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心想事成」

2020-12-15 靈性心理師

心理學告訴我們「心想事成」是來自於我們心靈深處的一種強烈而持久的念力、願力。這種念力、願力是可以和周圍一切要素溝通的。周圍人是可以感覺到這種強烈、持久念力、願力的存在的。他們會根據不同人的不同念力、願力而做出相應的反應。

比如:心理專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心理實驗。屋子裡有甲乙兩個人。心理專家對甲說:「一會有個人進來,給你一百元錢」。轉身對乙說:「那個人呢,給你十元錢」。然後,心理專家走出屋子,對一位工作人員說:「你去屋裡,分別給裡面的兩個人錢,一個人給一百元鈔票,另一個人給十元鈔票。注意:心理專家並沒有告訴工作人員給甲一百元,給乙十元。

工作人員進屋後,屋內的氣場、氣氛、兩個人的表情、動作就暗示了工作人員這一百元應該給誰了,當然是給了甲。好比是將軍和士兵站在一起,雖然將軍的臉上沒有寫將軍兩個字,將軍也沒有說自己就是將軍,但是,他的氣質、沉穩、眼神、表情等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

當我們相信能夠做成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是放鬆的,心態是積極的,行動是快速的,大腦是敏捷的。我們在內心、外表和行動上已經告訴周圍人,我肯定能把這個事情做好!而周圍人也很容易接收到我們堅定的信念,並認可我們能夠做成這個事情,甚至會有意無意的幫助我們達成這個事情。我們做成這個事情的機率就大大增加了。

當我們相信某件事情肯定做不成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是沮喪的,心態是悲觀的,行動是遲緩的,周圍人看到我們這個樣子很自然的就把我們當成了那個做不成事情的人,甚至會不停地勸我們,別幹這件事情啊,你整不成。最終我們真的就沒有做成那件事情。

我們要實現幸福、健康、自由、有錢的生活,就必須從內心深處真的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有錢、有時間還身心十分健康的目標的。我們就必須剔除譬如「掙錢是很累的,自由是無法掙錢的」等這樣的限制性觀念和看法,以一顆自由、開放、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生活、工作,最終我們就會收穫我們想要的生活,這就是「心想事成」的秘密。

本文是「靈性心理師」的原創作品。支持原創,弘揚正能量,實現幸福人生。

相關焦點

  • 一位心理學家告訴我:心想事成的秘密,就在於這兩點,很準的
    「心想事成」聽起來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但其實一點也不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體驗到心想事成的時刻。比如:當你特別想要見到某一個人時,那個人剛好出現在了你面前;或者說你特別害怕某件事情發生,最後那件事情大概率都會發生。
  • 我們是怎樣「心想事成」的!
    這類「心想事成」事件發生前,我們是怎樣的一個想法和感受?發生後我們又是怎樣的心情呢?有空可以回憶一下,這些心想事成的過程,會告訴我們一些什麼樣的信息?我們這種心想事成的事件發生的頻率高嗎?大家都說不高,一種祝福嘛,對吧?我們這裡一般都把它想的是正向的,符合我們願望的事情。
  • 意識跟潛意識統一才能心想事成,只要存在衝突,怕什麼就會來什麼
    潛意識的真實可能會通過夢境呈現出來,這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裡面的一個內涵,同樣的你也可以通過意識層面的想像在潛意識層面植入某種信念,所以我們有了心想事成,怕什麼來什麼的說法。無論經過如何檢查如何的確診,都不能排除這種顧慮,儘管她所拜訪的知名醫生都告訴她:肚子裡並沒有寄生蟲,但是她不可遏制相信頭腦給她的這些信念。實際上通過心理學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種疑病症的體現,也就是所謂的軀體形式障礙。後來一個心理學家告訴她,將要給她做一次手術,將肚子裡面的蟲子取出來。在做了這次手術以後感覺肚子裡面的蟲真的消失了,她覺得這位醫生醫術非常的高明,而實際上這是一場並不存在的手術。
  • 生活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
    在公司上班工作這麼多年,我慢慢發現工作上的成功與失利,都只不過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而已。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冷靜一下自己的情緒,然後去面對現實。失利了,我們不能就此沮喪,成功了也不能驕傲,我們要從中看出點什麼來,換句話說,我們經歷了這件事後,要知道生活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
  • 心理學家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而是你想做什麼偏不去做它!比如,你不想抽菸喝酒,熬夜玩遊戲,暴飲暴食,你明明理性上不想去做它,可是從感性上你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會不由自主的去做違背自己意志力的事情!做完那些不好的事情後,又開始後悔和自責自己!
  • 成人上人之《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中」張德芬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重點:阻礙我們實現心想事成的兩個障礙。小的時候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歷,大人問你,長大後你想要做什麼呀?那個時候的我們天真可愛,也敢於把自己的小夢想告訴給大人。張德芬在《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中提到了兩個阻礙我們實現心想事成的因素。一個是雖然我們有夢想,但從小到大,沒有任何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實現自己的夢想。也沒有人鼓勵我們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讓夢想成真。兒時的夢想,在大人看來不過是童年無忌的玩笑話,幾乎沒有人會記得你的小夢想,更別談去教你,去鼓勵你實現自己的夢想。
  • 《我們內心的衝突》: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我們內心會發生衝突
    《我們內心的衝突》出版於1945年,至今暢銷全球70多年,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文字。作者卡倫·霍妮,是著名醫學博士,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倫·霍妮告訴我們,一般普通人面對內心衝突的體驗是,是當人們擁有兩種或以上的選擇時,這些不同的可能性結果都是他想要得到的,但他可能最終從中做出一個艱難的選擇。而對於內心衝突嚴重的人,甚至可能發展成為神經症患者,當他們陷入內心衝突時,是沒有自我意識的,由於受到兩股相反方向的力量作用,可能兩個方向都不願意跟隨,甚至不願做出決定。
  • 「心想事成」英語怎麼說?|每日成語
    / 目—————— 你們現在最想幹什麼偷偷告訴你們小編現在就是希望閱讀量很高,點讚很高你們助我【心想事成】可好想要的都得到,就是心想事成~祝你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可不就是心想事成嘛~come true 實現
  • 《認知天性》:心理學家告訴你什麼是正確的學習姿勢
    《認知天性》這本書告訴你:上述你習以為常的學習方法都是低效率的。當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來解讀學習這件事時,會發現有很多顛覆傳統認知的結論。本書幾位主要作者是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他們從心理學的大量研究成果中總結出一套認知規律,並運用到學習方法的指導上。接下來,我將從幾個經常遇到的學習場景來解讀心理學家們給我們提供了哪些更好的建議。
  • 《心想事成》推薦語
    (註:本文是孫先紅、Jim Owens、馮侖等人給翟海潮所著《心想事成:如何成為成功、健康、幸福的人》一書寫的推薦語)《心想事成》通過一位年輕人與智慧老人的對話來講述人的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年輕人從智慧老人那裡得到教誨,經過不斷實踐,獲得成功、健康、幸福,從而實現了自己理想的生活。
  • 《哈利波特》厄裡斯魔鏡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那麼羅琳用厄裡斯魔鏡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呢?難道就是塑造一面不同於《白雪公主》故事裡面的一個魔鏡嗎?顯然不是,她很快就借鄧布利多之口告訴了我們:「沉湎於虛幻的夢想,而忘記現實的生活,這是毫無益處的,千萬記住。」
  • 心理學:心想事成的秘密,最關鍵取決於這五個字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一個人要想心想事成,最關鍵是要洞察萬事萬物的走向,你才會看到生命深處的秘密。對很多人來說,以為心想事成是一句祝福的話語,真正的心想事成,是能夠通過規劃自己的行動,調整自己的頻道與節奏做到的。
  • 心理學家:真正安慰一個人,有三種聰明的方式
    是告訴對方「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還是告訴對方「我比你更慘」,或者是講一些大道理,表明自己很理解對方。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安慰方式,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曾說,真正的愛是理解與接收,下面將從心理學角度介紹三種聰明的安慰方式。
  • 心理學:心想事成的秘訣,全告訴你了,這個神秘法則你一定要用好
    這其實涉及到一個神秘的法則,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解密。所以,這也被稱為「心想事成」的秘密。,幫我們實現目標,收穫幸福呢?你相信什麼,就能創造什麼,信念的作用就是如此強大。你的能量是什麼,便會吸引到什麼。希望每大家多積累一些積極的正面的思想,去掉負面的、消極的思想和語言,從而便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學會運用吸引力法則,達到「心想事成」。加油!【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心理諮詢師。
  •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一個人進入思維死角,智力就會在常識之下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一個人進入思維死角,智力就會在常識之下。當我們面臨新問題時,建立在以往經驗和知識基礎之上的心理定勢,往往會產生消極影響,成為我們思維行為的障礙。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思維世界裡存在的這個死角,才能逐漸超越舊有思維模式,走出思維慣性,進行創造性思維。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人腦是一個製造模式的系統,按照最簡單的原則行事,它依賴於早年形成的模式,置模式外的信息而不顧,所以人腦最易趨向習慣。習慣總是深藏於我們的潛意識中。
  • 心理學自證預言:你的潛意識,決定了你能否心想事成
    後來有人提出,我們的第六種感覺,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是一種類似於「直覺」的心理感覺,也叫做超感官知覺。 通俗來講就是,我們越相信什麼,就越會發生什麼。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 想要心想事成,來試試轉念思維吧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發現自己更多的潛意識能量,幫助自己心想事成呢?在《底氣》這本書裡面提到了2個模型,幫助我們心想事成,一起來看看吧。想要做到心想事成,首先來了解一下我們的大腦的運作方式。我們的大腦思維模式有兩種,分別是有意識思維和無意識思維。
  • 養廢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讓他從小「心想事成」
    反反覆覆的幾句話便是:「孩子不懂事,別跟他計較」「你送給他,我給錢你再買一個」「孩子哭的我看得心疼啊」不教育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要」,或是直接讓孩子自己體會「愛而不得」的難過、遺憾情緒,反而強迫別人妥協來滿足自己孩子的無理要求,實在是錯誤教育方式的典型。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就像歌詞唱到的那樣,哪怕孩子想要天上的星星,都會想辦法給他摘下來。
  • 心理學家羅傑斯與斯金納的「爭辯」我們為誰而活?
    對於一名心理學工作者來說,實在沒有什麼事情比現場觀摩這一歷史盛景更令人激動的了。   人們都在期待著一場精彩的辯論,出席年會的會員都知道,這兩位最著名的心理學家的觀點迥然不同。   斯金納認為,一個人的所謂「天性」其實並無重大意義,他成為怎樣的人,完全取決於環境強化作用的偶然性,人受他周圍環境的控制。
  • 著名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婚姻的真相,其實是這個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了解婚姻的意義或真相,應該更多地遵從內心的感受,因為我們自己才是婚姻故事裡的最佳重述者。這也是國內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勳老師一直強調的觀點,他認為,感受之外,沒有真相。李子勳老師在書中講到一個案例——老公認為老婆在他們交流時總是無理取鬧,比如,他不知道老婆什麼時候是在開玩笑,什麼時候是認真的,而且會突然變臉色,本來好好的很開心,一下子就翻臉了,自己無法承受,只好選擇逃避;而老婆覺得老公不尊重自己,因為她想和老公商量什麼事,老公不說話,弄得自己不知道他在想什麼,感覺他總是在敷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