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數理和人文的共鳴 |光明講壇107講

2021-02-08 光明講壇


主講人:丘成桐,當代數學大師,現任哈佛大學講座教授,1971年師從陳省身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發展了強有力的偏微分方程技巧,使得微分幾何學產生了深刻的變革。解決了卡拉比(Calabi) 猜想、正質量猜想等眾多難題,影響遍及理論物理和幾乎所有核心數學分支。現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和俄羅斯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兩千多年前,孔子談論自己的學問時曾說:「吾道一以貫之」。面對越來越紛繁複雜的學科,今天的學者還能做到孔子所說的「一以貫之」嗎?我將探討這個問題。


原創力從何而來


在建構一門新的學問,或是引導某一門學問走向新的方向時,學者的原創力從何而來?為什麼有些人看得特別遠,找得到前人沒有發現的觀點?這是一種本能的理性選擇,還是讀書破萬卷的結果?諸多因素當然都極其重要,但在這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創造力和腳踏實地基礎上的豐富情感。


在中國文學史上,屈原作《楚辭》,李陵作《河梁送別詩》,太史公作《史記》,諸葛亮作《出師表》,曹植作《贈白馬王彪詩》,庾信作《哀江南賦》,王粲作《登樓賦》,陶淵明作《歸去來辭》,這些作品可以說是千古絕唱。然後,我們又看到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柳永、晏殊、蘇軾,一直到清朝的納蘭性德、曹雪芹。他們的詩詞文章,激情澎湃,盪氣迴腸,感情從筆尖下源源不斷傾瀉而出,成為瑰麗的作品。


這些作者並未刻意為之,卻是情不自禁。何以故?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也。」太史公說:「意有所鬱結也。」能夠影響古今傳世文章的氣必然至柔至遠,至大至剛!

至於數理方面,也講究相似的氣質。自希臘的科學家到現代科學家,文筆優美雅潔的大有人在。他們並沒有刻意為文,然而文既載道,自然可觀。數理之與人文,實有錯綜交流的共通點。


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家理文並重,他們也將科學應用到繪畫和音樂上去。從笛卡爾、伽利略到牛頓、來布尼茲,這些大科學家們在研究科學時,都講究哲學思想,通過這種思想來探索大自然的基本原理。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將無數有意義的現象抽象和總結而成為定律時,中間的過程總是富有情感!在解決大問題的關鍵時刻,科學家的主觀感情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種感情是科學發現的原動力!伽利略對教會的挑戰就是這一感情的集中表現。


當科學家發現的定律或定理是如此的簡潔,既不失普遍性,又無比有力地解釋各種現象時,我們不能不讚嘆自然結構的美妙,也為這個定律或這個定理的完成而滿意。這個過程值得一個科學家投入畢生的精力!苟真理之可知,雖九死其猶未悔!


數理與人文的共通


我遇見過很多大科學家,尤其是有原創性的科學家,對文藝都有涉獵。他們的文筆流暢,甚至可以媲美文學家的作品。其實,除了文藝能夠陶冶性情以外,文藝創作與科學創作的方法實有共通的地方。出色的理文創作,必須有濃厚的感情和理想,在這一點上,中國人並不比西方人遜色。中國古代學者都有濃厚的感情,它們充分的表現在詩詞歌賦上。


數學家也可以用和古代中國文學家賦比興類似的手法,做出一流的創作。蘇東坡是一代詞宗。在他七歲時,見到眉山的一個老尼,姓朱,年約九十。她告訴蘇軾,自己曾經去過蜀主孟昶的宮廷中。有一日,天氣炎熱,蜀主和他的妃子花蕊夫人深夜納涼於摩訶池上。孟昶作了一首詞。這個尼姑還能記得這首詞,並把他告訴了蘇軾。


四十年後,蘇軾只能夠記得詞中頭兩句。蘇軾有天得暇,尋找詞曲,猜測這詞應該為洞仙歌令。蘇軾因此循著這兩句的意境猜測蜀主的想法,將詞續完,成為《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倚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蘇軾續詞對中國文學是一個貢獻。但我們想想,不同的文人面對殘缺的詞句,一定會有不同的反應。假如是清代的乾嘉學者,就可能花很多時間對這件事做考據,得出一個結論:就是這詞不可考!因此不會去續這首詞。有一些文人,可能沒有能力去猜測到這詞的詞牌名,另外有一些文人,可能像蘇軾一樣,猜到了詞牌名,卻沒有興趣去將它續起來。還有一些文人,雖然找到詞牌名,但文藝功力太差,續出來沒有趣味的詞。但是,蘇軾卻興致勃勃地花了時間去推敲,寫了一篇傳世的傑作!


科研的創作也有類似的情形。現在來看看科學的發展,在1905年,物理學家知道兩個重要的理論,就是牛頓的「引力場論」和「狹義相對論」。它們都與引力有關,同時都基本正確,卻互相矛盾。愛因斯坦對這個問題有無比的興趣,他知道這兩個理論是一個更完美的引力理論的一部分,他在數學家閔科夫斯基、高斯、黎曼和希爾伯特的幫助下,完成了曠世大作,就是讓我們欽佩的「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的創意和能力當然遠勝於蘇軾補《洞仙歌》,但卻有點兒相似。我來做一個不大合適的比擬,蘇軾記得蜀主的兩句詞,一句可比擬為「牛頓力學」,另一句可比擬為狹義相對論裡面的「洛倫茲變換」。愛因斯坦花了十年工夫來研究引力場,就是從這兩件事情作為出發點,用他深入的物理洞察力和數學家提出的數學結構。


要注重文學修養


我們需要培養一些能望盡天涯路,又能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學者,這需要濃鬱的文化和感情的背景。


中國數學家太注重應用,不在乎數學嚴格的推導,更不在乎數學的完美化。因此至明清時,中國數學家實在無法跟文藝復興的數學家相比。直到如今,除了少數兩三個大師外,中國數學家走的研究道路基本上還是蕭規曹隨。在創新的路上提不起勇氣,不敢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這一點與中國近幾十年來文藝教育不充足,對數理感情的培養不夠有關。


坦白說,我還沒有看到過一個有水平的國家和城市不反覆地去教導國民們本國或本地的歷史。我兩個孩子在美國一個小鎮讀書。他們在小學、中學,將美國三百年的事情念得滾瓜爛熟!因為這是美國文化的基礎。我敢說,不懂或是不熟習歷史的國民,必定會認為自己是無根的一代。一般來說,文化的根基比較膚淺的人容易受愚弄和誤導,因為他們看不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


或許有人說,我不想做大科學家,所以不用這樣學。其實這並不矛盾。當一個年輕人對自己要學習的學問懷有濃厚的感情後,學習任何學問都會變得輕而易舉。至於數學和語文並重,在先進國家一向是理所當然的。美國比較好的大學招生時,都注重看待SAT中語文和數學部分。


最後要指出,數理人文和所謂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有著莫大關係。博雅教育的目標廣闊,既著眼於基礎知識、鑑古知今、推理分析,又能培養學生在藝術上的創造性,兼且對科學的概念和實驗的精準性有所了解,同時也強調因材施教,反對重複不斷的操練,防止出現過早學科化和專業化的潮流。

中國的教育始終離不開科舉的陰影,以考試取士,系統化的出題目,學生們對學問的興趣集中在解題上,科研的精神仍是學徒制,很難看到尋找真理的樂趣。西方博雅教育的精神確實能開闊我們的視野,激勵我們的感情,更能夠培養大學問的成長。我寫過一本叫作《大宇之形》的科普書,有些物理系教授也用來作為通識課本。多讀多看課本以外的書,對我們做學問,為人處世都會有大幫助。


好的文學詩詞發自作者內心,而將人與人的關係、人對自然界的感受生動呈現出來。激情處,可以驚天地泣鬼神,而至於萬古長存不朽不滅!偉大的科學家不也是同樣地要找到自然界的真實和它永恆的美麗嗎?


(本報記者陳鵬整理,本文內容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數學的藝術》內容有重合,已得到作者認同)

根據劉茜編輯的2016年1月14日「光明講壇」整理

本公眾號由陳鵬編輯

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數理與人文(by 丘成桐)
    能夠影響古今傳世文章的氣必需要至柔至遠,至大至剛!南北朝時,劉勰著文心雕龍,他評論五經,認為從文學的角度來看,經文都是上品,以其載道也,載道的文章必定富有文氣。道不一定是道德,也可以是自然之道。至於數理方面,也講究相似的文氣。自希臘的科學家到現代的大科學家,文筆泰半優美雅潔。正如上述;他們並沒有刻意為文,然而文既載道,自然可觀。
  • 尋訪壽鄉數理人文之美
    尋訪壽鄉數理人文之美 祝銀清
  • 科技創新論壇 數理與人文
    高能所科技創新論壇(218)報告題目:數理與人文報告人:丘成桐 院士(哈佛大學)主持人:王貽芳
  • 丘成桐:數理與人文(原創完整版)
    道不一定是道德,也可以是自然之道。至於數理方面,也講究相似的文氣。自希臘的科學家到現代的大科學家,文筆泰半優美雅潔。正如上述;他們並沒有刻意為文,然而文既載道,自然可觀。數理之與人文,實有錯綜交流的共通點,互為學習。3. 科學的基礎:公理和哲學古代希臘人和中國戰國時的名家,雅好辯論,尋根究底。
  • 第十二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臺灣賽區頒獎禮講辭
    以下內容整理自丘成桐院士於 2020 年 7 月 18 日在第十二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臺灣賽區頒獎禮上的講辭,刊登於《數理人文》(訂閱號:
  • 數理&人文
    數理與人文的共鳴演講者/丘成桐我遇見過很多大科學家,尤其是有原創性的科學家,對文藝都有涉獵。他們並沒有刻意為文,然而文既載道,自然可觀。數學的文採,表現於簡潔,寥寥數語,便能道出不同現象的法則,甚至在自然界中發揮作用。我的老師陳省身先生創作的陳氏類,就文採斐然,令人讚嘆。
  • 丘成桐透露清華大學計劃成立數學領軍人才班
    新京報訊(記者 蘇季)11月30日,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來到深圳中學講座,暢談「數學中的真與美」。當天,他還來到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開講並在現場透露,清華大學計劃成立數學領軍人才班,預計在下周公布。
  • 「人文清華」講壇|謝維和:大學之道拾遺
    「 『學以為己』的真正含義是講你學到的東西首先要去修養自己本身,是要去陶冶自己的品格和德性,培養自己的道德素養,而不是去追求一種外在的名利。」謝維和教授語重心長地提醒清華的天之驕子們在面對各種機會和誘惑時,要把自己內心的一些雜念、欲望都要去掉,真正地安靜下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講大學建設的時候也特別講到,大學是應該使人心靜下來的地方,成為消解燥氣的文化空間,教師要靜心從教,學生要靜心學習,通過研究學問、提升境界,通過讀書學習升華氣質,以學養人,治心養性。謝維和教授提醒大家要認真思考總書記的話。
  • 「研學」+旅遊:蕉嶺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成打卡熱地
    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設有五大展區,分別是一樓的蕉嶺人文展示空間、蕉嶺城市客廳、「世界聲音」丘成桐人文走廊,以及二樓的「大宇之旅」專題展示空間和數理競賽活動空間,同時結合了精彩解說、主題影片、數學遊戲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學子展現數學的魅力。
  • 丘成桐:願霍金先生的聲名和見解永留宇宙
    數理人文》經《科技導報》授權轉載,照片來源:哈佛大學數學科學與應用中心(CMSA)網站。2016年,霍金與好友丘成桐在哈佛大學數學科學與應用中心(CMSA).3 月 14 日,據英國《衛報》報導,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去世,享年 76 歲。霍金 1942 年 1 月 8 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是近數十年來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 彭林教授主講「人文清華」講壇
    彭林教授主講「人文清華」講壇第六場:人,何以為人?清華新聞網11月16日電 (實習記者 鮑涵)11月14日晚,適逢清華大學歷史系成立90周年,「人文清華」講壇邀請歷史系教授彭林在新清華學堂發表演講「人,何以為人」。
  • 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落成
    本報訊 (記者廖鍵 林麗妙)昨日,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揭牌儀式在蕉嶺舉行,標誌著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成為蕉嶺縣的新地標。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建築既有現代元素,又融入客家元素精髓。
  • 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落成,助力梅州蕉嶺打造數學界「達沃斯」
    新落成的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承載著丘成桐院士的「家國情懷」,承載著振興數學教育的希望,承載著蘇區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期盼。  新地標 一座館崇人文  石窟河畔,佇立遠眺,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猶如一艘帆船,在江上遠航,展示了客家人漂洋過海時,搏擊風浪、永不停歇、無所畏懼的奮鬥精神。
  • 丘成桐談中國數學研究現狀:很多大學和地方政府在做表面工夫
    丘成桐談中國數學研究現狀:很多大學和地方政府在做表面工夫 科技導報/微信公眾號「數理人文」 2019-08-15 19:29
  • 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十大亮點- 梅州日報數字報
    編者按 11月27-28日,卡拉比—丘(梅州蕉嶺)數學大會將在蕉嶺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大會由菲爾茲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院長丘成桐院士發起,由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中心、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廣東省數學會、粵港澳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共同主辦。
  • 【關注】丘成桐接受卡拉比-丘(梅州蕉嶺)數學大會專題訪談:喜看...
    不僅是外部環境,在丘成桐看來,內部因素也很重要,山區學子很聰明、很有天分,但是要有好的教育、大的投入。培養人才是21世紀最重要的事情,相信蕉嶺有能力、有決心去做好這件事。 參觀既有現代元素,又融合了客家精髓的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之後,丘成桐連連為其點讚。他說:「整個設計很棒,完全不比世界上一些知名的科學博物館差,某些方面甚至更加先進。
  • 丘成桐:數學中的真與美
    本文是丘成桐教授於 2020 年 11 月 30 日上午在深圳中學的演講內容,刊登於《數理人文》(訂閱號:math_hmat)。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從古到今,無論是科技、數學或人文科學,內容愈來愈豐富,分支也愈來愈多。
  • 「人文清華」講壇 | 黃德寬:了不起的漢字
    2018年11月28日晚,文字學家、中國文字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德寬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了不起的漢字》的主題演講,帶領觀眾回顧了漢字在構形、書寫效率以及是否要拼音化上所經歷的三次「生死」危機,並回答了漢字繁簡之爭等熱點問題。他同時在現場透露,現在只要認對一個甲骨文,可獎勵10萬元,鼓勵大家投身古文字研究。
  • 汪暉教授主講「人文清華」講壇第七場:人文學科的當代挑戰
    汪暉教授主講「人文清華」講壇第七場:人文學科的當代挑戰清華新聞網12月22日電 (實習記者 鮑涵)12月20日晚,著名學者,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汪暉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演講,提出人類發展進入全新階段,作為對人的研究,當代人文學科面臨重大挑戰。
  • 【關注】國際數學大師丘成桐院士作 《蕉嶺國際會議中心揭幕志》
    會前,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正式揭牌,成為蕉嶺縣新地標。菲爾茲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院長丘成桐院士參會後特地寫下《蕉嶺國際會議中心揭幕志》,表達對家鄉梅州蕉嶺發展、對推動數學研究的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