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放「闕詞」的厥詞——就《湖心亭看雪》與鮑教授商榷

2021-02-19 汗青溼手

我放「闕詞」的厥詞——就《湖心亭看雪》與鮑教授商榷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和張岱的《湖心亭看雪》,都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品。近日接連聽潘、杜、鮑等教授解讀,十分過癮,精神上的胃口大開,對作品的理解也更進了一步。但幾位大家的觀點,我也並不完全贊同,所謂「詩無達詁」,對文章的理解其實也可能有類似情況出現,尤其是比較含蓄委婉的文言作品。晨讀鮑教授《我放「闕詞」》,有所感。鮑教授學問深厚,文本分析的目光非常銳利,我常常深受啟發,尤其是關於孔乙己的闡釋,頗感震懾,日常執弟子禮。但學問之道,並非非此即彼的道路選擇,不妨曲徑通幽條條羅馬,師徒之間也大有可切磋之處,故而鬥膽在其文末回復曰「我有不同看法」。中午食堂沒飯吃,正好在此姑且東施效顰,做《我放「闕詞」的厥詞》,聊以自慰。

以下楷體字部分為鮑教授原文:

我放「闕詞」

 

         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其作《湖心亭看雪》,向為後人稱道。

         今日福州大寒,雖晴朗,然室外風已割面。龜縮家中,獨坐書房。隔兩道玻璃牆幕,不覺寒,唯暖意融融。

          閒翻《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讀著,想著,復又細讀。不慎間,瞥見張先生尾巴。

         君看,其往湖中,時在初更,況復冬日,夜已漸深,先生何以見「天與雲與山與水」?或曰,先生「住西湖」,此印象矣,所見者「一白」爾。

          似能說過。

          但「舟中人兩三粒」如何解?先生自在舟中,誰人見之?

         或曰:無所不能之敘述者也。似亦可解。撰文追敘,作者跳出三界之外,俯觀眾生,無所不知。

         但「霧凇沆碭」,真活見鬼,如何看見?

         終於抓住張先生尾巴。

          罪過,罪過。

          但愚深覺:誇大其辭,信口開河乃中國文人之痼疾。

          又想到這篇文章編入統編本九年級上冊,如果有學生學習時像我一樣犯傻,會不會被「不可侵犯」的老師揍扁?會不會被「不容置疑」的判官賜死?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玻璃外陽光明媚,書房裡一片燦爛。抬頭看看滿目圖書,這些擁我而立、而臥者諸君,仿佛也正看我:微笑者有之,竊喜者有之,默然不語者有之,勃然大怒者亦有之。

 

 

 

文章標題為「湖心亭看雪」,什麼意思?是指在湖心亭裡看,還是在外面看?誰看?看到了嗎?張岱到底去亭子裡沒有?

看雪一事發生的時間,作者說是「崇禎五年十二月」,這裡採取的是農曆,即年關將近,比現在這個時間段還要再晚一點,但只知道是深冬,具體日期沒說。「大雪三日」說明天氣,但並沒有說清楚是還在繼續下還是雪已經停了?但從後文「霧凇沆碭」一句,我傾向於判斷雪已經停了。何故?主要是因為霧凇的形成條件極為苛刻,必須極冷且溼氣重,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氣(低於零度的過冷水滴)遇到同樣低於凍結溫度的物體凝華形成,必須天晴少雲又靜風,或是風速很小,如果當時還在下雪,則溫度不夠低,且水汽以雪花形式降落就不會再形成霧凇,所以我判斷應該是雪停了甚至稍稍有點化。霧凇常常出現於東北地區,西湖地處杭州,氣溫條件並不夠,為何也會出現?因為崇禎五年是公曆1632年,據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推算,從十三世紀到二十世紀,1620-1720之間的冬季是最冷的,1632年正好處在期間。

具體幾點呢?不詳,只知道是「更定」,但是沒說幾更。有人認為是初更定,即剛剛入夜;也有人說是五更定,即凌晨。這裡不爭論,因為如果是五更定,天亮了,自然不存在爭議。鮑老師傾向於認為是入夜,所以看不到「天與雲與山與水」,其實未必。我在北方生活過幾年,常常在冬夜裡四處遊走,在大雪之後,尤其是雪停了之後,光線其實是相當好的,因為雪的反射比較強,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當時應該是雪停了。另外,從「霧凇沆碭」四個字同樣可以推斷,當時應該是雪停了,且微微有點化,因為沆碭指白氣瀰漫的樣子,即霧凇附近的空氣受冷凝結成白霧,所以張看到的只是淡淡的「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景物可以分辨,但不夠清晰。

「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我傾向於認為確實採用的是上帝視角。寫過詩的人都有類似經驗,常常感覺有另外一個自己在高空俯視自己,這會讓作品具備雙重人格、雙重視角,即你在天上看著你自己和你所處的環境,譬如此刻我就能看到一個蟻穴一樣的城市裡有一隻小螞蟻餓著肚子在打字……鮑師認為這個視角和「霧凇沆碭」衝突,看不到。因為文字的局限性,我不是太清楚他表達的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上帝視角就看不到「霧凇沆碭」呢?從天上看下來,一個湖,湖邊的樹上都是霧凇,泛著白氣,不是很正常嗎?改日面談再行請教。

「但「舟中人兩三粒」如何解?先生自在舟中,誰人見之?」這句,其實我覺得很好解釋,依然還是上帝視角看自己坐在舟中。比較麻煩的是為什麼是「兩三粒」而不是「兩粒」,因為作者是「獨往湖心亭看雪」,再加上一個舟子,應該只有兩個人,似乎沒必要泛指「兩三粒」,此處有爭議。我推測,有可能他也帶了一個童子,因為他「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個人獨立生活能力比較差,而且「精於茶藝鑑賞」,古人喝茶可不像現在這麼簡單,必須有人專門負責燒水的,更何況他「好孌童」……所以出門帶個吧童子很正常。

也許有人問那不是跟「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衝突了?其實不會。因為在那個階層的人眼裡,童子什麼的都不太算「人」,就是一個工具。這也很正常,就好像我們打車去海邊,也會說獨行,不會說還有一個司機。所以我認為雖然「先生自在舟中」,但並不妨礙先生上帝視角看自己。

未完待續……

2020年12月31日星期四

 

 

 

相關焦點

  • 湖心亭看雪教學實錄
    有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不會斷的句。可在王老師的帶動下,讀著讀著,孩子卻悟出了什麼叫做「天人合一」的境界,真是讓人嘆為觀止。這一節課的朗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一開始,王老師就在用各種方式指導孩子的朗讀。引導他們回憶古詩的讀法,帶著他們體會停頓,引導他們想像畫面,不單孩子受益,我也收穫頗多。喜歡崧舟老師,喜歡這節《湖心亭看雪》,希望你也喜歡!
  • 略談《湖心亭看雪》的量詞妙用
    張守仁先生編選的《世界美文觀止》一書,收錄了從古希臘到中國先秦迄今的全球美文精華,然而,在遴選我國明朝到清初的文學作品時,僅收錄了清人張岱的《糊心亭看雪》這一篇。蓋因此文文短意豐,字麗詞妙,在遣詞造句中,以量詞的巧妙奇配,別開生面,使文章詞簡意豐,因富有立體感和張力,熠熠動人,獨佔鰲頭。張岱的美文《湖心亭看雪》,全文僅有160多字,文短意豐,景中有事,事中有情,情景相融。
  • 《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譯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一致性教學設計
    2通過和《江雪》進行比較閱讀,思考《江雪》與《湖心亭看雪》表達情感方面的不同。評價標準:1.能體會作者超凡脫俗的文人雅趣和濃厚的故國之思。2.能概括出《江雪》與《湖心亭看雪》在表達情感方面的不同。3.交流分享時,語言規範流暢,表達清晰。
  • 談《湖心亭看雪》中的幾個問題
    義務教育統編教材《語文》九年級上冊,在第三單元中,選入了《湖心亭看雪》一篇。[①]文章不長,才159字,個別用詞雖比較冷僻,有些造句結構也有點奇特,但不影響意思的理解,總體來看,對初三學生的閱讀,不應該有太大的理解障礙。我看到的教學實錄,比如不少博客轉帖的王崧舟、王君老師的教學實錄,基本是以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主,學生回答的生成,大多符合教師的預設。
  • 曹公奇:《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曹公奇 教學目標:「痕」「點」「芥」「粒」等詞的用法有什麼特別之處? 3.在湖心亭碰見的金陵人是個什麼樣的人? 4.從文中能讀出作者是個怎樣的人嗎?他具有怎樣的情懷? 5.怎樣理解「痴」的含意?
  • 大語文國學經典:古文賞析《湖心亭看雪》
    賞析:在中國畫中,人總是屈居於自然的一角,山大人小,謙遜之極,這是古人認定的人在自然中的往置,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是一幅這樣的中國畫。文中量詞的運用特別體現出這種神韻:上下一白、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舟中人兩三粒,人在自然中謙遜卻不渺小。大雪遮蔽大地,但一點活潑生氣,卻在亭中爐火、熱酒、三二痴人遊客之中緩緩呈現。美景當前,人們除了細細享受它,幹什麼都顯得唐突。原文: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上人鳥聲俱絕。
  • 明代張岱《湖心亭看雪》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陶庵夢憶》中的一篇敘事小品,明王朝滅亡後所寫,是作者把自己對故國往事的懷念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山水之中而創作的小品文
  • 張岱《湖心亭看雪》:文雖「短小精悍」,亦可窺晚明文人之大貌
    同為「賞雪」,張岱之文,非在「千樹萬樹梨花開梨花」之大漠邊塞「奇景」,而在「湖中人鳥聲俱絕」之時,正是「性靈」流露山水之間,善於捕捉日常所看不見之美,方才有了如此體悟。而文人融入大自然之美色,追求天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自然不會有老杜「沉鬱頓挫」之風。 故《湖心亭看雪》看的是「雪」,非「人間疾苦」。
  • 小毛讀《湖心亭看雪》,岱公如何率性瀟灑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瑞雪兆豐年,我總不太了解北方的大雪。至於白雪紛紛打旋兒落下,毋庸置疑詩情畫意。這樣的天兒,合該懷捧小爐,躺在木椅上,囫圇聽些故事的。湖心亭的雪下了三天三夜。化雪的滋味兒,誠然並不好受。岱公卻於風雪中行,夜幕低垂,半色殷紅半已隱退,燈火逶迤璀璨,連綿指引著行路。分明已寒到了極致,卻在霧凇沆碭中感受到了金陵人的熱情。年幼時,只覺讀明清小品如盥花咀翠,文人筆下,雪後月光籠著米家山水,閣外芍藥嬌豔動人,最妙不過入夜擁衾而眠——「一枕墨甜」。
  • 名師課展丨曹公奇:《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熟讀課文,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品味,賞析所寫雪景的妙處。1.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見過雪景嗎?見過西湖的雪景嗎?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張岱筆下西湖的雪景,欣賞西湖雪景的美妙,感悟作者的情懷。(板書課題)⒉初讀,讀通課文。
  • 文言文比較閱讀,《湖心亭看雪》比較閱讀,教學設計
    文言文比較閱讀 ,《湖心亭看雪》比較閱讀,教學設計教學要求:1、熟記並背誦中考16篇文言文 2、根據三年中考題型,預測中考文言文閱讀題型 3、試著以《湖心亭看雪》四、考察常見題型及其應對策略: (一)理解常見實詞和虛詞的意思 1、重點實詞、虛詞 2、特殊用法 以《湖心亭看雪》為範本,解釋文本中的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
  • 【張楊專欄】《湖心亭看雪》說課稿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這一單元都是以自然山水為題材的優秀篇章。
  • 2020語文試題之文言文閱讀理解:《湖心亭看雪》
    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2)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張岱《湖心亭看雪》,用極淡的筆觸,寫出他最濃的情愫
    這篇文,我就重點來寫一下《陶庵夢憶》中的《湖心亭看雪》,與大家一起通過這篇小品文,看看一下張岱的日常,也當是管中窺豹,感受感受他的所思所想。我們先來看開頭一段。湖心亭看雪 張岱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這開頭是說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 湖心亭看雪客的前世今生
    驚豔於當世        不媚於江湖                 ——湖心亭看雪客其人其事其業
  • 【成長在線】王菊紅:怎一個痴字了得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怎一個痴字了得--《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鎮巴縣涇洋中學   王菊紅一、教學構想《湖心亭看雪》是部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12課,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言散文,字詞句的梳理相對簡單,寫景手法的理解,作者在文中蘊含的多種情感的體會,尤其是「痴」字在文中的妙用,的確有難度。
  • 你一定讀過《湖心亭看雪》,但你知道張岱是個怎麼樣的人嗎?
    於是,他馬上披衣秉燭,搖起輕舟,獨自一人往湖心亭賞雪。不管大雪已經下了三天,不管天寒地凍。看到這裡,你應該猜出來了,這個奇特的人就是張岱。因為他,湖心亭看雪從此成了不朽,成了最浪漫的事。中學時,我們都學過他這篇寫西湖的文章《湖心亭看雪》,「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這些話當年都能倒背如流,但你知道張岱是個怎麼樣的人嗎?
  • 是有些痴情,不染風和月,誰攆銀簪落青絲,散漫了詞闕
    是有些痴情,不染風和月,誰攆銀簪落青絲,散漫了詞闕。>把它捧在手心就這樣慢慢融化化成可愛的水晶我的眉就彎成了月牙愛雪喜歡追逐它就仿佛找回了童年最美的那幅畫多想就這樣伴著你海角天涯愛雪愛它融化在我彎彎的長髮閃爍七彩的光華愛它能霧
  • 77歲老教授為權威工具書糾錯 30年寫出《商榷》
    原標題:陳霞村 30年終成一部《商榷》 77歲老教授糾錯辭書    木匠離不了墨斗,泥瓦匠離不了水平,讀書寫字的人一定有本字典。詞典這樣的工具書能衡量用詞準確程度,權威性應該是不容置疑的。  「分析詞典中的紕漏,是不是也算是挑刺兒,對方怎麼看?」「糾正錯誤,彌補缺陷,詞典也是需要不斷加以完善的。跟我合作的,讓我幫忙審讀詞典的一些出版社都把我當老朋友,他們把我們之間的關係打了個比方。就好像是主家在蓋房子,我那就像是來幫忙的鄰居,過來幫起個爐灶,抬個木樑,主要就是起一個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