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媽營的課程進行到第十一講,老師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什麼是家庭教育中不變的一?」
初看這個題目有點糊塗,這是要說什麼呢?「不變的一」是個什麼概念?帶著疑問跟著老師的步伐一點點解鎖,原來這個不變的一就是一直存在的永遠不會變的一個點,是所有變量中唯一不變的東西,。它是一個中心,一個核心,以這個核心為基礎才能發展出其它的二、三、四……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從未有過這個概念,一直以來就是按部就班的給孩子提供生存所需。上小學前,我對孩子的期待是身體健康,平安快樂!但是一切的歲月靜好隨著孩子步入小學慢慢的被打破。應試教育這個大環境一步步把媽媽變成了魔鬼。看孩子的心情隨著成績波動,成績好的時候你儂我儂,媽是溫柔媽,兒是可愛兒;成績不好的時候,媽若冰霜,還時加西北風,一股凜冽向孩子撲面而來。本就忐忑不安的孩子,看到媽媽的樣子,小心臟都要凍住。
這個時候的媽媽是可怕的,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這個時候的媽媽已經忘了自己的初心,什麼健康快樂,平安幸福都是假的,因為媽媽認為考不上大學你就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那來的幸福美滿呢?此刻媽媽心中不變的唯一就是努力學習,一路綠燈,考取好大學。
那麼,我們與孩子之間不變的那個一真的是取得成績,考上好大學嗎?
NO,NO,NO,顯然不是,上學也就十幾年,那麼十幾年後這個所謂的不變就變了。到那個時候回想一下,為了這個變量我們用盡各種辦法,砍掉了孩子的翅膀、手腳和思想,肆意的破壞親子之情。那麼,我們得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呢?是我們期望中那個美好的孩子嗎?
這幾天看到很多評論說到李尖尖這個名字,好奇搜了一下,原來是個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的女主角。為了一探究竟就搜來看了幾集,隨著劇情,一下子也羨慕起李尖尖這個女孩,一個古靈精怪,好打抱不平,樂觀積極,考試永遠倒數第二的單親家庭的女孩。在當今家長眼中,前面的條件看著喜歡,看到倒數第二的時候估計很多家長都會讓自己孩子離她遠點,以免把自己孩子給帶壞了。這就是應試教育下的常態,所有的爸爸媽媽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未來可期,決不能在奔跑的路上被帶岔道,可是奇怪的是這個總考倒數的孩子樂觀積極,陽光明媚,她並沒有因為成績差而變得謹小慎微,蔫頭耷腦的,而是一直都對生活充滿熱情,讓人感受到一種極強的生命力。那麼是什麼給了這個孩子一直面向陽光的力量呢?爸爸,對,就是她的爸爸。由於爸爸對她的全然接納,不管是惹事的、乖巧的、成績好或不好的李尖尖,在爸爸眼裡都是那個值得傾其所有愛不夠的小姑娘。由於爸爸的愛和尊重,這孩子才能按著自己的節奏成長,發展出了對美術的熱愛,並屢屢在木雕大賽上獲獎。當然與爸爸的關係也是羨煞旁人的好。這樣的孩子你還擔心她長大後會過不好嗎?
這個劇有太多點讓人深思,但就今天這個話題,我深深感受到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不變的那個一就是親子關係。一段好的關係能滋養出孩子很多好的品性,什麼健康、幸福、能力、品德等等,如果脫離了良好的家庭環境,孩子的這些能力很難建立起來。所以,親子關係就是我們應該花更多的精力、時間來維護的東西,畢竟十年後、二十年後,我們的孩子不管長多麼大,他自身不管發生多大的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他們還是我們的孩子,這個關係就是一條連接我們的紐帶,不會因任何因素而發生變化。
亞馬遜CEO在創業中的一直秉承追求那個不變的東西,這個不變的東西就是長期增長,他認為「所有只能產生短期利潤的項目都不重要,無論現在賺多少錢;能夠產生長期現金流的項目才是重要的,無論現在虧多少錢」。所以他的公司以長線思維犧牲利潤獲取增長,打破了原有的遊戲規則。公司在很多年一直處於虧損,但是最後卻發生了指數性的增長,驚豔華爾街。連沃倫﹒巴菲特都說他低估了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的才能,當年不看好貝索斯的眼光,也不看好貝索斯的執行力,錯失了投資亞馬遜的機會。
還有我們的童話大王鄭淵潔,他在子女教育上也是一個奇葩。他的教育觀:(1)平時考試的成績不重要,甚至要刻意落後;(2)追趕的過程才能讓人只往前看;(3)超越的秘訣是先落後,保存實力,追趕然後超越;(4)小學不能進入前12名;(5)安全最重要;(6)養成閱讀的習慣。因為這些觀點,他女兒不參加任何課外班,只是培養閱讀能力。最後孩子在高三的時候以年級第一的身份畢業,被美國六所常春藤名校錄取。
上面談到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孩子之間一定要放眼長遠,關注不變的一,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積攢能量,那我們一定會看到厚積薄發的那一刻。昨天參加兒子的升班典禮,老師集體朗誦了一首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其中有一句「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多麼深刻的領悟,孩子通過你而來,但他卻不屬於你。所以家庭教育的目標不應該是「成績」、「分數」、「排名」,我們如果總盯著孩子的成績,就像老師一樣追求著每一次的考試成績來評定自己的工作績效時,很多時候我們就會做出傷害孩子的未來長期發展能力的事情。
所以,請給孩子你的愛,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