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來,首先關注下疫情的發展趨勢。
最近的成都人民也是比較慌,大街小巷的商店都比較冷清,平時川流不息的春熙路,昨日的客流量屈指可數。
疫情,去年也是12月開始慢慢擴散,武漢熱乾麵挺過來了,今年輪到四川的郫縣豆瓣加油了。
說起郫縣豆瓣,如今已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員。
作為具有地理標示的產品,可謂擔得起這頭銜。
郫縣豆瓣作為川菜的頂尖調味料,素有「川菜之魂」之稱。很多四川經典的特色川菜都必須採用豆瓣調味,例如麻婆豆腐、回鍋肉等。川菜中近一半的菜品都要使用到豆瓣醬,包括火鍋底料的炒制也離不開豆瓣醬。
郫縣豆瓣的歷史
溯源郫縣豆瓣,迄今為止已有三百多年。明末清初年間,湖廣填四川,來到郫縣,繁衍後嗣。
清康熙年間,族人無意中發現使用曬乾的蠶豆,攪拌辣椒並放入少許鹽,可形成獨具風味的調味料,這也就是初次發現豆瓣醬的雛形。
隨著時間的遷移,豆瓣醬中加入更多豐富的調味料,醬油、醋、豆豉、甜麵醬等生產技藝的進入,使得豆瓣醬更加的出彩。
豆瓣醬發源地在郫縣,因此以其地理位置得名「郫縣豆瓣」。
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常年溫差不大,使得辣椒有著適宜的生長環境。並且使用的水源來自岷江上遊都江堰,水質乾淨,汙染小。四川地處盆地,溼氣較重,因此喜食辣味食物。郫縣豆瓣與當地的環境、氣候、土壤、水質、人文等因素密切相關。
郫縣豆瓣的原料
郫縣豆瓣醬的兩大主要原料,辣椒和蠶豆。好的食材才能出精品,對於二荊條和蠶豆的產地、產出時間均有要求。
辣椒
製作郫縣豆瓣的辣椒全部採用四川當地的二荊條。二荊條是一種獨特辣椒,口感並不會十分辣,卻有一股清香。二荊條色澤洪亮,大概成人人手掌長度,根根飽滿。
蠶豆
蠶豆是一種豆類植物,產量高。新鮮的蠶豆採摘後可直接烹飪,但不易保存。睿智的人民發現錯過蠶豆收穫,並不會使蠶豆損壞,相反蠶豆的杆乾枯後,豆子水分流失,更易儲存。 這也是製作豆瓣醬所使用的的幹蠶豆。
郫縣豆瓣的製作工藝
採摘二荊條辣椒,去掉辣椒蒂,再分成兩段,與適量的食鹽混合後鋪平,在太陽下暴曬,去除多餘的水分。蠶豆經冷水浸泡發漲以後,再用石磨碾壓去皮。磨成面的黃豆與糯米粉混合,再加入筋麵粉。將混合好的麵粉,和去皮的豆瓣,充分的攪拌,使得每一塊蠶豆都被麵粉緊緊地包裹住,再送去曲房,進行自然發酵。發酵好的豆瓣,裝入陶瓷缸中,放入曬乾的二荊條。接下來就是每天的翻、曬、露。
溼潤的空氣為豆瓣微生物菌群的生存提供了最完美的環境,混合的豆瓣醬在日曬夜露中,吸天地之靈氣,採日月之光華,最終匯集在超市裡小小的一瓶郫縣豆瓣中。
郫縣豆瓣
目前市面上最多的郫縣豆瓣,是這種顏色紅亮的紅油豆瓣醬。窖制時間較短,因加入了紅油因此色澤鮮亮。
而傳統豆瓣醬發酵時間長達2年之久,才能製作成正宗郫縣老豆瓣醬。
正宗郫縣老豆瓣醬經過自然發酵而成,色澤微黑,醬香濃鬱。看似有油膩感,卻未加一滴油。口感相比紅油豆瓣會更為香醇。
郫縣豆瓣的故事就講到這裡吧,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自行去超市購買。豆瓣醬炒肉,怎一個香字了得。
為郫縣豆瓣加油,雄起!