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湖心亭看雪》,用極淡的筆觸,寫出他最濃的情愫

2020-12-16 趙二小的文藝江湖

說起張岱,首先我們就會想起他的《自為墓志銘》,這篇是太有名了,它與徐渭的那篇《墓志銘》齊名,向來被人津津樂道和推崇。

不過,《自為墓志銘》名氣雖大,但是真正給張岱帶來廣泛讚譽的,卻是他寫的《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

因為他是居住在西湖邊的,所以他寫的《西湖夢尋》是對杭州一帶重要的山水景色、佛教寺院、先賢祭祠等進行的全方位的描述,這些對研究明末清初西湖名勝以及佛教的文化有很重要的意義。

而比起《西湖夢尋》,《陶庵夢憶》卻要生動和引人入勝很多,因為它講的是張岱一生的諸多經歷,以及見聞種種,都是以小品文的形式寫出,短小精悍,讀來令人興致盎然。

這篇文,我就重點來寫一下《陶庵夢憶》中的《湖心亭看雪》,與大家一起通過這篇小品文,看看一下張岱的日常,也當是管中窺豹,感受感受他的所思所想。我們先來看開頭一段。

湖心亭看雪 張岱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這開頭是說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是崇禎五年十二月,他住在西湖邊,下了三天大雪,所以人鳥聲都絕跡了。

這一開頭,就讓我想到了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雖然是不同的筆觸,但是寫的景象和景象中的人物是那麼的相似,從寥寥數語中,我們看到了孤獨。

江雪 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種孤寂,對於文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時候!因為這也是漫天的安靜,這安靜又會讓他們心靜,心一靜,驚豔的詞句就出現了。

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如此的大雪天氣,對於我們凡人來說,肯定是哪裡暖和去哪裡待著了,但是張岱不一樣,他在這大冷天,興致大發,駕一葉扁舟,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前往湖心亭看雪。

接下來他看到的景象是,湖面上的水汽白霧蒙蒙,天與雲,山與水,天地間只有一片白色。而湖上能隱約看見的影子,只有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這裡的「一痕」,「一點」,「 兩三粒」,用的極美,感覺若用其它任何的字詞代替,都會失去它們的本來韻味。

這裡說的是渺小,是真切的在 「上下一白」的環境中待過,所獲得的體會,是「飄渺孤鴻影」,是「天地一沙鷗」的那種體會,人生天地間,真是滄海一粟。

我們再接著往下看。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張岱和隨從的人,終於到了湖心亭上。竟然發現有兩個人已經在那裡鋪氈對坐,一個童子正在那裡燒酒,酒爐裡的酒也正在沸騰。他們見到我,還大為高興的說:「沒想到在湖中還能碰到有人來啊!」

這估計正是張岱想說的,看來他比柳宗元強,在這漫天雪地裡,他還算是有知己的。

然後湖心亭裡的人就拉著他一同來飲酒,他也高興的喝了三大杯而告別。張岱又問了那兩人的姓名地址,他們說是金陵人,是來這裡旅遊的哈。

看來有此雅興的人,不是久在西湖邊上居住的人啊,我好奇的是張岱為什麼不跟這些人不醉不歸呢,難得如此雪中逢知己啊!

也可能張岱是不像別的文人那樣,不是自來熟類型的,具體張岱為什么喝了三大杯酒就走了,也許只有張岱自己清楚了。也或許張岱只是想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自娛自樂。

但是我們看文章最後一句,從一起駕船的人的話裡,感覺以上的說法都不像。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寫到這裡,這看雪是要結束了。但是最後這一句,卻讓人有無限的回味。

下船後,船夫喃喃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痴,沒想到這裡還有像相公一樣痴的人啊!」這船夫應該是跟張岱非常相熟的,他應是深知張岱心性的,一個「痴」字算是做了個點睛。

從這個字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對生活有著極濃烈熱情的人,他只是不喜歡喜形於色罷了!

張岱所崇尚的人與人的交往,或許正是那「君子之交淡入水」般的交往,就如他寫的這篇文字一樣,雖然內心對這場看雪活動無限欣喜,但它就是拼命的克制,用極淡的筆觸,來描繪他那極濃的情愫。

喜歡美女帥哥的張岱,那麼的不務正業,為何如今還被津津樂道?

相關焦點

  • 明代張岱《湖心亭看雪》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陶庵夢憶》中的一篇敘事小品,明王朝滅亡後所寫,是作者把自己對故國往事的懷念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山水之中而創作的小品文
  • 張岱《湖心亭看雪》:文雖「短小精悍」,亦可窺晚明文人之大貌
    大雪三日之際,圍爐擁被取暖乃是生活之常態,而張岱放情極意於自然山水美色,文人之心不為俗世觀念所羈絆之態,恰恰體現了一種愜意的生活美學觀——是一種超脫功利的「本真」意識。圍爐夜話此文亦然可見張岱之創作態度:不隱諱,不虛飾,寫出真實之自我。《湖心亭看雪》一文:「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
  • 你一定讀過《湖心亭看雪》,但你知道張岱是個怎麼樣的人嗎?
    因為他,湖心亭看雪從此成了不朽,成了最浪漫的事。中學時,我們都學過他這篇寫西湖的文章《湖心亭看雪》,「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這些話當年都能倒背如流,但你知道張岱是個怎麼樣的人嗎?
  • 湖心亭看雪教學實錄
    西湖十景有一景就是生:斷橋看雪師:可是張岱去蘇堤看雪了嗎?去孤山看雪了嗎?去斷橋看雪了嗎?生:沒有師:他去了哪兒?生:湖心亭師:湖心亭是個什麼地方?出示文字夜月登此,……人稀地僻,不可久留。師:你一定有問題。
  • 《湖心亭看雪》教學評一致性教學設計
    【教學活動設計】板塊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課前播放歌曲《湖心亭看雪》。導入語:我們剛剛欣賞到的這首歌的歌詞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明人汪珂玉曾說:「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今天讓我們跟隨張岱去賞賞西湖的雪景。
  • 《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譯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 略談《湖心亭看雪》的量詞妙用
    張岱在此文中遣詞造句,別開生面,同中出異的量詞的巧妙搭配,風生水起,別出洞天,真是神來之筆,讓人讀來同中出異,別開生面,文美意豐,愛不釋手而拍案叫絕。由於量詞的巧妙搭配運用,使此文蓬蓽生輝,光耀千古,成就了《湖心亭看雪》的不朽藝術而成了經典之作,因此,他才是古今罕見的語言大師,最具超遠獨有創造性的絕才!
  • 曹公奇:《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曹公奇 教學目標:(視覺) (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用不同的標準區分寫景的角度。) 西湖雪景有什麼特點?哪些詞句最能表現這些特點?
  • 名師課展丨曹公奇:《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今天,曹導帶領我們欣賞張岱筆下西湖雪景的美妙,感悟作者超凡脫俗的高雅情懷。《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1.熟讀課文,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品味,賞析所寫雪景的妙處。1.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見過雪景嗎?見過西湖的雪景嗎?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張岱筆下西湖的雪景,欣賞西湖雪景的美妙,感悟作者的情懷。
  • 大語文國學經典:古文賞析《湖心亭看雪》
    賞析:在中國畫中,人總是屈居於自然的一角,山大人小,謙遜之極,這是古人認定的人在自然中的往置,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是一幅這樣的中國畫。文中量詞的運用特別體現出這種神韻:上下一白、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舟中人兩三粒,人在自然中謙遜卻不渺小。大雪遮蔽大地,但一點活潑生氣,卻在亭中爐火、熱酒、三二痴人遊客之中緩緩呈現。美景當前,人們除了細細享受它,幹什麼都顯得唐突。原文: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上人鳥聲俱絕。
  • 我放「闕詞」的厥詞——就《湖心亭看雪》與鮑教授商榷
    我放「闕詞」的厥詞——就《湖心亭看雪》與鮑教授商榷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和張岱的《湖心亭看雪》,都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品。
  • 【張楊專欄】《湖心亭看雪》說課稿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這一單元都是以自然山水為題材的優秀篇章。
  • 2020語文試題之文言文閱讀理解:《湖心亭看雪》
    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2)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小毛讀《湖心亭看雪》,岱公如何率性瀟灑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瑞雪兆豐年,我總不太了解北方的大雪。至於白雪紛紛打旋兒落下,毋庸置疑詩情畫意。這樣的天兒,合該懷捧小爐,躺在木椅上,囫圇聽些故事的。張岱有文曰「揚州人日飲食於瘦馬之身者數十百人」,想送入風塵多少揚州瘦馬,是多少娘親父母只為錢財,也肯將女兒捨得,不然名聲這樣響亮,真是狠心。湖心亭的雪下了三天三夜。化雪的滋味兒,誠然並不好受。岱公卻於風雪中行,夜幕低垂,半色殷紅半已隱退,燈火逶迤璀璨,連綿指引著行路。分明已寒到了極致,卻在霧凇沆碭中感受到了金陵人的熱情。
  • 【成長在線】王菊紅:怎一個痴字了得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怎一個痴字了得--《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鎮巴縣涇洋中學   王菊紅一、教學構想《湖心亭看雪》是部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12課,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言散文,字詞句的梳理相對簡單,寫景手法的理解,作者在文中蘊含的多種情感的體會,尤其是「痴」字在文中的妙用,的確有難度。
  • 張岱:西湖的雪可入夢 守候西湖四十年
    江南的雪,不太等人。太陽一露臉兒,便齊刷刷地消融了。因而,春雪初霽之時,要找雪的蹤跡,須到寂靜處,比如,梅樹下、林蔭中的屋頂,以及西湖景區往裡的山中。  而要描寫西湖的雪,大概沒有人敵過張岱。張岱的《湖心亭小記》,留下了距今382年前那場杭州大雪,關於西湖的文字,被張岱輯錄於《西湖夢尋》,也有些篇目躋身《陶庵夢憶》。
  • 湖心亭看雪客的前世今生
    驚豔於當世        不媚於江湖                 ——湖心亭看雪客其人其事其業
  • 談《湖心亭看雪》中的幾個問題
    義務教育統編教材《語文》九年級上冊,在第三單元中,選入了《湖心亭看雪》一篇。[①]文章不長,才159字,個別用詞雖比較冷僻,有些造句結構也有點奇特,但不影響意思的理解,總體來看,對初三學生的閱讀,不應該有太大的理解障礙。我看到的教學實錄,比如不少博客轉帖的王崧舟、王君老師的教學實錄,基本是以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主,學生回答的生成,大多符合教師的預設。
  • 文言文比較閱讀,《湖心亭看雪》比較閱讀,教學設計
    文言文比較閱讀 ,《湖心亭看雪》比較閱讀,教學設計教學要求:1、熟記並背誦中考16篇文言文 2、根據三年中考題型,預測中考文言文閱讀題型 3、試著以《湖心亭看雪》四、考察常見題型及其應對策略: (一)理解常見實詞和虛詞的意思 1、重點實詞、虛詞 2、特殊用法 以《湖心亭看雪》為範本,解釋文本中的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
  • 張岱:喧囂浮華是我,曲終人散也是我
    他少時紈絝,喜好奢華,可走出半生回首時才發覺山河錯亂,萬事皆空。寫出這樣通透句子的張岱那時已然大徹大悟了,從繁華到落寞,從奢靡到了悟,我們無法知曉他因何了悟,但尚可從史書裡一窺他的人生。1597年,張岱生在浙江山陰縣的一個官宦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