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讀的那些神話寓言故事,原來有很多都是被「篡改」過的

2020-12-20 待曉兒

小時候學過的那些神話、寓言故事,有很多都是被人篡改過的,甚至與原文完全不同。

記得看過一個動畫片,製作的蠻粗糙的,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有印象。

至今記得一個片段,是說主人公在一個以謙讓著稱的國家旅遊之時,正好趕上一場足球賽。

結果裁判宣布比賽開始之後,雙方球員竟然謙讓了起來,都想讓對方先拿球。

比賽開始了很久,足球竟然都沒有人去踢一下。

小時候看的時候總感覺好笑,但後來讀了古典小說《鏡花緣》,發現裡面有類似的片段,叫做「君子國」,說裡面的人都是「君子」,並且介紹了一些具體的情節。

比如買東西的時候反向砍價,賣家說買家給多了,買家時候賣家賣便宜了……

這部小說前半部分主要是中原人唐敖、多九公等人在海外遊歷的故事,當時非常佩服作者的想像力,竟然能想出這麼多奇奇怪怪的國家。

隨著閱讀範圍的擴大,我接觸到了《山海經》。

發現《鏡花緣》之中描寫的很多海外國家原型都是來自於《山海經》中的故事,原來這才是素材的源頭。

讀《山海經》最讓我感覺驚喜的就是,裡面有很多小時候學過的故事,比如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等等,小時候讀的時候總是當做一個神話故事來看。

但讀過《山海經》中的記載才知道,小時候看過的那些翻譯版是多麼地坑人。

比如說夸父逐日故事。

小時候幾乎所有版本都說,夸父自不量力,追逐太陽,結果太陽沒捉住,反倒把自己渴死了。

但是,《山海經》中的原話明明寫著:

逮之於禺谷。

說得非常清楚,夸父最終是在禺谷這一地方將太陽捉住了,所以禺谷,或者叫虞淵就是日落之處。這就和很多傳說都銜接上了。

那為什麼兒童讀物要說沒有追上太陽呢?

要知道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是很難改變的,因為一旦當小孩子接觸到真正記載的時候,他可能不會去懷疑自己之前的認知,而是要質疑本來是正確的那個說法。

再比如我們熟悉的「大禹治水」。

小時候的解讀是因為大禹父親鯀「堵」的方法是錯的,所以被處死了,換禹用「疏」來治水,所以堵不如疏。

但是《山海經》中明明寫著,因為洪水泛濫,鯀沒有接到天帝的命令,而是偷取了息壤進行治水工作,所以被天帝處死了。

這樣來看,鯀的死不是治水無能,而是沒有接到命令便擅自行動才對,其初心還是為了治理洪水的。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在先秦時期會有很多人祭祀鯀,為之立廟。

退一步講,用息壤來封堵洪水有什麼問題嗎?俗話說「水來土掩」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要說鯀的方法不對呢?

所以,如果不讀《山海經》的原文,我們都不知道小時候讀過的那些故事到底有多少是被篡改過的,同樣也不知道又有多少是內含深意而沒有發掘的。

還拿上面兩個故事來說。

有沒有想過夸父為什麼要追逐太陽呢?夸父又是如何死的呢?

通過《山海經》的記載就能知道,夸父的祖父就是后土,乃是傳統神話體系中執掌黑暗的幽冥之神,那他與代表著光明的太陽自然就是宿敵了。而夸父最終在南方被應龍斬殺,應龍又是黃帝麾下的大將,那麼一場遠古部落間戰爭的影子就若隱若現了。

同樣,大禹治水中,鯀是沒有聽哪個「帝」的命令,而禹又是得到了哪個「帝」的命令?

如果翻開文獻就能知道,鯀生活在堯帝統治時期,當時也是奉了堯的命令去治理洪水,但他的死亡卻是因為舜的命令。而大禹正是舜任命治水的負責人。

也就是說,舜成為新的天下共主之後,殺了堯任命的治水官鯀,選出了自己的治水官禹。

那堯與舜之間的關係就很惹人懷疑了,畢竟鯀只不過是因為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洪水,並不是一點效果都沒有,頂多就是能力不行,還罪不至死吧?

這就和《著書紀年》中「舜囚堯」的記載對上了,堯舜之間的禪讓可能是有問題的。

而這些都是在讀了《山海經》等文獻原文才能了解的。

所以說,多讀一讀原著很有必要,不說能不能形成自己對於事物的思考,起碼我們可以甄別出哪些故事是被篡改過的,不要被它們帶偏了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相關焦點

  • 那些你不知道的寓言故事!比北歐神話還有趣!
    瑪雅人的神話與寓言。神話,記載了一個文明在發端時期形成的世界觀和與自然抗爭的辛酸史,是全民族共有的古老精神家園和珍貴的文化財富。瑪雅作為一個歷史悠久且輝煌燦爛的古老文明,自然也有一套成體系的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雖然由於殖民者的破壞這其中的大部分已經失傳,但從今天子遺的那部分中我們仍可管中窺豹,略見瑪雅人豐富的精神世界。
  • 寓言故事道理多,孩子都看懂那些故事外的哲理了嗎?
    所謂寓言,就是在具體的故事裡寄託一些道理或教訓的。那麼寓言中蘊含的那些道理,孩子是否能夠理解透徹?寓言的故事大多都是虛構出來的,且篇幅短小、結構單一,層次非常清楚,故事中還經常使用擬人、誇張、諷刺等表現手法。
  • 《列子》中那些直擊心靈的寓言故事
    深夜讀《列子》,在讀說符這一篇的時候,有幾個則寓言故事引起了深思,也許你現在正是寓言中的主人公。《列子》中有這樣一則故事說,有個宋國人在大街上遊走,見到了別人扔掉的廢的契證,回到家後把它小心地收藏起來,還暗地裡數它上面的刻齒有幾個。
  • 名著金句撈,一生必讀的經典《伊索寓言》,短小的故事蘊含大道理
    #寓言#今天咱們的名著金句撈,聊一聊《伊索寓言》。幾乎很多家長都給孩子講過其中的故事。很多家庭床邊還常備此書,作為睡前故事講給孩子聽。我就給孩子講過一些,我講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故事給人以深刻的啟示。說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這個名字來源於一個短篇的道德故事集,作者伊索,一位智者,在薩摩斯島上度過了他的大半生。
  • 給孩子讀《伊索寓言》,有一些人性必須讓他知道:成長是一種揭露
    這下,貓喪心病狂地喊道:「那麼你認為,因為你做什麼事都有理由,我就不該吃你了嗎?」有一種委屈,叫理由;有一種險詐,叫藉口。很多時候解釋並沒有用,因為對面的人開口前,已經打定了主意。所謂的藉口,只是它行兇的理由。站在「道義」的藉口上行兇的人,比拿刀殺人者,更險惡。
  • 「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39個字,故事通過宋耕者「因釋其耒而守株」,最後「身為宋國笑。」從而讓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能作為必然事件,從而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要想有收穫,必須付出勞動。故事內容學生大部分聽過、讀過,作為文言文更簡潔精煉。最近有同學問,「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呢?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這裡給大家來說一說。
  • 部編本語文七年級上《伊索寓言》二則教學設計
    【四環導學】導入:寓言總是很受孩子喜歡,這個學期我們學過寓言嗎?什麼是寓言呢?讀「課前導語」。教師補充:1.寓言及其特點寓言,用假託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大多篇幅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擬人化的生物、非生物。
  • 童年讀過的《伊索寓言》你看懂了嗎?和孩子重讀故事,發現了這些
    我不知道你們是否還記得那則經典的寓言故事——《老鼠和獅子》,忘了?沒關係,我們重新看一下,你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穫。不過現在的故事書可比我們小時候洋氣多了,它變身成了繪本,圖文並茂地講述那些動聽的童話。從小給教育孩子:動物和人類都是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好盟友。說了這麼多,都是我以一個成人的角度去看《老鼠和獅子》這則寓言故事體會到的哲理,以及傳遞給孩子的道理。那麼,一則古老的寓言故事改編成繪本,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又有哪些新奇體驗呢?再來看看吧。
  • 寓言故事都有哪些_寓言小故事大道理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註:該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很多父母想跟孩子說寓言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突然發現不知道寓言故事有哪些,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寓言故事。狼犬忠心耿耿看家守門,就是對搗蛋的耗子束手無策。聽說鄰村的「捕鼠大王」剛下了一窩貓崽,狼犬趁其沒防備時,偷偷將最健壯的小貓崽抱回家來精心撫養。
  • 《狼和小羊》這則故事 到底出自《伊索寓言》還是《克雷洛夫寓言》?
    期末階段,小朋友們都在努力複習中,角角落落都不能放過。上周末,杭州天長小學三年級男生胡清元突然問了媽媽一個問題:「我們課本上講到寓言這個單元時,說《狼和小羊》這則寓言是出自《克雷洛夫寓言》,但我在《伊索寓言》中也看到過這則寓言,是我們的課本錯了嗎?」 小朋友媽媽一聽,有點驚訝,按理說課本是部編教材,應該不會有問題,但孩子這麼提出來,她還是認真地去查了查資料。
  • 愛閱讀丨讀寓言,看世界
    三(5)班 金彥彤我們中國也有很多經典的寓言。在語文課本裡,我們讀到了《亡羊補牢》、《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等寓言,傾聽有趣而發人深省的故事,體驗古人的智慧。而且你發現沒有?我們熟悉的很多成語都出自古代寓言,比如《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畫蛇添足》、《掩耳盜鈴》等。
  • 讀《伊索寓言》有感
    《伊索寓言》是一本流傳千年的古希臘經典作品,很多國家的兒童也都讀過這本書,也被很多人當作是兒童啟蒙書。成人了,我們還需要讀兒童作品?靜靜,難道你覺得《伊索寓言》是一本兒童文學作品嗎?難道你認為成人不可以讀嗎?難道你理解的《伊索寓言》是很簡單的嗎?
  • 「小升初」語文專項成語歸類(神話故事、寓言故事、歷史典故)
    今天,老師從成語的出處為切入點,為大家歸納出自神話故事、寓言故事、歷史典故的相關成語出自神話故事的成語拓展故事含沙射影:古代傳說,水中有一種叫蜮的動物,看到人的影子就含沙子噴射,被噴著的人就會得病。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 小學生寫寓言故事:用一個故事,告訴讀者一個道理
    你有讀過瓊·穆特的《禪的故事》嘛?在這個故事中,講述了一隻叫「靜水」的大熊貓和三個小孩兒發生的故事。每一次,一個小孩兒來找靜水時,靜水就為他們將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只是故事,但是卻在背後隱藏著一個寓意。
  • 那些當年我們學過的寓言故事——不可不讀
    寓言故事,少年時讀書總感覺荒唐可笑,等到成年之後,發現荒唐者更甚!!!餘年少時,常讀書之餘,與同學論寓言故事。皆嘆愚人之所愚行也,嘲笑者有之,痛罵者有之。皆以為自己睿智。及至成年,入社會謀事業。見芸芸大眾,遇奇葩之故事,世間之人自有愚者。當初之所嘆者而愚者不盡其數矣。
  • 讀《伊索寓言》的意義是什麼?寶媽回答:讓娃明白成長是一種揭露
    《伊索寓言》好在哪兒?為什麼能影響歐洲千年?《伊索寓言》是古希臘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極具研究價值的文學,其價值並不亞於希臘神話、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悲劇。《伊索寓言》中,300多個小故事,通過小動物來開口表達,但表現的卻是人性。
  • 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年會在溫召開!這些你熟悉的寓言故事都出自溫州...
    邱國鷹寓言作家邱國鷹先生專注海洋寓言故事,著有童話集《神漁》《蝦子學藝》、寓言集《大象和螞蟻》《狐狸打獵》《狐狸賣聰明》《蛤蟆大仙》《精明猴的騙局》,故事集《東海魚類故事》等等,作品眾多,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獎項,有「寓言大師」之稱。
  • 《孩子最愛讀的中國寓言故事》
    內容簡介:  閱讀寓言可以鍛鍊兒童的語言能力。語言和思維是互相促進的:人的深刻思想要靠語言表達出來,而通過語言交流,又可以促進思維的發展。兒童正處在學習語言、發展思維的階段,寓言故事短小、生動,通過閱讀優秀的寓言作品,兒童可以有效地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書從燦如星河的中國古代典籍中精選了眾所周知、寓意深刻、故事有趣的寓言一百餘篇,改寫成兒童易讀易懂的白話文,按照出處的歷史年代排序,並添加了精彩的點評。相信本書對開發兒童智力、塑造兒童品格、培養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都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希望能得到孩子們的喜愛。
  • 「小故事 大道理——走進寓言故事」
    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曾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裡面取出很多東西來……寓言故事一般比較短小,但背後往往藏著深刻的道理。線上學習,習得方法班主任謝老師在下午的在線答疑時間帶領隊員們回顧了第二單元寓言故事所蘊含道理,教給了隊員閱讀寓言的方法:讀懂故事內容、體會故事中的道理、聯繫生活深入體會故事中的道理。
  • 二年級語文《坐井觀天》備課筆記,體會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二年級語文《坐井觀天》備課筆記,體會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幫助孩子輕鬆學習。《坐井觀天》是一則改編自《莊子.秋水》的寓言故事,「坐井觀天」就是坐在井裡看天。青蛙常年居住在井底,抬頭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片天空,誤以為天空只有這麼大。小鳥每天都要飛過很多地方,見識了廣闊的世界,他告訴青蛙天無邊無際,並請他跳出井來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