦土地挖成「臼」的形狀,「穿木石」主要是為了提高勞動效率,如果舂米用的石臼全部採用石頭,徒增人的勞動量而且還不出活。舂米用的石杵採用木與石相結合的結構,也就是木柄、石制的石錘。「象形」是說「臼」這個文字是一個象形文字,屬於「六書理論」中的描摹客觀事物的個在輪廓,也就是說「臼」字是一個圖畫文字。「中,米也。」是說「臼」這中的東西是米,也間接說明了「臼」是一種加工「稻米」『的器具,其主要作用就是脫去「稻穀」的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