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在線】王菊紅:怎一個痴字了得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2021-02-06 魏兆芳老師工作坊

怎一個痴字了得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鎮巴縣涇洋中學   王菊紅

一、教學構想

《湖心亭看雪》是部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12課,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言散文,字詞句的梳理相對簡單,寫景手法的理解,作者在文中蘊含的多種情感的體會,尤其是「痴」字在文中的妙用,的確有難度。於是,我設計了這樣的課題《怎一個痴字了得》,渴望通過本節課的引導、探究與講解,幫助學生真正理解作者張岱的心境。

二、教學目標

1.品讀課文,體會寫景手法的特點及其妙處。

2.理解作者複雜的情感,體會其家國之思,理解「痴」字的多味。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品讀課文,體會寫景手法的特點及其妙處。

2.難點:理解作者複雜的情感,體會其家國之思,理解「痴」字的多味。

四、教學方法

①朗讀法:學生多次朗讀課文寫景部分,加深對寫景方法的理解;

②問題引領法:圍繞授課內容,設計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③講授法:教師就重點和難點做必要的講解,梳理,幫助學生理解。

④資料收集與引用,在講授過程中,介入作者生平資料和創作背景資料,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

⑤練筆鞏固法:運用白描手法,選擇一處景致進行小練筆,以鞏固所學知識,學以致用。

五、教學流程

(一)導語引題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先生在離杭歸京時,用這兩行絕妙詩句表達心中的不舍之情。歷代文人,讚美西湖的佳作比比皆是,但是,像張岱這樣「擁毳衣火爐,拏一小舟,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者,世上又有幾人?讓我們跟隨張岱的步伐,一起去領略西湖冬日雪景之美,感悟「痴」字的多味。

(二)出示主題,明確學習目標

1.本節課重點在學習景物描寫方法,體會作者複雜感情,二者皆可圍繞一個「痴」字展開,所以將課堂主題設計為《怎一個痴字了得》,意在讓學生明白景和情都緣於作者的痴。

2.圍繞這個主題,學生要學會:①品讀課文,明白白描手法,體會作者痴迷西湖雪景的閒情雅致②體會作者複雜情感的表達,理解他的痴情和痴心。

(三)理解白描手法,體會張岱的痴迷

1.什麼是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使用色彩,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

2.白描手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它有什麼特點?

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簡練樸素,不加渲染。

3.舉例說明白描手法在文學作品裡的應用效果

示例一:                   示例二:

學生先朗讀這兩則詩文,然後找出色彩詞語,體會這樣寫的妙處:簡練樸素,輪廓清晰,景致描寫更清新,人物形象更鮮明。

4.本文運用白描手法的句子是哪些?畫出來,大聲朗讀一次。

5.教師大屏幕展示文句,學生再次齊讀。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6.你從這段景致中讀出了西湖雪景怎樣的特點?

點撥,討論,小結:淡雅、寧靜

7.作者是在什麼時候去的湖心亭?是以什麼方式去的?你從中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學生再讀文章,勾畫要點句子,思考後整理自己的思維,然後交流分享,教師點撥)小結如下:

是日更定,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

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火爐,獨往湖心亭看雪。

這樣冷的夜晚,作者寧可裹著裘皮大衣,帶著火爐,也要獨自前往湖心亭賞雪,這該是怎樣的閒情逸緻,該是怎樣的醉心痴迷,才會做出這樣與眾不同的選擇呢?由此可見:

作者是一個特立獨行,不隨俗流,孤傲自恃的人,他有醉情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逸緻,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但也有點孤寂和落寞。

(四)介入作者生平資料和創作背景,理解「痴」字的多味

張岱(1597—1679),字宗子,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是繼「公安」「竟陵」兩派之後,以清淡天真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寓情於境,意趣深遠。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2.背景連結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三(西湖書社1982年版)。張岱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鑑賞,愛繁華,好山水。明亡以後,他避居於山中,專注從事著述。《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皆寫於他入山以後,書中緬懷昔日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刻意突出湖中人是「金陵人」,主要是為了表達對明朝興盛繁榮時期的懷念與追思。

3.教師引導學生細緻讀背這兩段介紹文字,尤其是加橫線的句子。

我們不難發現:張岱曾是大明子民,明朝滅亡後,他就生活在大清的國度,難怪他痴迷西湖雪景,應該說,他痴迷的是此湖又非此湖吧?他痴迷的是大明的西湖,夜晚都不能阻止他前往,可見他對故國的懷念與追思,這才是他痴迷的根本原因所在。難怪他遇到的是金陵人,用意良苦啊,那是他割捨不下那顆痴愛祖國的心,一經觸發,便不能自拔,陷入更深的痴痛之中。

怎一個痴字了得?這就是張岱!

(板書如下)

4.小結:難怪有人評價《陶庵夢憶》是一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風霜雨雪的產物,是一曲家破國亡的悲哀輓歌,作者將家國之嘆、故國之思、人生之悲寄託於夢憶之中,以尋求解脫。於此,我們也體會一二了吧。

(五)練筆鞏固

用白描手法,寫一段文字,描繪鎮巴秋冬季節某個地方的景致,和同學們分享。

相關焦點

  • 曹公奇:《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曹公奇 教學目標:(詞語運用) 「痕」「點」「芥」「粒」等量詞,一個小似一個,寫出視線的移動,小船的蕩漾,景物的變化,著筆空靈,使人渾然不覺。遠遠地看,這幅美景就好像一幅美妙的山水畫一樣,作者把自己、以及自己乘坐的小舟等,都放進了畫面中。 (3)簡要比較: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一致性教學設計
    2通過和《江雪》進行比較閱讀,思考《江雪》與《湖心亭看雪》表達情感方面的不同。評價標準:1.能體會作者超凡脫俗的文人雅趣和濃厚的故國之思。2.能概括出《江雪》與《湖心亭看雪》在表達情感方面的不同。3.交流分享時,語言規範流暢,表達清晰。
  • 湖心亭看雪教學實錄
    湖心亭看雪執教者  王崧舟聽王崧舟老師上《湖心亭看雪》,聽得如痴如醉
  • 名師課展丨曹公奇:《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點擊上方藍字一鍵關注並置頂後,可隨時後臺編輯發送課文名稱獲取名優教學設計及名師課展。   見過西湖的雪景嗎?今天,曹導帶領我們欣賞張岱筆下西湖雪景的美妙,感悟作者超凡脫俗的高雅情懷。《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熟讀課文,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品味,賞析所寫雪景的妙處。1.導入新課。
  • 文言文比較閱讀,《湖心亭看雪》比較閱讀,教學設計
    文言文比較閱讀 ,《湖心亭看雪》比較閱讀,教學設計教學要求:1、熟記並背誦中考16篇文言文 2、根據三年中考題型,預測中考文言文閱讀題型 3、試著以《湖心亭看雪》文段的選取一般遵循以下原則: (一)、兩個文段之間必定存在著「聯繫點」,課外文段往往是課內文段的補充或延伸,在文體、主題、題材、人物形象、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要素中有一個或多個相同(相近)之處。 (二)、比較閱讀的各文段之間必定存在著「可比點」,或同中存異,或異中有同。
  • 【張楊專欄】《湖心亭看雪》說課稿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這一單元都是以自然山水為題材的優秀篇章。
  • 《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譯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 大語文國學經典:古文賞析《湖心亭看雪》
    賞析:在中國畫中,人總是屈居於自然的一角,山大人小,謙遜之極,這是古人認定的人在自然中的往置,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是一幅這樣的中國畫。文中量詞的運用特別體現出這種神韻:上下一白、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舟中人兩三粒,人在自然中謙遜卻不渺小。大雪遮蔽大地,但一點活潑生氣,卻在亭中爐火、熱酒、三二痴人遊客之中緩緩呈現。美景當前,人們除了細細享受它,幹什麼都顯得唐突。原文: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上人鳥聲俱絕。
  • 明代張岱《湖心亭看雪》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陶庵夢憶》中的一篇敘事小品,明王朝滅亡後所寫,是作者把自己對故國往事的懷念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山水之中而創作的小品文
  • 談《湖心亭看雪》中的幾個問題
    義務教育統編教材《語文》九年級上冊,在第三單元中,選入了《湖心亭看雪》一篇。[①]文章不長,才159字,個別用詞雖比較冷僻,有些造句結構也有點奇特,但不影響意思的理解,總體來看,對初三學生的閱讀,不應該有太大的理解障礙。我看到的教學實錄,比如不少博客轉帖的王崧舟、王君老師的教學實錄,基本是以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主,學生回答的生成,大多符合教師的預設。
  • 中西結合、古今交融,怎一個美字了得
    中西結合、古今交融,怎一個美字了得 2021-01-11 2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批改學生作業,怎一個「閱」字了得
    批改學生作業,怎一個「閱」字了得批改學生作業,怎一個「閱」字了得批改學生作業,怎一個「閱」字了得這樣看來,作業本上有無「閱」、「已閱」或者年月日,只是一個形式問題,即使作業本由教務處和教研組長定期抽查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了自改作文,實際上也練就了一項能力,至於作文本上有無「閱」字或者老師批閱的痕跡,甚至冗長的批語,並沒有必要作統一要求。再比如一些記憶性、鞏固性的作業,學生幾乎完全都能做對,老師看後寫一個「閱」字,又何嘗不可?
  • 張岱《湖心亭看雪》,用極淡的筆觸,寫出他最濃的情愫
    這篇文,我就重點來寫一下《陶庵夢憶》中的《湖心亭看雪》,與大家一起通過這篇小品文,看看一下張岱的日常,也當是管中窺豹,感受感受他的所思所想。我們先來看開頭一段。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 怎一個「獲」字了得
    怎一個「獲」字了得水落坡鎮中學李俊芳來到美麗的杭州已有三天,雖然梅雨季節的杭州有許多悶熱,但我卻時時感覺有一汩汩清泉流入心田,回顧這三天的學習,不是一個「收穫&34;字了得!
  • 2020語文試題之文言文閱讀理解:《湖心亭看雪》
    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2)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張岱《湖心亭看雪》:文雖「短小精悍」,亦可窺晚明文人之大貌
    引子:《湖心亭看雪》一文收錄於《陶庵夢憶》集,實屬「晚明小品文」之範疇。此文為張岱所書。張岱,字宗子,號為陶庵,明亡而入清之人,恰如《陶庵夢憶序》言:「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駴駴乎如野人……」是亡國舊臣也。
  • 我放「闕詞」的厥詞——就《湖心亭看雪》與鮑教授商榷
    以下楷體字部分為鮑教授原文:我放「闕詞」          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其作《湖心亭看雪》,向為後人稱道。         今日福州大寒,雖晴朗,然室外風已割面。龜縮家中,獨坐書房。隔兩道玻璃牆幕,不覺寒,唯暖意融融。          閒翻《湖心亭看雪》。
  • 湖心亭看雪客的前世今生
    (一)     《湖心亭看雪》本為文章題目,作者乃明朝張岱。                               湖心亭看雪                                  明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 小毛讀《湖心亭看雪》,岱公如何率性瀟灑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瑞雪兆豐年,我總不太了解北方的大雪。至於白雪紛紛打旋兒落下,毋庸置疑詩情畫意。這樣的天兒,合該懷捧小爐,躺在木椅上,囫圇聽些故事的。湖心亭的雪下了三天三夜。化雪的滋味兒,誠然並不好受。岱公卻於風雪中行,夜幕低垂,半色殷紅半已隱退,燈火逶迤璀璨,連綿指引著行路。分明已寒到了極致,卻在霧凇沆碭中感受到了金陵人的熱情。年幼時,只覺讀明清小品如盥花咀翠,文人筆下,雪後月光籠著米家山水,閣外芍藥嬌豔動人,最妙不過入夜擁衾而眠——「一枕墨甜」。
  • 略談《湖心亭看雪》的量詞妙用
    張守仁先生編選的《世界美文觀止》一書,收錄了從古希臘到中國先秦迄今的全球美文精華,然而,在遴選我國明朝到清初的文學作品時,僅收錄了清人張岱的《糊心亭看雪》這一篇。蓋因此文文短意豐,字麗詞妙,在遣詞造句中,以量詞的巧妙奇配,別開生面,使文章詞簡意豐,因富有立體感和張力,熠熠動人,獨佔鰲頭。張岱的美文《湖心亭看雪》,全文僅有160多字,文短意豐,景中有事,事中有情,情景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