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學過的那些神話、寓言故事,有很多都是被人篡改過的,甚至與原文完全不同。
記得看過一個動畫片,製作的蠻粗糙的,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有印象。
至今記得一個片段,是說主人公在一個以謙讓著稱的國家旅遊之時,正好趕上一場足球賽。
結果裁判宣布比賽開始之後,雙方球員竟然謙讓了起來,都想讓對方先拿球。
比賽開始了很久,足球竟然都沒有人去踢一下。
小時候看的時候總感覺好笑,但後來讀了古典小說《鏡花緣》,發現裡面有類似的片段,叫做「君子國」,說裡面的人都是「君子」,並且介紹了一些具體的情節。
比如買東西的時候反向砍價,賣家說買家給多了,買家時候賣家賣便宜了……
這部小說前半部分主要是中原人唐敖、多九公等人在海外遊歷的故事,當時非常佩服作者的想像力,竟然能想出這麼多奇奇怪怪的國家。
隨著閱讀範圍的擴大,我接觸到了《山海經》。
發現《鏡花緣》之中描寫的很多海外國家原型都是來自於《山海經》中的故事,原來這才是素材的源頭。
讀《山海經》最讓我感覺驚喜的就是,裡面有很多小時候學過的故事,比如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等等,小時候讀的時候總是當做一個神話故事來看。
但讀過《山海經》中的記載才知道,小時候看過的那些翻譯版是多麼地坑人。
比如說夸父逐日故事。
小時候幾乎所有版本都說,夸父自不量力,追逐太陽,結果太陽沒捉住,反倒把自己渴死了。
但是,《山海經》中的原話明明寫著:
逮之於禺谷。
說得非常清楚,夸父最終是在禺谷這一地方將太陽捉住了,所以禺谷,或者叫虞淵就是日落之處。這就和很多傳說都銜接上了。
那為什麼兒童讀物要說沒有追上太陽呢?
要知道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是很難改變的,因為一旦當小孩子接觸到真正記載的時候,他可能不會去懷疑自己之前的認知,而是要質疑本來是正確的那個說法。
再比如我們熟悉的「大禹治水」。
小時候的解讀是因為大禹父親鯀「堵」的方法是錯的,所以被處死了,換禹用「疏」來治水,所以堵不如疏。
但是《山海經》中明明寫著,因為洪水泛濫,鯀沒有接到天帝的命令,而是偷取了息壤進行治水工作,所以被天帝處死了。
這樣來看,鯀的死不是治水無能,而是沒有接到命令便擅自行動才對,其初心還是為了治理洪水的。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在先秦時期會有很多人祭祀鯀,為之立廟。
退一步講,用息壤來封堵洪水有什麼問題嗎?俗話說「水來土掩」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要說鯀的方法不對呢?
所以,如果不讀《山海經》的原文,我們都不知道小時候讀過的那些故事到底有多少是被篡改過的,同樣也不知道又有多少是內含深意而沒有發掘的。
還拿上面兩個故事來說。
有沒有想過夸父為什麼要追逐太陽呢?夸父又是如何死的呢?
通過《山海經》的記載就能知道,夸父的祖父就是后土,乃是傳統神話體系中執掌黑暗的幽冥之神,那他與代表著光明的太陽自然就是宿敵了。而夸父最終在南方被應龍斬殺,應龍又是黃帝麾下的大將,那麼一場遠古部落間戰爭的影子就若隱若現了。
同樣,大禹治水中,鯀是沒有聽哪個「帝」的命令,而禹又是得到了哪個「帝」的命令?
如果翻開文獻就能知道,鯀生活在堯帝統治時期,當時也是奉了堯的命令去治理洪水,但他的死亡卻是因為舜的命令。而大禹正是舜任命治水的負責人。
也就是說,舜成為新的天下共主之後,殺了堯任命的治水官鯀,選出了自己的治水官禹。
那堯與舜之間的關係就很惹人懷疑了,畢竟鯀只不過是因為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洪水,並不是一點效果都沒有,頂多就是能力不行,還罪不至死吧?
這就和《著書紀年》中「舜囚堯」的記載對上了,堯舜之間的禪讓可能是有問題的。
而這些都是在讀了《山海經》等文獻原文才能了解的。
所以說,多讀一讀原著很有必要,不說能不能形成自己對於事物的思考,起碼我們可以甄別出哪些故事是被篡改過的,不要被它們帶偏了對傳統文化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